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4:20:40 《中国教师》 2020年4期

群文阅读教学四问(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1)

马佳 张欣未

群文阅读远超过单篇文言文的阅读量,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触更多的文本,进而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文言语感;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可以整体上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再加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法,又极大地保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另外,多文本的群文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能解决现阶段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笔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运用群文阅读理念,进行了大量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共参与研发及实践文言文群文教学课程25例,涉及年级均为小学五、六年级。从实践过程及学生接受情况来看,群文阅读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表现出了比单篇教学更为有效的优越性。本文依托具体课例简要阐述笔者的探索。

一、依据学情和核心文章选择群文阅读文本

笔者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过一段时间文言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将整体教学时长定为两课时,教学内容为四篇文言文。

四篇教学文本中,主要让学生积累的核心文章《不食周粟》一文,是选自于《史记·伯夷列传》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讲述了伯夷叔齐二人劝谏周武王停止征伐未果之后,坚守仁义不吃周朝粮食、采薇而食的故事。文本难度适中,难度在于背景知识及学生对于伯夷叔齐做法的客观理解。针对这两个难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背景知识可以直接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不做重点处理;而学生如何理解伯夷叔齐的做法,则成为本课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选择了另外三篇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同样是选自于《史记·伯夷列传》中的一个片段,《采薇歌》是伯夷叔齐临死前唱的一首歌,便于學生从正面进一步理解伯夷叔齐坚守仁义的做法;《孔孟评伯夷叔齐》则是选录了三则《论语》《孟子》中孔子和孟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对伯夷叔齐进行评价;《董狐直笔》选自《左传》,用“赵盾弑君”这一历史公案来进一步诠释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让学生从小就有辩证法的概念。

结合文本编排的逻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积累《不食周粟》一文文本,课后完成背诵;了解故事背景和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如盍、载、戈、伐、兵;客观评价伯夷叔齐的人物形象;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合作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群文阅读教学四问(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2)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史记》的文学常识及伯夷叔齐的背景故事

《史记》共有列传七十篇,其中《伯夷列传》位于七十列传之首。教师以此作为导入,介绍《不食周粟》一文的故事发生之前的背景,让学生对伯夷叔齐二人有基本认知。

环节设计:剥丝抽茧猜人物。将司马迁的名字设计成一道题目,教师给出层层深入的线索,学生抢答对应的人物。 本环节设计目的: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探寻层层深入的线索,实际上也是对司马迁及史记相关文化常识进行积累。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再次进行规范化的介绍,加深学生的印象。

2.熟读《不食周粟》文本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尽可能熟悉文本内容。

环节设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个别学生起立朗读,全班齐读。完成活动“疯狂变色龙”及“断句挑战”。活动说明:疯狂变色龙是指投影出现打乱的全文,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依次点击全文内容,点击正确,这句话就会变色,点击错误不会变色。使全文变色用时最短的同学获胜。断句挑战是指教师出示没有标点的全文,学生按照正确的停顿进行朗读。可以个人进行挑战,也可以全班或是分组进行挑战。

3.教师讲故事——介绍《不食周粟》时代背景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后面合作翻译全文奠定基础。

环节设计: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不食周粟》一文发生的时代背景。重点是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事件。

4.根据图片,师生合作翻译《不食周粟》本环节为全文翻译环节,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进行了配图,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发言之后,尽量采用正向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同时要鼓励学生观察图片,可以根据文本中能够理解的内容,结合图片,推测整句话的意思。此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环节设计:教师给出全文每句话对应的漫画插图(图片略)。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及每句话中能够理解的字词意思,合作讨论整句话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该句话中需要掌握的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5.合作探究,结合《采薇歌》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设计:在《不食周粟》一文中,哪一个字能够概括评价伯夷叔齐的形象?

文中反复出现过两次的“义”字,就是对伯夷叔齐最好的评价。“义”就是坚守心中的道德或道理,并能为之献出生命。

小组讨论:在《不食周粟》一文中,伯夷叔齐做了哪两件事为他们赢得了“义”的评价?

本文中有两件事能够体现伯夷叔齐二人“义”的形象。一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叩马而谏,二是他们坚守仁义不食周粟。

合作阅读:根据给出的注释及背景,合作阅读《采薇歌》,讨论伯夷叔齐他们坚守的道德到底是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来回巡视并参与其中,对他们进行引导,重点关注“以暴易暴”。学生讨论完毕之后,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伯夷叔齐反对的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坚守的道德就是和平与礼法。

全班讨论:结合两篇文本来看,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

该题目为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例如,不仅要看到他们的清高、正直、奋不顾身,也要看到他们的固执、狭隘。

6.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合作阅读《孔孟评伯夷叔齐》小组合作阅读《孔孟评伯夷叔齐》,总结孔子和孟子分别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分别用一个字进行概括。

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文本难度较低,且教学目标容易达成,学生只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孔子的观点(仁)和孟子的观点(隘)即可。之后可以请找到的同学说一说怎么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和孟子所说的“隘”。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織一个小范围的辩论赛。本环节设计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

7.拓展阅读《董狐直笔》

教师介绍《董狐直笔》的故事大意,学生合上书听故事。听完之后,学生翻开书,自读课文,然后试着翻译或是复述教师刚刚讲述的故事。

问题设计:为什么赵盾没有杀害国君,却要担负弑君的骂名?为什么孔子又说“出了边境就能免受恶名”呢?

该问题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我们看到的史书其实也是由人来记载的,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有时候,坚守了原则,又往往忽略了人之常情。所以在人情与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史官们往往会遵循原则牺牲人情。因此,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更应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

最后总结四篇文章,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群文阅读教学四问(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3)

三、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本次全文阅读完成后,全部学生对于《不食周粟》一文的故事都完全理解,并能完成背诵;对于另外三篇文章,大部分学生也都理解了意思,并且能够熟读。对于人物形象,学生们都能够做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部分学生甚至完成了一篇初具规模的论文,论证伯夷叔齐的历史局限性。相信本次教学已经在他们心中埋下了这样的种子,对于未来文言文的学习,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会有启发和帮助的。

在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领域实施群文阅读模式已有三年,对于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

1.以群文阅读方式学习文言文的优势

群文阅读的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要求,学生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之后,自然而然会培养起文言文语感。二是教师在处理文本翻译的时候,并不会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意思,大部分时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述故事的任务,简单而高效,既能够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文本教学任务。三是拓展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优于传统单篇文本的教学。

2.运用群文阅读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选取合适的文章。文本难度一定要适中,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过难的文本会适得其反。二是文本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最好是按照同一主题进行文本的选择,或是围绕一篇文章进行多角度选文。三是文章要有主次之分,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选文时,也要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例如,在课例中,《不食周粟》便是核心文章,处于主要地位,其余三篇文章相对来说位于次要的位置,这也是龙之门大语文“一文为主、多文聚集”的文本编排及教学模式。除了选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将文本挖得太深,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感、保护学习兴趣为主。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北京四中网校语文教育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