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国音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之一。

发音时舌前部紧靠下齿龈,舌面前部紧贴上齿龈,嘴形小而闭合,送气减弱,音质变细。比如她们把“精神”说成“zīng神”,把“爱情”说成“爱cíng”。

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尤其是女中学生中,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也是一种社会方言。

老国音跟新国音(女国音不是北京人还真不一定听过)(1)

女国音特点

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北京话里表现为腭化音,拼音:j q x,国际音标[tɕ] [tɕʰ] [ɕ])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读成尖音(北京话里表现为齿龈音,拼音:z c s,国际音标[ts] [tsʰ] [s])。

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被发现,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老国音跟新国音(女国音不是北京人还真不一定听过)(2)

受到京剧影响,京剧就保留了古代北京话区分尖团的特点。民国初年京剧在北京非常流行,从而影响了部分青年女性的发音特征。

但是,从女国音里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把在区分尖团的汉语中本应发团音的字也发成尖音这种现象来看,所谓“对古音的保留”这一说法有待考证。

有的学者根据女国音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发音特征提出,女国音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青春期女性爱美心理作用的结果。

中国传统审美观点认为女子说话开口应小,语音应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开始有追求美的意识,因而在发音过程中下意识或者有意尽量使开口幅度减小,发音趋细,从而迫使j、q、x等发音位置前移,形成女国音。

大多数女性在结婚之后,对美的追求减弱,因而在婚后女性中,女国音的发生比例明显降低

传统审美观点中,对于男性的标准与女性完全不同,小嘴和细音被认为是娘娘腔没有男子气概,因而在男性中女国音的发生比率也很低


一般认为,女国音形成于20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审美和青春女性爱美心理的交集。也就是说话开口要小,语音要细。

新中国成立后,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下,女国音式微。

你觉得女国音是否好听?

你觉得女国音好听吗 单选

0人 0%

好听

0人 0%

不好听

0人 0%

没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