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跟易地搬迁工作安排(脱贫攻坚简谈易地扶贫搬迁)(1)

作好新时期扶贫搬迁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必须科学准确的把握“易地扶贫搬迁”与“异地扶贫搬迁”的含义,就目前来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由各级发改委组织实施的,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是由各级扶贫办组织实施的。

“异地扶贫搬迁”是扶贫移民异地搬迁项目的简称,由各级扶贫办组织实施。

“易地扶贫搬迁”是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简称,由各级发改委组织实施。

“异地”,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不在同一个地方”。这容易理解,但这个词的伸缩性很大。我国外汇管理局下发的异地外币清算管理暂行办法中,“异地"是指以各省或直辖市外汇管理部门之外的部门;银行部门所谓的“异地"存取,一般是本地(市)一级地域之外的都叫异地。各行政区域所提出的”异地”,一般是指本行政区域外的地方。我国目前农村的最小行政单位是村委会,所以“异地”应当是指本村委会所管辖范围以外的地方。

“易地”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对调所处的地位”。我们在相互交往中常有“易地相处”之说,这里的“易地"指的是交换位置的意思。早在战国时期,同在现在山西省境内的韩国和魏国,为了地域管理上的方便,就有“韩魏易地”的记载;在注重生态环境的今天,我们常看到“某某化工厂易地建设"的报道,在这里“易地”是交换土地的意思。我们在网上或其它媒体中常常可以看到“某某比赛易地举行"的报道,这里“易地”是改变地点的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到“某某厂易地改造”,“某某厂易地扩建"等报道,在这里“易地”是指由于原地方场地不够,在其它地方扩建的意思。可以看出,“易地"不但有交换位置,交换土地的意思,还有改变地点之意。

从上述“异地”和“易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易地”比“异地”概念大一些,“易地”包含了“异地”。“异地扶贫搬迁”应该是将居住在不宜居住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在本村以外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置换土地的方法,将贫困人口从恶劣环境中搬出,安置在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变他们现在的居住环境,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至于安置在什么地方,并无限制,可以因地制宜,能安置在本村就在本村,需要安置在其它地方的就安置在其它地方。可以看出“异地扶贫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相同之处都是对不宜居住地方的贫困人口进行搬迁,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使他们能够尽快脱贫致富。不同之处是“异地扶贫搬迁”本意应是将这些搬迁群众安置在本村以外的地方,而“易地扶贫搬迁"是将群众搬迁到适宜的地方.并不强调要出本村所辖的范围。

“生态移民”是为了恢复生态的目的,将居住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地区或生态保护区的农牧民搬迁出来,安置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有些群众从山顶搬迁到山下,停止对山上自然环境的破坏,即可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迁入地可能就在本村范围之内。所以叫“生态移民”不如叫“生态搬迁”更确切。凡是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大都是贫困地区,是无发展前途地区,贫困和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必然的联系。易地扶贫搬迁目的一方面是要恢复迁出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使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生态移民”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之一,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包括了生态移民。

扶贫搬迁的目的是将居住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改变他们现在的居住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使他们能够融入现代社会,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得到更多信息,受到较好的教育,为他们彻底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搬迁群众并不一定要出村异地安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国北方由于土地面积较大,调整耕地相对容易,大部分是异地安置,但在南方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搬迁实际上是在本村内安置的,而不是“异地搬迁”。“生态移民”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之一,易地扶贫搬迁包涵了“生态移民”。另外,“易地”可能还有使贫困群众不仅改变生存空间,还有在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改变之蓄意。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更加符合国家扶贫搬迁政策。因此,我国应统一把现行的扶贫搬迁政策叫“易地扶贫搬迁"较为恰当,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可以看出“异地扶贫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相同之处都是对不宜居住地方的贫困人口进行搬迁,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使他们能够尽快脱贫致富。不同之处是“异地扶贫搬迁”本意应是将这些搬迁群众安置在本村以外的地方,而“易地扶贫搬迁"是将群众搬迁到适宜的地方.并不强调要出本村所辖的范围。

扩展资料: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规划》主要内容有:

1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哪些人”更精准

《规划》明确,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981万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的约1400个县。

2

围绕脱贫目标选择安置点,“搬到哪里去”更合理

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在前期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采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3

保基本防负债,“建什么房子”更明确

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规划》强调,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这要作为一条红线,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不因建房而举债,同时,新建住房结构设计应执行相关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住房质量和安全。

4

创新投融资模式,“钱从哪里来”有保障

《规划》根据各地建设总规模、平均工程造价等数据测算,实施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所需投资约6000亿元,加上同步搬迁人口住房建设投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总投资约9500亿元。

5

因人施策促增收,“搬后怎么脱贫”更清晰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规划》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有业可就、实现稳定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