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怀》(书评乡音梦影里的故乡)(1)

故乡音乐:李健

“以后不管走多远,世事如何让变迁,多回家看看,各种节气不要忘记回家祭祖,那时我们的衣胞之地。”这段厚重深情的文字,源于成秋菊所著的《乡音 》一书。

书中所写,成秋菊,一位充满才情的女子,被评论家誉为中国的女梭罗,她以真挚优美的文字,缓缓叙述故乡曾孕育过的繁茂生命。

《乡音》是作家成秋菊写关于家乡故事的散文集,共六辑五十三篇,作者用厚重且富含诗意的文字,描述历经沧桑的乡村背后,有亲情的追忆、乡村伦理的来来往往、真实遇见的人情世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安宁,

感情饱满细腻,内心丰盈。无论走多远,我们也不能逃离故乡的传承于熏染。即使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改变了模样,消失的是世事沧桑。故乡是曾经孕育我们生命,滋养我们成长的摇篮。那里有我们牵挂的温暖亲情,有为人立事的根基,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生命之初生活过的地方,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已不知不觉地在记忆里刻下了烙印,在童年无忧无邪的时光中藏满未来人生的密码,随着岁月的流逝,工业社会飞速发展,故乡的一些人和事正在一点点地消失,故土曾经鲜活的记忆在时光里泛黄,无处安放。《乡音》用纯美至真的笔调,为我们重新打开了尘封的故乡情怀。

“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书中故园的一砖一瓦、祖父留下的方章、怪树的孤独、淡泊处世的麻婆,有时光的沧桑、精神的熏染、孤独的等待,朴素的做人信仰。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回望;父亲坚实的脚印与绵厚悠长的母爱;一花一草一木生长的喜悦与四季流转的苍郁之美,都有了诗意百态的人间况味。让我们的亲情有了温暖维系。这也是我们心中故乡的模样。

难忘故乡,自然也是因有许多人值得惦念和敬重,《竹》一文中写到 “一切按照自己的心性来,就像这竹子,时间到了就破土。该怎么长就怎么长,长好了哪部分做什么,各自都各自的安排。”这是文妈死去丈夫后婉拒乡邻劝她再嫁说的一段话,她靠编竹器 卖菜养家糊口,供两个女儿读书。后来生活在村中也不落人后。

她的家庭因失了主心骨而中空,却没失去对生活的韧劲与信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与竹有某种品格上的隐秘联系,因为生,而有了节气。这份自然共生的坚韧与傲骨,在书中其他的篇章里亦有表达。值得一读再读。

“岁月凝结成茧,所有经历总会留下痕迹,听着她们的故事,我开始明白,日常生活是一场场深居简出,去繁就简的自我修行,也是儿女情长,人际相处以及各种断舍离的内心较量。”《冬至》篇里写几位姑姑在冬至节回家探望母亲的一个场景,嫁出去的女儿都有各自的家庭与生活,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有一个合乎的理由归宁,是传统是亲情也是一场仪式。到了姑姑们归家的时辰,祖母一遍遍叮咛她的女儿们,心中落寞。

姑姑们怏怏而去,约好来年再一起归。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聚欢喜离别难舍,母在,心安,心安即有归处,人生行走有了支撑的力量。

也很喜欢《归途》篇里一段结束语,“与我们,有了老人,时间慢得足以静下来思考很多事,细细品味,深爱身边的人与事。与老人,有了我们,时间快得很容易唤起人的岁时之感。猛然清醒,正视自己的荒芜,才有澄明之境,时间,是我们共同的归途。”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老去,对于尚年轻的人来说是无法体味暮年人荒芜的心境,而年轻人短暂的陪伴,足能够唤醒老人的岁时之感,不惧老去。拥有澄明的心境,是面对生命在时光中老去最好的途径,因为有一天我们也终将老去。

“人生有偶然也有必然,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努力真诚地生活,去爱,不要总想着来日方长,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一场场重生的思考。”这是《福爷》篇中作者遇见的几场生命逝去的感悟。

世事无常,自然规律中老去,一场重疾侵袭,一口不洁的食物在胃中发酵。生命有时不及一棵草,有的人今天还在世间行走,明天却接到他逝去的消息。《福爷》篇,在那些曾经难以面对的白事中,教会我们直视生命的脆弱。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情书》篇中写道:“菜场,承载着一切,用最世俗的方式,让你在前尘往事里,回归现实世界。理想再远,梦想再美,总归要落到实处。”即使远离故土身居喧嚣闹市,依然带着故乡的熏染,寻一份清宁安然的生活。

我们怀念故乡的那片土地,土地上生长供养生命的一菜一蔬。菜场是一个令人清醒与流连的去处,在嘈杂声里流荡平凡生活的气息,让人心安。是人终不能免俗,认真对待一日三餐,就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

读完《乡音》,那些春天的陌上花影、夏天的蝉音、秋天新谷的香气、冬天围着火炉听夜话年景,似一幅幅油画,又如浅韵流长的水墨,更加让人念念不忘。

希望每一位读到《乡音》的人,能追随作者舒缓优美的文字感受故乡曾经丰饶的生命;自然轮回的岁月沧桑;重温灯影下一家人曾经温馨絮话的情景:拾起童年的温暖;深爱我们的母亲辛劳忙碌的背影;父亲沉默殷切的期愿;旧人旧事的怀念。《乡音》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故园,也是探寻故乡情怀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