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93篇文章

昨天是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慎终思远,怀念亲人。今年的清明节比往年又增加了一些意义。2020年新的春天到来的时候,有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过去。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总是显得无助而渺小,面对那些失去的亲人和同胞,我们悲伤、沉痛,只能点亮一盏小小的蜡烛聊作告慰。愿天堂里没有病痛折磨,光明永在。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1)

今年的清明,大家有的无法像往常一样,出门到亲人的墓地献上鲜花,只能在自己心里寄托哀思。有时候,想起那些失去的亲人和同胞的音容笑貌,我们的眼眶常常含着泪水,两行清泪,一缕烛光,也许也是我们唯一能为他们所做的事了。

说到眼泪,如果要评比古代最能哭的人,那可能很难得出结论。可是如果要评选古代因为哭引发的后果最严重的人,那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则一定能够问鼎冠军,她就是把长城都给哭倒的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群众基础,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动人故事。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2)

我小时候读孟姜女的故事的时候,常常为孟姜女感到可惜:哭一次就能把长城给哭倒了,这样的人才不干拆迁真是可惜了。那么今天的话题,我们就趁着清明时节,来聊聊这位先秦拆迁能手,古代最能哭的女人——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看看孟姜女是怎么“哭”了几千年终于哭倒长城的。

01 “孟姜女”原来不姓孟?——《诗经》里就有这个名字

在聊孟姜女之前,我先说一下我小时候所听到的孟姜女故事的内容。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我记忆中的版本大致是这样的。

说秦朝有两家人,一家姓孟一家姓姜,孟家种了一棵瓜,可是瓜却顺着墙跑到隔壁姜家结了瓜。两家把瓜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姑娘,于是这个姑娘就叫了孟姜女。长大以后,孟姜女遇到了逃难的范喜良,产生了感情,二人于是成婚。可是秦始皇要抓壮丁修长城,就把范喜良给抓走了。

范喜良被抓走一年多没信,孟姜女就开始北上寻夫,找了一路终于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尸体被填在了长城里。孟姜女于是放声大哭,突然,城墙倒塌了一块,露出了累累白骨。孟姜女不知道哪个是范喜良,于是就咬破手指,滴血认亲,终于辨认出自己丈夫的尸体,哭的死去活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年轻漂亮,就起了好色之心,要娶孟姜女,孟姜女忽悠秦始皇让他安葬了范喜良,然后让秦始皇带着她去看大海,趁着秦始皇不注意,孟姜女纵身跳海,随夫而去了。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3)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有几个核心的元素,比如“哭倒长城”、“滴血认亲”、“投水自尽”等等,这些核心元素其实细究起来都存在其历史源流。不过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孟姜女到底是不是姓孟?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孟姜这个称呼,早在西周至春秋中就有了,《诗经》中就曾经有过两首诗里面谈到过孟姜这个词。比如下面这首《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4)

“孟姜”里面的“孟”,其实指的是家里老大的意思。比如明代朱熹的注解就谈到:“孟,长也。”古代兄弟姐妹中,最年长的一般称作“孟”或者“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比如汉高祖刘邦,小名叫刘季,这意思应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再比如说三国时候的司马懿,字仲达,带个“仲”,那就意味着他在家里排行老二。

而这个“姜”指的是姓氏,就是姓姜的意思。所以孟姜两个字合起来其实就是姜家大姑娘的意思。不过大家知道,姜这个姓可不是一般人能姓的,那可是春秋时候齐国的国姓。姜子牙大家知道吧,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他的封地就是齐国,所以齐国王族后世以姜为姓。能够姓姜的女子,一般都得是齐国的贵族才行。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5)

姜子牙

现在在原齐国境内所出土的很多青铜器,有不少都刻着孟姜的名字的,比如“孟姜膳鼎”(齐侯鼎)、“孟姜盥盘”(齐侯盘)等等。都能够佐证孟姜这一称呼的广泛应用。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其实孟姜女应该不是姓孟,而是姓姜,孟是代表她在家里是老大的意思。

02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源流——原来人家最早没哭,这事跟秦始皇也没关系

如果要理清“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源流,我们首先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顾颉刚先生在1924年所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第一次从浩瀚纷繁的史料中理清了孟姜女故事的发展脉络。此文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此后,顾颉刚先生又基于此文开展了一系列孟姜女传说的研究与讨论,也打通了后世孟姜女研究的道路。可以说,后世至今的同题材研究都是在顾颉刚先生构建的基础之上所搭建的。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6)

顾颉刚先生

下面我们结合顾颉刚先生的研究,来为大家整理一下孟姜女传说的源流演变。其实最早人家没哭,这事也跟秦始皇没啥关系。

孟姜女最初的原型,出现在《左传》中的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大概意思是说齐国攻打莒国,齐国一位大将杞梁战死。齐侯回国在郊外遇到了杞梁的妻子,就向她表达自己的吊唁之情。

可是杞梁的妻子直接就给怼回去了,她认为要是吊唁就应该去人家里才能显示礼节,在郊外吊唁算怎么回事啊。齐侯被怼的没词,只好亲自到杞梁家里去吊唁。这里的“杞梁”跟“范喜良”是不是听起来很像?

根据这个说法,在孟姜女最初的记载中,首先是没有出现孟姜女这个名字的,只有杞梁妻这个称呼,其次,人家杞梁妻也只不过是拒绝了国君在郊外吊唁的要求,也没提哭这事。而且,跟杞梁妻打交道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齐侯。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7)

可是,自己丈夫都战死了,不哭好像不太符合情理。所以在《礼记·檀弓》中,这个故事又增加了哭的元素:“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大致情节还是在杞梁妻在祭祀礼节问题上怼国君,但是增加了“哭之哀”的情节。到这里,人家杞梁妻才哭了。

光是哭,好像显不出到底悲伤到什么程度,所以得在哭的多厉害上下点文章,这才能吸引“流量”。这方面人民群众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到了西汉的刘向所著的《列女传》中,杞梁妻的故事前半段跟《左传》和《礼记》还是一个路子,后面开始出现了新的情节:“杞梁之妻……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8)

从这段记载上看,杞梁妻抱着丈夫尸体哭了十天把城墙给哭塌了,然后她投水而死。到这里,故事增加了两个新的元素——“哭崩城墙”和“投水而死”。这两个元素也就成为了后来孟姜女故事的两个重要元素。但是故事发展到这时,杞梁妻还是没有具体名字的。这一点,要到唐代才有改变。

成书于唐代中期的传奇《同贤记》(日本写本《琱玉集》引) 中有这样的记载:“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闻良己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啼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便将归葬之也。

这段故事新的元素就更多了,首先是出现了秦始皇,把时代背景从春秋时期改到了秦朝初年。其次是杞梁妻终于有了名字,她叫做孟仲姿。再次还出现了“滴血认亲”的新情节。如果把孟仲姿改成孟姜女,这基本上包含了孟姜女故事的大部分情节。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9)

不过,这个孟仲姿的名字在后来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反而在同时代的大部分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名字已经广泛出现。我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有几个,一方面,从《诗经》中就有用孟姜形容女子的先例,另一方面,前面我们说了,孟姜往往是齐国贵族妇女的称呼,而最初的杞梁妻故事中,杞梁是齐国大将,其妻子也很有可能是齐国贵族,所以,孟姜女的这个称呼可能与齐国更为接近。

在刘半农抄送给顾颉刚先生的藏于法国巴黎的唐代敦煌写本《捣练子》词中,曾经这样写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这算是正式把杞梁妻和孟姜女的名字合成了一个人。而在另一份敦煌写本中,“哭塌城墙”终于变成了“哭倒长城”,里面写道:“妇人决列(烈)感山河,大哭即得长城倒。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10)

部分敦煌写本

其实从故事传播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种添油加醋。如果要使一个故事广为传播,那就必须要添加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元素。比如最早的杞梁妻故事,丈夫是战死的,怼的也不过是一个齐侯,哭崩的也是一座城墙,这大家往往就提不起太大兴趣来。可是如果说,她丈夫是修长城死的,她怼的也是秦始皇,她哭塌的那可是长城。你看,长城、秦始皇,这两个大IP一加入这个故事,马上增加了故事的传播效果。

而且增加了这两个元素以后,大家一细品,越来越觉得整个故事逻辑没毛病。秦始皇修长城是暴政,肯定要抓壮丁。壮丁要是死了直接填在城墙里,这事大家觉得符合秦始皇的行事风格。孟姜女来找丈夫,丈夫在城里填着呢,肯定就得哭塌了城再找。哭塌了城好多尸体哪个是丈夫,肯定就得滴血认亲。所以,到了唐代,长城、秦始皇、尸体填城、哭塌城墙、滴血认亲、投水而死这些孟姜女故事基本元素都凑齐了,这个故事也就基本成型了。所以孟姜女(杞梁妻)从春秋哭到唐朝,哭了一千年终于成功的把长城给哭倒了。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11)

【懒龙说】

为什么要在清明时节谈孟姜女这个故事的源流,原因首先当然是因为孟姜女“能哭”,普通人最多是哭肿眼睛,人家能哭塌长城。其次,我自己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一些解答。那就是——民间传说到底和历史有什么关系?

我自己的理解,首先,传说无疑是以历史为基础的

传说是民间传播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无法脱离出编故事的人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所以,传说当然一定是有着历史原型,只有与真实历史相结合,才能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比如我在《选择诺亚方舟还是大禹治水?东西方神话中那场大洪水告诉我们什么》一文中所提到的史前大洪水,在世界很多地方的上古神话中都得到了体现,这就说明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再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孟姜女的故事,其历史上也存在原型。所以,传说脱离不开真实历史,其必然是依托于某种历史真实而存在的。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12)

其次,传说是对历史的夸张和重构

传说必然有历史原型,可是传说的事情却不一定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过,传说中的人物也不一定对应真实历史人物的事迹。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成分比较多,其往往对历史事件存在夸张叙述和重新建构。有的传说会把历史事迹进行无限夸张,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虽然历史上诸葛亮也功绩很大,但是没有达到《三国演义》中“多智而近妖”的地步。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是对历史的重构,比如把这个人的事情安到另一个人头上,把一个历史时期的事情换到另一个历史时期去。这事《三国演义》中就很多,比如“温酒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空城计”既不是诸葛亮的事迹也不是三国时期的事,诸如此类的传说不胜枚举。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13)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传说中蕴含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按照前面说的,传说对历史有时会夸张,有时会张冠李戴,看起来好像不太靠谱的样子,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这些传说呢?因为传说不只是一个故事,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以及文化基因。

传说虽然不是历史本身,但是他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而传说的流传过程中,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和文化基因,也随着传说的流传而更为人所接受和信服。我在《选择诺亚方舟还是大禹治水?东西方神话中那场大洪水告诉我们什么》一文中曾经探讨过,面对同样的大洪水灾害,西方和中国由于不同的文化基因,在各自的传说中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也许缺乏史料记载和支持,但是我们中国人知道,如果真的遇到洪水,那么我们的祖先是一定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的。所以,在传说的系统中,历史真实性并不重要,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信念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我们所说的孟姜女的故事中来,无论是最初的杞梁妻还是最终的孟姜女的版本,其中有一些精神内核是始终没有变化的。比如对丈夫坚贞不渝的守候,对强权的无畏和反抗,对亲人离去的悲痛欲绝。这些内核随着故事的变迁始终都没有变化。孟姜女的故事传颂了几千年经久不衰,也许就是因为故事中这些闪耀的内核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中总是能够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所以,传说虽然不是历史本身,但是它却是历史中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情感共鸣的传承。

孟姜女为什么哭秦始皇(古代最能哭的人)(14)

清明时节,我们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站在现在的视角驻足回望,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回到传说的最初原点。我们文化的传承,就是在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中得以实现的,那些传说中有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元素和共同的文化基因。我们不但要知道传说故事的情节,更要看到传说源头那些历史的缩影。那些传说的源头,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精神的发端。

今年的春天,很多人留在了过去。那些逝去的生命,也会继续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精神元素。这些闪光的精神,也将在以后的历史中,成为新的传说,继续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

珍惜当下,放眼前路,不忘归途。我想,这就是我们研究传说和历史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顾颉刚 钟敬文 《孟姜女故事论文集》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3

2、《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 黄秉泽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8月

3、《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 施爱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4、《孟姜女传说的历史生成———关于唐前及唐孟姜女故事的历史性考察》 许兰玉 黄景春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月

5、《孟姜女其人源流考》 郭传联 陈同英 管子学刊 2007年第3期

6、《孟姜女形象探源》 周尚义 武陵学刊 2010年3月

7、《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 万建中 文化研究 2005年3月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