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欣赏诗经中的这首《蒹葭》,这是秦风中的一首诗歌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国风·秦风》包括:车邻、驷驖(sì 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共十篇,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今天我们欣赏诗经中的这首《蒹葭》,这是秦风中的一首诗歌。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国风·秦风》包括:车邻、驷驖(sì 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共十篇。

秦本为周的附庸。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秦国的起源是为周王室养马得到封地。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正因为秦国刚起步时,左戎右狄,处境艰难,秦风普遍都是展现秦国尚武、英勇、奋战等元素,而此篇《蒹葭》带有别番蕴味,和大家一起欣赏。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诗歌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歌赏析】

《蒹葭》运用了借景抒情,赋与兴的表现手法,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宋代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歌感受】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讽刺秦襄公不知道用周礼来巩固国家,有说当时不是秋天,其实在我看来,如果都这么学究的话,古诗词就失去了美感。在后世看来,更多是作为爱情诗来体会的。

后续又有杜甫的蒹葭“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抒发一种贤人矢志的情怀,希望得到明君的垂青。那么“伊人”也有求贤说和明智说的说法。在后来的电影《在水一方》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是那种求而不得的悲伤之情,其实也是想求得良人。古诗词的蕴味就在于其义深远,不同的人读起来不同的感受,蒹葭读起来就能感受到主人公是在深切期盼和寻找,我想可以定义为爱人、可以定义为理想、可以定义为心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我还想到了著名的《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不管是明君还是贤臣,抑或恋人还是心情,都可以用“伊人”来形容,古诗词每每读来都让人内心平和宁静美好,你仿佛也能走进当时的境地寻找那伊人,似乎也就是在等待”伊人“,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默默坚守,清秋的清冷和白露也无法冷却我坚定的热爱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