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7月23日,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人员前往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走过毛泽东奋斗过的新闻纸阅览室,踏入李大钊办公室旧址,《觉醒年代》主创们纷纷感慨,建党百年历史似乎正在实现“时空重合”。

北大红楼旧照(觉醒年代主创参观北大红楼)(1)

《觉醒年代》主创人员在33厅“亢慕义斋”场景参观。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觉醒年代》主创团队的参观从第1厅“展览序篇”开始。讲解员带领《觉醒年代》总制片人刘国华、导演张永新、编剧龙平平,主演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等一行人先后走入李大钊办公室、“亢慕义斋”场景复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第二阅览室”等共计十三个展厅。在这里,大部分演员第一次亲眼见到李大钊手书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青年》自创刊至终刊的绝大部分原稿,以及印刷错误的初版《共产党宣言》。

“非常好,非常好!”剧中饰演蔡元培的演员马少骅不断感慨着。而其他主演也纷纷表示“太‘穿越’了。”据悉,北大红楼作为李大钊、陈独秀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占据了《觉醒年代》将近四分之三的戏份。美术部门曾按照1:1.2的比例在横店还原搭建了另一座“北大红楼”,其中李大钊办公室、陈独秀办公室、蔡元培办公室等房间的位置、物理距离比例,几乎与真实红楼不差分毫。

而此行来到真实的的北大红楼,演员对《觉醒年代》、“北大红楼”的记忆再次被唤醒。在毛泽东曾经奋斗过的“新闻纸阅览室”,剧中饰演毛泽东的演员侯京健,以及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桐,甚至情不自禁地开始“对戏”。两人再现了剧中毛泽东与李大钊谈论民主科学与《新青年》的经典情境。虽然二人身穿现代服饰,但言语之间将在场的人们再次拉回了建党百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采访中,张永新谈及这一幕也非常感动。他形容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愫。北大红楼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让他们回忆起《觉醒年代》那一段与革命志士们“心在一起”的经历,尤其当张永新踏入李大钊先生的房间,那里的地板经历百年风霜,已修缮完好,“时隔一百年,我们也走在李大钊先生走过的地板上,时空就像折叠重合了一样,令人感慨万千。”

参观结束后,《觉醒年代》主创团队以及党史专家接受了媒体采访。在编剧龙平平看来,谈及建党,人们总会想到上海石库门和南湖红船两个地标。毛泽东也曾说,上海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龙平平以为,北大红楼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婚房”,但往往很多文艺作品忽略了这个地方。而《觉醒年代》的创作初衷,便是把北大红楼蕴藏的历史讲清楚——究竟北大红楼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觉醒年代》被年轻人‘催更’,我非常高兴我们的初衷达到了,北大红楼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位置。建党精神之源就在北大红楼,也是现在的幸福生活之源。”龙平平说。

北大红楼旧照(觉醒年代主创参观北大红楼)(2)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右二)在发表参观感言。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剧中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夏德俊表示,过去他在了解这段历史时,更多是参考文字上的固化概念,但此次参观北大红楼,他看到了诸多珍贵的历史原件。这对他而言是最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来到这里,他才更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北大红楼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以及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正是有这样一群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志士,这样一些高尚的革命先贤,才会有如此的付出和成果。我们真的为中国共产党感到骄傲与自豪。”

剧中饰演李大钊妻子赵纫兰的演员刘琳是第一次走进北大红楼。她说,“一想到这是一百年前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辈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想到那些中国最早的觉醒者,曾于此站在时代前列,发出最强的呐喊声,内心无比激动。”刘琳表示,自己就好像被放入历史长廊之中,瞬间感受到先辈澎湃的激情,但与此同时,也在思考,作为文艺工作者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先人开创的历史,我们应该发扬光大,把他们的精神更好地发扬出去。”

以思想性吸引年轻人追剧、观展

《觉醒年代》虽已完结,但它带给观众的感动仍在持续。不少年轻人为它“二刷”、“三刷”,并在社交平台和弹幕区留下“yyds(永远的神)”等留言,希望更多人关注到《觉醒年代》,关注到北大红楼的历史故事。

总制片人刘国华坦言,《觉醒年代》播出前,很多人担忧它存在观看门槛。观众或许会看不懂,或许会弃剧。但刘国华的自信来源于,整部剧在创作过程中下了足够的“笨功夫”。主创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所能调动、考据的历史观,全部做了适当的表达;坚持守正创新、严格遵守创作规律,并试图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认为,《觉醒年代》能够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性”。在这个无需考虑温饱和物质问题的时代,年轻人和观众不应再被低估,大家更关注精神与信仰。而北大红楼展览获得年轻人的喜爱与推荐,同样离不开其极强的历史性、时代性、思想性。例如,李大钊于1919年发布的文章《牺牲》,传达了其为发展生命而牺牲生命的高尚精神;毛泽东两次来京,认识到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并最终在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些建党百年的璀璨历史,在北大红楼展览与讲解中,都进行了有意的铺垫与呈现。“我相信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感受深,领悟多。我也希望尽早带我的孩子来参观学习,希望更多年轻人就像追《觉醒年代》一样,喜欢北大红楼的展览。”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