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邵萌

以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贡献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这是武汉经济圈创造的数据。

2021年3月,我国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2021年5月,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议召开,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签署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五同共识”。

九座城如何一条心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增长极?位居我国中部的武汉都市圈,能否为其他区域提供发展借鉴?日前,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的“九城同心向未来——2022年武汉都市圈媒体行”启动,带着疑问,封面新闻记者赴一线探析。

医用平面口罩12.4亿片、SSS口罩材料11321吨、熔喷布4178吨……这是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仁广向封面新闻记者提及的“疫情保产”数据。它的时间起于2020年年初,结于2020年年中,历时半年。对湖北人民来说,这半年,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仙桃市重点项目名单(探访武汉都市圈)(1)

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仁广是“抗疫保产”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曹仁广至今还记得,“当时,推掉了不少订单,终止了不少合同,后来还因此出现了不少‘扯皮’的事,但全力以赴支持抗疫,义不容辞。”

两年过去,当记者于2022年6月底走进位于湖北省仙桃市的这家拥有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MMSS(一种多层复合高性能无纺布)生产线的企业时,依然能在厂房的醒目处看到用红布挂着的标语——同舟共济抗疫。

仙桃市重点项目名单(探访武汉都市圈)(2)

位于仙桃的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依然悬挂着有关“抗疫”的标语。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仙桃,曾因走出李小双、李大双、杨威等多位世界体操冠军名扬中外,被誉为“体操之乡”。而如今的仙桃被人提及,则更多是因为抗疫。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非织造布及制品生产基地,全国约六成无纺布产于此,产量占到全球四分之一。

彭场,仙桃一座人口12万的小镇,无纺布工厂达300多家,拥有全国近40%的非织布产能。这里80%以上的产品外销,涉及32大类130多个品种,是我国非织造布产业链最完善、出口量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防护物资的主产地之一。

仙桃市重点项目名单(探访武汉都市圈)(3)

仙桃誉诚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曾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50多天,生产46万件医用防护服。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

位于彭场的誉诚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利荣也还记得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来袭的那段经历。“50多天,和员工吃在一起,拼在一起。268人连轴转,生产的防护服全部交给政府调拨,保障一线医务人员。”

两年过去,周利荣依然没有忘记当时全厂拼出来的数据——46万件医用防护服。

当地媒体记录的数据则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三个月,仙桃举全市之力稳产保供,“贡献了湖北全省80%、全国40%的防护物资。”

截至目前,仙桃已集聚非织造布企业4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2家,从业人员突破5万人。产品远销欧洲及美日韩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仙桃市重点项目名单(探访武汉都市圈)(4)

人口12万的小镇彭场,无纺布工厂达300多家,拥有全国近40%的非织布产能。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记者了解到,当前,仙桃正在14.7平方公里的非织造布特色小镇上,重点布局建设国家级“四基地两中心”,即国家非织造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非织造布制品生产基地、中国非织造材料供应基地、仙桃防护物资应急储备基地,以及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检中心、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两个愿景——建设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非织造布产业集群。

武汉都市圈研究会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2021年仙桃市的开放合作指数为武汉都市圈贸易开放水平之最。今年一季度,仙桃龙头企业出口同比增长均在40%以上。

武汉都市圈的划定,为仙桃带来了新机遇。当前,仙桃正主动融入、深度参与这一都市圈的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数据显示,仅今年4月,仙桃就集中签约了36个项目,总投资达170.5亿元,涵盖非织造布、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服装加工、现代服务业及校企合作、技术招商等。而签约开工的项目,一半以上与武汉相关。

企业总部设在武汉,生产基地建在仙桃。仙桃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研发在武汉,生产在仙桃”的模式,将推进小米仙桃智慧城市建设及迪赛新材料、远大弘元等项目合作。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紧密联系企业人才、技术人才、高校人才,实现科技同兴。

新机遇远不止如此,“借武汉之智,创仙桃之新”,也成为当地谋划的一个重点。目前,仙桃正加强与武汉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对接,比如,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仙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环氧新材料、复合材料刹车片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被湖北省政府列入33家重点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之一。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拥有20余位专家的黄鳝产业技术创新专家团队,集中攻克黄鳝繁育和精深加工的关键问题。

根据规划,仙桃还将拓展“总部 基地”“研发 制造”等产业承接模式,与武汉共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加快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双线布局。在武汉城区半径50公里临界区,以仙桃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依托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辐射和转移。同时,引导企业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孵化与技术攻关平台,促进一批关键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融入武汉都市圈,离不开交通加速。仙桃将交通同网作为“先手棋”,加快外向通道、联动通道建设,以交通“硬连接”提升同城“加速度”。

目前,仙桃正统筹实施市内循环和市外连接交通工程,谋划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延伸至仙桃港项目,推进G318仙桃高新区至蔡甸改线工程、汉江二桥工程等重点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仙桃“公铁水空”内联外接,构建武汉仙桃“半小时通勤圈”,放大同城效应,加速区域融合。

而为了满足出口货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在引进武港集团投资建设汉江仙桃港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汉江仙桃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及陆域服务站建设。

如今的仙桃港,已成为汉江流域第一大港,也是汉江首个可装卸集装箱,首个可停靠2000吨级船舶,首个具备海关、商检、海事等智能监管部门入驻的开放型多功能码头。

仙桃港的航运航线,辐射全流域及近洋地区。仙桃及江汉平原周边城市的集装箱货源到达武汉阳逻港后,再通江达海转至世界各地的重要口岸,开辟了一条通过水路融入武汉都市圈、长江物流圈甚至全球海运圈的新路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