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2021.1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潍坊市期中考试答案高三语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潍坊市期中考试答案高三语文(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潍坊市期中考试答案高三语文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试题2021.1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宵图》、元颜辉《钟旭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签》(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過”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乌的是一片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一派为孔孟,一派为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虽分两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正如宗先生所说,虚和实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不可舍此取彼。这种思路在魏晋玄学便已得到阐述,王弼等人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亦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在《老子指略》中.他谈到:“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没有具体四象作为物之主,则大道之象亦不能显现。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

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具体以书画艺术而言,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而“心源”则是“虚”。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子琪《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舞台上的表演和传统的绘画艺术相似,善于删略背景,集中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

B.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相通,都充满诗的意境。

C.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真境逼”不是再现场景,而是留出空虚让人物去充分表现剧情。

D.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话来说明书画艺术中“虚实何谓”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理论中,“虚”和“实”是一对重要概念,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B.依据宗先生观点,解决了“虚”“实”问题,就可以解决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C.将“虚”和“实”作为互相依存的两面这一研究思路,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都存在。

D.在宗先生看来,不论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宗白华虚实观的一项是(3分)

A.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内容上是写景,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B.油画《父亲》借枯黑干瘦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睛、仅剩一颗门牙的嘴,展现了作者既歌颂又同情的复杂情感。

C.电影《红高粱》中色彩饱满、随风狂舞的野高粱象征着人性的舒展与释放,在耀眼的光辉中显得庄严而富有诗意。

D.中国建筑用朱红作为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装饰梁架、斗拱等,体现了中国建筑用色大胆的特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宋徽宗出题考绘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拍案叫绝:“此画当取第一!”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第一。(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抢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撇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哪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

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抢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①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②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③,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④,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刍豢;指牲畜的肉。②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③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④潟卤:盐碱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B.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C.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D.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

B.神农,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与黄帝轩辕氏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C.桓公,指齐桓公,姜太公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使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古代四马拉一兵车为一乘,国家大小以兵车多少衡量。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否定了老子“小国寡民”的论调,意在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

B.作者以齐国兴盛的史实为论据,肯定了富国裕民之道,从而证实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

C.文章结尾强调,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

D.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映了他卓越的经济思想。

13.姜太公在封地发展经济面临怎样的困难?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作者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16.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静女》中以“ ”两句移情于物,爱屋及乌,表现男子对女子的喜爱。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后,以“ ”两句表现自己的行事准则,彰显了一代改革家的刚决精神。

(3)“小楼”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诗人们借助“小楼”,寄寓着思念、闲适、落寞等情感。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拼盘或集锦似乎已成为主旋律创作中 的模式。近日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以《乘风》《诗》《鸭先知》与《少年行》四个风格迥异的篇章延续了“我和我的”系列的熟悉配方。集锦式创作的优缺点是 的。其优点在于,如果不同故事单元 、搭配得当,不难形成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 )就整体性而言,《我和我的父辈》的呈现还是 的。就各篇章而言,《乘风》悲壮传奇,《诗》柔软诗情,《鸭先知》日常谐趣,《少年行》癫狂闹剧,可谓各具特色。相对而言,《乘风》中规中矩,《少年行》则多少有些乏善可陈。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信手拈来 不言而喻 相得益彰 可圈可点

B.屡试不爽 不言而喻 相得益彰 不同凡响

C.屡试不爽 显而易见 旗鼓相当 可圈可点

D.信手拈来 显而易见 旗鼓相当 不同凡响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碰撞。

B.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碰撞。

C.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

D.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然而,正因为没有某种统一的理念,以致各篇章难以和谐统一。

B.然而,正因为有了某种统一的理念,才使得各篇章更和谐统一。

C.缺点则在于,若各篇章没有统一的理念贯彻始终,便容易形神涣散。

D.缺点则在于,若各篇章始终贯彻某种统一的理念,便容易缺失个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已奔赴中国空间站,他们将在太空工作生活6个月。在我国,常住人口的统计时间标准为半年,即一年内在某地住满半年即为该地常住人口,按照这一标准,

太空居大不易,需要很高的成本。已经运行了2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每年维护费用高达40亿美元,光宇航员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就约为750万美元。,为什么中国人还要争当太空常住人口呢?

太空常住是探索未知的需要。空间站不仅提供了微重力环境,还可以帮助我们长期观测地球。浩瀚宇宙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宝库,如果说空间站是通往宝库的桥头堡,中国人不能缺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在轨驻留半年,意味着三位航天员将首次在太空度过春节,网友们纷纷为中国空间站拟写春联。请你对下面这则春联进行点评。(5分)

百年聚力,十月扬帆,看四器连心,东方梦、频惊世界;

云海迎春,星河守岁,听三英送福,中国红、再炫太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鲁迅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3分)B(“都充满诗的意境”说法不正确)

2.(3分)B(A项,扩大范围,“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说法太绝对;C项,“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存在”无中生有;D项,“将虚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宇宙观的高度”的是宗白华不是老庄和孔孟,张冠李戴)

3.(3分)D(只是色彩的运用,不能体现虚实关系)

4.(4分)①文章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手法;②然后由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相生“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虚实结合问题,并用举例、引证的方式加以阐释;③最后指出中国传统的虚实艺术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评分标准:第①条1分,第②条2分,第③条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5.(6分)①外在的山水为实,引起人们想象的是虚,虚和实互相依存;(围绕“虚”与“实"答出中国画空间处理艺术也可,如“实景清而空景现” )②老和尚在山脚下挑水是实,这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藏在深山中的古寺是虚,虚实相生;③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到,所以此画当为第一。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II(06分)

6.(3分)D(A项“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B项“做了铺垫”错,“内心的不情愿”不能为后文做铺垫;C项”处世哲学”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

7.(3分)A(“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结尾处烘托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

8.(4分)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改)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

情;②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评分标准:答出①②点各给1分,答出第③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A

11.(3分)D(千乘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

12.(3分)C(文章最后一段目的仍是突出货殖之事以及财富的重要,并没有阐明教化的效果)

13.(3分)(1)姜太公的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2)姜太公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

评分标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4.(8分)(1)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改变。

(2)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了。

评分标准:每句4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1)渐、户、以妙论、化;(2)正道直行、事、间、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B(“心随雁飞灭”意为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雁消逝在天际)

16.(6分)心描绘了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傍晚归来的村人安闲从容,自然界的景物静谧优美;@景象中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

评分标准:答对一条给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1)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评分标准:每空1分,有错误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9分)

18.(3分)C

19.(3分)B(原旬三处错误,一是“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语序不当,二是“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不合逻辑,三是“代际之间”语意重复)

20.(3分)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l1分)

21.(6分)①他们就是中国首批太空常住人口②既然成本如此高③那么太空常住人口就是先遣军

评分标准: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5分)①内容上:上联点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下联指出太空过节的事件,重点突出,层次清晰;②结构上:联语善用短旬,节奏感强;上下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

评分标准: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