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也是最具争议的小说。金庸在后记中提出“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韦小宝的品格与价值观太过相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正如世上的豪杰有“英雄”和“枭雄”之分。武侠小说里也大侠和魔头,二者一定是天生对立的。在书中主人公无不是高风亮节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其他作品中的侠者化中所认为优良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他们锄强扶弱,武功高绝,彬彬有礼这样人物设定已经成为铁一样的定律。而韦小宝则淡出了武侠小说中侠者的形象范畴。因为金庸意识到:“小说中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1)

金庸在创作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中的人物太过单一、简单。金庸有心打破这种创作局面。并在探索中逐步前进。最终《鹿鼎记》的问世韦小宝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一定式。从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主人公到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我们不难看出金庸写作的历程从侠义之士—大侠—中侠—小侠—无侠—反侠这一路程进行的。那么我们将通过金庸的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侠之特质和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对比来看韦小宝这一人物所体现的反武侠形象。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2)

1.忠孝节义的比较

在金庸小说中,有不少重视忠孝节义的大侠。在金庸笔下,他们即使不是民族大英雄,也是武林响当当的好汉。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这些大侠们都具备了一些儒侠风范。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忠孝节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夫妻尽节,对朋友尽义是作为侠者的必备条件。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主义这两个主题在金庸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郭靖,黄蓉夫妇抵抗蒙古入侵,为国捐躯,成为永垂不朽的大英雄。《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虽然狂放不羁,但是面对民族大义上还是很有分寸的。在书中他与武林中其他好汉一起抵抗蒙古兵入关,甚至杀了蒙古大汗蒙哥,为大宋江山立下了大功。即使把传统礼教这一观念看得很淡的东邪黄药师,却也自称“忠孝乃大节所在”。

孝是另外中国人很重视的观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这一观念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在金庸的小说中,无论是侠者还是恶徒,大多数是重孝道的。撇开我们熟悉的大英雄不谈,就算是邪恶如杨康,或误入歧途的林平之和游坦之,在他们的故事中也折射孝道的内涵。杨康卑鄙无耻,但从他有意折断兔子腿来博母亲欢心之事,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亲情还是很深的。《天龙八部》中聚贤庄少庄主游坦之,乃名门之后,其父与伯父因误会与乔峰交手,战败后羞愤自杀。游坦之为父报仇无所不用其极,变成一个善恶不分的唯力是亲的莽汉。然而虽然他是非不分,但他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为父尽孝。《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与游坦之地的经历差不多,林平之身负血海深仇,但他之所以能咬紧牙关存活下来,全是为父母报仇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这正体现了书中人物对孝道的重视。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3)

金庸的作品中,男女主角一般都会对对方尽节。这也是为了满足现在读者的心态。现代社会崇尚一夫一妻制,夫妻彼此尽节也是理所当然的。金庸笔下的大侠很多都对伴侣一心一意,如郭靖、黄蓉从相遇到战死,都从没有变心过,即使华筝出现使他们情海生波,但他们对对方的心意却始终如一。又如杨过深爱小龙女,即使很多女人对其倾心,但他还是无动于衷。小龙女为救杨过性命,提出愿与公孙绿萼共侍一夫,这在古代是很平常的,但是杨过一口回绝,可见他对小龙女的专一。

武侠小说很重视“义”字,金庸的小说也不例外。他的小说中的侠者无一不是重情义而轻生死的。《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小小年纪受人之托将杨不悔送到其父杨肖那里。其间困难重重。历经千山万水送到了杨肖处。由此可见张无忌从小就行侠仗义,是个很重诺的侠者。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接下了定闲师太的临终嘱托,接下恒山长门一职,从此要管理三百多个尼姑,还要住在庵内,守戒条。对令狐冲这个不把世俗规矩放在眼里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促使他这样做,就是他对承诺与义气的重视。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4)

从韦小宝的种种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问题—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忠孝节义。他对康熙不能尽忠,对母亲不能尽孝,对所爱的女人不能尽节,对师傅,朋友不能尽义。由此可见他是个真真正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真小人。因为韦小宝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观念,成长于妓院的他,没有民族大义,也不知礼义廉耻。由于道德观被生长的环境所扭曲,韦小宝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因为他的自私自利,凡事先想自己的性格,使他不能成为忠肝义胆的武林豪侠。

忠是什么?韦小宝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但他对康熙不能尽忠是个不争的事实。大致当了天地会舵主的徒弟兼香主;中至当了神龙教的白龙使;小至贪污受贿之类,这些都是对康熙的不忠。他从来不曾想过为康熙尽忠,有麻烦时只想着“老子不干了”。作为康熙的宠臣,韦小宝对自己的官位其实也不太放在心上。当了将军,封了公爵,但韦小宝对这些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因为这对他来说就是一场梦,但这个梦压力太大,因此不等梦醒就带着七个老婆逃之夭夭回扬州了。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5)

韦小宝的孝心实在是与众不同。他的志愿就是要在扬州开几家妓院,让母亲接客。天底下哪有儿子愿意让母亲当妓女的呢?这种孝心大概是不能容于社会。但是作者是忠于书中的人物的,作者写人物时应以人物的观点出发。小宝不认为母亲是妓女有什么问题,书中也没有提到他母亲不愿意接客。反之,其母韦春花以自己年轻时接过很多客人而炫耀,小宝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日渐扭曲。因此,小宝认为自己盖几间妓院让母亲接客其实是孝顺的行为。书中其它的情节也体现了韦小宝的孝心。九难师太行刺康熙时,小宝挺身为康熙挡了一剑,这并非基于忠君之情,如书中所说,他把康熙当成了哥哥,那是为哥哥挡的。此外,他把陈近南当成了父亲,在得知陈近南死后,痛哭不已这是他对陈近南的亲情与孝心的体现。由此可见韦小宝还是明白中国人强调的人伦关系的。

韦小宝娶过七个老婆,又与假太后和俄国女王苏绯有染。由此可见韦小宝心中完全没有对妻子和自己喜欢的女人尽节的关念。他是见一个爱一个,即使他曾表现得很爱阿珂,但却不会为爱她而放弃其它女人。可以看出韦小宝最爱的还是他自己,在自己利益和妻子利益冲突的时候,他往往会先考虑自己。这也许失去了金庸过去小说中男主角只爱女主角一个的童话色彩,但是却更接近于现实实际上一夫一妻是现代人提出来的。《鹿鼎记》的故事背景是清初,韦小宝是在一个实行一夫多妻制的社会长大的,他的行为很正常,亦不会受到批评。作者是忠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形态。这样也许不符合读者的期望,但大部分人认为韦小宝这个市井之徒对朋友完全不讲义气。他从听书看戏知道了讲义气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便与茅十八讲义气。但他所讲的义气是有限度的,若茅十八对他好,那他也就不客气了。再来为了讲义气,一千两银子可以不要,但要是一万两呢?那就不大靠得住。其后韦小宝讲义气也是如此,时不时讲一讲,但吃亏若是太大,轻则为之肉痛,重则说什么也不肯。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6)

事实上,说韦小宝完全不顾朋友的道义却又不然,认真地看《鹿鼎记》一书,就不难发现韦小宝有时也会有一些正面的行为。如他两次挺身而救了康熙的性命,又如他不肯照天地会及群雄一起暗中加害康熙,也不肯按康熙的旨意去剿灭天地会。按韦小宝的话说:“皇上要我去灭天地会、杀我师父,我不干,是讲义气。天地会要我杀皇上,我不干,这也是讲义气。”此外,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对待茅十八的态度,茅十八对韦小宝公然叫骂,但韦小宝没有杀他,反而冒险使出“法场换子”的把戏,救出茅十八,这无论如何算是很有义气的了。韦小宝对朋友有时会讲义气,就是对不相识的人,有时也会扶孤助弱。例如对王屋上的盗贼一战,最后虽然反败为胜,却仍赦而不杀,只要与他们赌一场,这似乎也是他仁义的一面。上述这些例子构成了韦小宝的另一面,而这一面的他似乎比较有“侠”的味道。

然而韦小宝这个人的性格复杂之极,决不能以“亦正亦邪”就把他复杂多面的性格轻松交待过去,要把握这个“真小人”的性格,决不能轻易把他的行为以简单的道德判断分成两面。比如他花了一百万两银子贿赂多隆以救出茅十八,这是若单独看似乎也是为朋友讲义气而花上大把银子,但这笔银子也是有背景出处的,韦小宝向郑克爽 “讨债”讨得了二百多万两,这笔天上掉下的意外横财就是那一百万两的出处。这笔钱来得容易,花起来当然不会心疼,若叫他从自己私库中取出一百万两银子救茅十八,他干不干也就难说了。再说他辅助王屋上盗贼一事,也要将很多事情联系到一起看,才能真正明白韦小宝这样做的动机。他放过王屋上群盗,一是因为有天地会群雄为伴,不得不装出深明大义的样子,其二,是因为他很喜欢小姑娘曾柔,为了讨好她做的顺水人情,看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韦小宝这家伙的所作所为,不能单从表面上去看,也不能孤立的去看,要将背后牵连的事一并看到,才会看出其中的名堂来。”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7)

2.武功招式的比较

虽然说“侠道”在武侠小说中至关重要,但是需要超凡的武艺才能成为大侠。武艺非凡是一个大侠应具备的条件。金庸笔下的大侠们哪个不是练成绝世武功而在武林中扬名立万的。这也是金庸落入了俗套。但正是这种童话式的学武过程为他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天龙八部》中段誉身负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和六脉神剑,结拜兄弟尽得逍遥派真传的虚竹和会降龙十八掌的乔峰可以和他一比外。他可算无人能敌了。《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是武功学的最杂的了。有全真教的武学。打狗棒法、弹指神通、蛤蟆功、九阴真经还有自创的黯然销魂掌。杨过的武功可以说是无人能敌了。金庸小说中的其他主角至少有一样得意的绝技以成就他们的大侠身份。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袁承志的金蛇剑法等等。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8)

韦小宝年幼力弱又偷懒,不肯花力气学武功,但却要在强敌面前逞能,不肯吃亏,面临大敌通常动口不动手,这也是她扬长避短的聪明之处。他拜了武林高手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这本来是个很难得的机会,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拜他为师的,然而韦小宝对练武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陈近南多次要教他武功他都借口推辞了。韦小宝为人还是很现实的,他知道知道自己理亏之事做得不少,所以很用功地连他的女师父九难师太教他的神行百变轻功,这脚底抹油的功夫是他学得这么多武功中最像样的,但他只学了三四成功力,因为他认为能够让他逃离敌人就足够了,他的武功虽然不灵光,但他灵活敏捷的反应却让他能在凶险的江湖立足。一个没有任何武功底子的无名小辈,却能靠着耍把戏和敏捷的反应在一个大帮派里身居要职,这是金庸其他小说中不曾出现过的。在金庸其他小说中,主人公一般都是武艺高强的,他们一般都有一些奇遇,使他们的武艺大大提升足以傲视群雄的境界,而韦小宝的三角猫功夫却能当上男主角,这在金庸小说中却是绝无仅有的。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9)

3.谈吐礼仪的比较

金庸前期作品中的侠者大多数是谈吐有礼。如他第一部作品中的男主角陈家洛不仅知礼教,懂进退,且甚具文采,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公子。后来的袁承志、胡斐、郭靖也是决不讲脏话。在金庸中后期的作品如《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书中的杨过与令狐冲的言辞之间偶带粗言秽语,后者比前者严重。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超出底线。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10)

韦小宝出身市井,从小就习惯讲粗口脏话,即使后来官拜一等功,还是改不了他讲脏话的本性。韦小宝奉旨护送建宁公主到云南完婚,与吴三桂女婿夏国相打过一段交道,夏国相领教了韦小宝的粗口功夫之后便心想:这小子胡说八道,说话像个市井流氓,哪里有半分大官的样子?虽然大量脱口而出的粗口脏话暴露了韦小宝市井本色、粗野天性,小说作者屡屡暗示,说脏话对于韦小宝来说有时是克敌制胜减压拉关系的手段,他的粗话常常是有的放矢、深具心计的。

韦小宝的形象更有趣在于与小说作者令他由一无名的市井小子上达天庭,兴风作浪,令他的传记几乎等同于一部康熙的政治编年史。康熙与韦小宝的交情,是令这种荒谬情节成为可能的关键所在。而这一份王子与贫儿交情之肇始及其深化,相当程度上有赖于韦小宝粗口脏话、插科打诨的天份。

对金庸笔下韦小宝的看法 从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侠对比中(11)

粗口在《鹿鼎记》中的特殊重要性,缘起于小说主人公韦小宝的形象定位:一个生于单亲家庭,长于妓院,后又因缘际会,混迹于宫廷,自大小见多识广,深受民间文化熏陶,又过早尝到人生的艰辛,机巧狡辩远胜于寻常大人的市井小人。连篇粗话不仅是他粗鄙无文形象的注册商标,更同他打架的成名招数拗手指、拉辫子、咬咽喉、抓眼珠、扯耳朵、捏阴囊一样,都是他自幼练成的生存绝技。所以,小说作者精心构思,有意识地运用粗口脏话不仅有助于锁定韦小宝的形象定位,揭示他的出身、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凸现韦小宝的形象,推进小说的情节,调节故事气氛,令一个活生生的、鲜跳跳的市井小人跃然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