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能够以远少于商人的人数和远不及商人的实力,替代殷商成为当时成百上千的方国臣服的新的共主,除了商王朝军队不堪一击这个对周人而言的"天降大运"而言,与他们在从翦商开始,到稳定政权、大封诸侯的过程中所秉持的行事理念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周人的这套理念,简单说来就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天命无常、敬德、保民等观念,统称为周人的"天命"观念。

周人世界观的起点:天命无常

在《史记》中,司马迁在不同的地方记录了同一个故事,讲的都是商王武乙(纣王帝辛的曾祖)狂妄地要与天搏斗,于是找了一个人来扮演"天",在那个人输了以后(当然不敢赢了),武乙就杀了那个人,表示他杀了"天"。不仅如此,武乙还把一个装满鲜血的皮囊高高地挂在树枝上,然后用弓箭把它射破,也就是"射天"。结果,武乙在渭河平原上打猎时,被晴天里的一个雷给劈死了(史家推测很可能是被周人干掉了)。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闲,暴雷,武乙震死。"

武乙射日

周人早在翦商之前,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对于"天命"的信仰。周人所信仰的天,与商人所信仰的上帝,都是当时众多迷信对象中最高级的、而且是唯一的神祇,只是商人的"上帝"是一个处于超越世界,但热衷于干预人事的"人格神",周人的"天"却是人们抬头就能看见的"自然天",它与人间保持着从天到地的距离,主宰着天地之间的一切,却相对不受人的操控和影响。

在周人看来,王朝的更替便是由天命,也就是上天的意志来决定的,而上天的意志是无常的。它既可以眷顾从前的夏人,也可以使这种眷顾从夏人转移到商人那里。现在,周人已经通过占卜的方式多次得知,天命将要从商人转移到周人身上了。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诗经·大雅·文王》

简述西周的天命观(奉天承运的思想)(1)

文王画像

《诗经》明确地表达了"天命无常"的观点,商人的子孙臣服于周人正是"天命无常"的体现。周人由此告诫自己人,要以殷人为借鉴,像文王那样顺应天命,时刻谨记,天命并非一成不变。

"呜呼! 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

——《尚书·康诰》

从以上周公对康叔的告诫中可以看出,周人不只对外宣称"天命无常",对自己人也是苦口婆心地告诫"天命不只帮助我们一家一姓",要求康叔时刻谨记在心。也因为这个原因,后代很多君主在颁布敕令时,都要以“奉天承运”作为开头,以显示自己乃天命所在。

天命转变的"标准":德行

"天命无常"的观点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说明了周人取代商人的合理性,也同时说明了天命不可能一直护佑周人,将来也一定会像离开商人那样离开周人。而在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人认为天命之所以会离开商人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原因,和当初天命离开夏人降临于商人的原因竟然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这两个王朝的君王在保有天命的过程中逐渐失德,以至于天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抛弃了他们。

"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我闻亦惟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尚书·酒诰》

上文的大意是说,殷商过去的先哲都畏惧天命和百姓,施行德政。从成汤到帝乙都能够很好地保有天命,不敢、也无暇沉湎于美酒,直到商纣王的时候,自以为天命常在,于是德政不修,骄奢淫逸,沉迷于酒色而不听劝谏,更不顾百姓死活,所以"天降丧于殷",不是天残暴,是殷民自己招致的罪罚。

简述西周的天命观(奉天承运的思想)(2)

纣王沉迷酒色

在其它的早期文献中,周公也屡次提及"以德配天"的问题,比如:

"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尚书·多士》

大意是说商纣王不敬天,引得灾祸降在殷人头上,若不是上天辅助周人,周人哪敢擅自求取王位?因为天降大命,所以要敬畏天命。

类似的警告,在《尚书》中的《多方》、《康诰》、《召诰》等篇目中也都有出现,都是告诫当政者及其统治集团,只有明德、敬德、养德,才能使天命长久地护佑周人的执政。"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不仅是天命选择和放弃夏、商两朝的依据,也同样是天命将来可能选择或放弃周人的依据。因此,如何才能把好的德行传递给天,让上天知晓并认可呢?

简述西周的天命观(奉天承运的思想)(3)

诸侯会盟

"天命"在"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这种诉求背景下,周人再次展示了他们作为"联盟者"的大智慧,抛出了"天命在民心"的说法,认为以德配天,说到底就是敬德保民。同样以成汤取代夏桀,武王取代商纣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因为首先做到了敬德保民,获得了民心,所以也就同时获得了天命的眷顾。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在记录武王向前来会盟的各路诸侯们誓师情况的《尚书·泰誓》篇中,体现"天命即民心"观点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上面引文的大意就是说,上天护佑下民,为他们建立君主和师长。当他(君主)能够(以护佑子民的方式)辅助上帝,就能爱护和安定天下。君主只是"替天行道",是上天安排到人见,替天来保护黎民和天下人的……上天恋爱民众,凡是民众所愿望的,上天一定会依从……上天所看到的,来自我的子民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也来自我的子民所听到的。

不难想象,在那样一个盛大的场合,周武王说出这些话,就相当于展示了自己今后的"施政纲领",无论是对于更多的诸侯来臣服,还是对于将来二次克商(当然,这是武王没有料到的)之后对于殷商故地的安排,都起到了巨大的正面宣传作用。

夏桀失德,导致商汤革夏命,天命从夏转移到商;纣王失德,导致周武革殷命,天命又从商转移到周。周人智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从以上事实中认识到了“天命无常”这个道理,因此要想办法保有天命;还认识到保有天命的办法是以德配天,而以德配天的具体表现就是时刻注意敬德保民,天命即民意。在这一理论系统化的过程中,周人不但充分、合理地解释了自己替代殷商成为新的执政者的理由,更是以"虽然不知未来如何,但只要能做到敬德保民,便能够长期保有天命护佑"的论断,严肃地告诫自己的子孙应当如何顺应天命和民意。

简述西周的天命观(奉天承运的思想)(4)

周公画像

而在这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整套操作中,我们也时刻能够感受到周人始终存在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为了不被天命所抛弃,所以必须谨小慎微,要"毋忘前人艰难",否则,周人自己将很可能面临和曾经的夏桀、商纣一样的结局。历史事实似乎也一再证明了周人的这套"天命"理论的正确性,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民兴则国兴,民凋则国危的不灭真理。

在"重新认识西周"专题系列的前五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周人的起源和他们的祖先后稷他出生就被抛弃,却气质非凡,精通农事,后成周朝祖先、社稷之神

介绍过西周的总体设计者周公其人解梦的周公、孔孟眼中的圣人,如何成为我国第一位“历史人物”?,

介绍过被周公分封的数以百计的诸侯国从"多而小"向"少而强",并逐步走向统一帝国的演变历程我国"统一"的传统来自哪里?,

也介绍了在这一历程中伴随着的曾经握有实权的"国人"阶层的消失从“国人暴动”和“田氏篡齐”看西周时期“国人”的历史走向,

还介绍了从西周到秦汉时期爵位制度的演变先秦人物的身份“鄙视链”:爵位是如何从五级变成二十级的?,

以及为分封制和宗法制服务的西周的婚姻制度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通过史料能够看得见的、或者说能够还原的历史。但历史毕竟只是现象,只有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作为制度或规定的实际操作者的哲学观念,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现象、以及仍然被那些现象所影响的现在。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会看到,西周的衰落,是如何"完美"地验证了他们的建立者所抛出来的论断。

参考阅读:杜勇《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黄爱梅《西周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