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序语中所说,什么样的人会愿意谈论人生?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处处充满不可思议,我们总是在苦恼人生,困顿其中,却时常不知从何谈起,只剩空白的感叹;即便是专家、大家,谈论到最后也可能充斥着空洞、武断的感想和断言。

什么样的人适合聊人生谈感想?余秋雨说,老人或者是哲人。

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老人和哲人临去前,都不会剖析自己的一生,而是做着日常的事情,抑或是说两句精简的感慨。

比方说王阳明,他死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总共八个字就完了;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见观经”,七个字,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一切都让《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变得非常珍贵,因为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社会学的教授叫莫里•施瓦茨,他是哲学家也是学者。在他得了ALS(肌萎缩侧索硬化)濒临死亡之后,用了去世前的三个月,回想自己的人生,和一个学生相约星期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在他去世后,学生写下了这本书,记录了教授每个星期二讲述的“人生课”。

一条人生法则分享(一堂终身受用的)(1)

《相约星期二》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它。

接受衰老,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时,我们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是个老头时,我们也乐于做个老头。

人老了以后,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周遭的世界似乎顿时变得年轻了,变得比原先想象得更加生动了。

你会逐渐发现各种箴言、格言是富有生命力的,而这些在年轻的时候一直以为是死的、腐朽的。”

莫里教授说:“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

就像庄稼,从播种,成长,到成熟,收获,都经历过了,完成了。接受衰老,人生就会迎来幸福。

《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台词:“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遗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coco》。

coco是电影主角曾奶奶的名字,曾奶奶有一个深爱她的父亲埃克托。早年埃克托为了追寻音乐梦想,抛家弃女,与朋友一走了之。但当埃克托想回归家庭时,却不幸被朋友害死了。

90年后,唯一记得埃克托的coco也即将离开人世,当人世间不再有人记得他时,身在亡灵世界的他也将烟消云散,了无踪影。电影的最后,曾奶奶coco在再次响起的童年的琴声中,想起了父亲埃克托,快要消亡的埃克托于是重获新生。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写过,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死并非生的独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莫里教授也说道:“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

因为彼此的爱依然存在着,活在每一个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里说:“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今天,重读《相约星期二》,我的心中依旧波澜翻滚。眼下的中国,正跑步进入老年社会,“一孩化”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无情地落到了数亿老人的头上,也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社会化老年保障机制尚未完备,独生子女勉为其难的情况下,读一下《相约星期二》吧。它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从而摆脱恐惧,远离绝望,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晚年。它能让我们演绎“夕阳无限好”的热烈;也能让我们坦然平静看待生命的落霞。请珍惜自己的每一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