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的作品,反映北宋东京汴梁的社会情况,仔细看来就会发现繁华市井中大大小小的香铺林立,有卖沉香的,有卖檀香的,还有卖合香以及各种香材的。

而有文字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东京梦华录》,也有文字记载街上就有”李家香铺“。

说明在北宋的时候,香已经完全走入民间,成为了当时非常普遍的商品。


说起温文尔雅又充满香气的宋代,总不得不说说苏轼。

关于他的传记文章和诗词也太多了,今天从“焚香”的角度来看看他的香气故事。


苏轼年轻的故事(苏轼的香气故事)(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家喻户晓,并随着王菲的婉转歌喉传遍大江南北。

宋朝重文轻武,而苏轼有着极佳的笔墨才华,所以很快就被安排到重要部门历练。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先是他的结发妻子早早去世,年仅二七,苏轼伤痛欲绝,挥泪写下思念亡妻的《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

词的上阕,苏轼回忆和妻子的一些温馨而细琐的过往:书房之中红袖添香,炉温尚暖,但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得所剩无几了。妻子是个惜香之人,所以轻轻摘下头上的宝钗,将炉中剩余的香料重新翻了翻,让它更加充分的燃烧。此时再轻轻嗅来,香气似乎比之前的更好闻了。


“背人偷盖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下阙,回到了现实,在妻子的殡仪上,苏轼背过众人,悄悄掀开香炉重新添加珍贵的沉水香,为的是让香气不要断掉,借由香气来思念结发妻子。


祸不单行,妻子故去后,很快父亲也病逝了,等守孝三年,朝廷已是今非昔比。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站错队伍受到排挤,被贬去外地任职,开始了漂泊动荡的生活。43岁时,又因一封上表书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最终被贬黄州。


苏轼年轻的故事(苏轼的香气故事)(2)


苏轼在黄州穷困潦倒,小屋像渔舟一样,终日被水雾湿气笼罩,烧灶都得用潮湿的芦苇,当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了。但就在如此恶劣环境中,苏轼却异常豁达与快乐: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苏轼说,我把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焚起了一炉香,在香气中静坐,而后沉沉睡去了。这时突然有客人来访,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恍惚间醒来,竟有种不知身在何处之感。可见,衣食住行上的简陋丝毫不扰动他分毫,看着情景,倒更像是个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少年,醒来定了定神,还走到窗边掀起窗帘看了一眼,滚滚江水,有什么烦恼不能冲走的呢?

从被贬的生活中,依然发现很多趣味和美好,打扫、焚香、静坐、安眠……到后来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幸福并不只是贵重的礼物,豪华大餐,这些寻常小事带来的满足感,并不逊色于那些重大的幸福。而苏轼或许已经从这些细微末节中发现了生活快乐的真谛。


苏轼年轻的故事(苏轼的香气故事)(3)


就像随时随地,静静焚上一支香,熟悉的香气萦绕上来,曾经熟悉的过往、笑容也渐渐浮现,给了他温暖的慰藉,而忘了小屋的冰冷和潮湿。


焚香总能帮助他在最失意的日子,排解苦闷,获得精神上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