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国曲协会员、曲艺理论家黄德和先生执笔撰写,并独家授权相声迷网络

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日前从网上获悉中国曲协拟于2019年10月下旬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首届全国原创曲艺小品优秀节目展演系列活动”,由此再次引起笔者对于“曲艺小品”这种硬给戏剧小品贴上曲艺标签的假冒曲艺的思考。

一、假冒曲艺(“曲艺小品”)的认定

1、“曲艺小品”的三种含义

“曲艺小品”称谓不外乎下列三种含义——

第一种:曲艺门类的短小作品亦即某些曲种的小段(如相声小段、山东快书小段等)的统称。

第二种:具有曲艺特点的戏剧小品亦即某些具有某曲种特点的戏剧小品(称某曲种小品,如运用“包袱”手法的“相声小品”、采用山东方言和鸳鸯板伴奏的“山东快书小品”等)的统称。

第三种:曲艺界划归曲艺的戏剧小品,其中也包括极少数具有某曲种特点的戏剧小品(称某曲种小品,如“相声小品”、“山东快书小品”等),被曲艺界当作某曲种的戏剧化“革新”样式。

 在1984年(2月1日)央视春晚上,相声名家马季以一个“烟厂推销员”的角色形象(身穿工作服、头戴解放帽、左手拿着小提包、右手夹着一根香烟,口中滔滔不绝)和身份表演了“喜剧小品”《一个推销员》(又名《宇宙牌香烟》),晚会主持人黄益腾报幕:“刚才是马季同志表演的喜剧小品《一个推销员》”。然而讵料三个月之后问世的1984年第5期《曲艺》杂志却以“相声小品”(相声的角色化小品)作为作品形式发表了该作品,似乎给相声乃至曲艺新添了一个戏剧化“革新”样式,致使该作品作为戏剧的小品的角色化特征反倒成了曲艺的相声的“革新”标志,从而将一个戏剧的小品当作曲艺的相声强行划归曲艺,这显然既违背了戏剧曲艺的本质区别和界定标准就在于“是否角色化”的常识,同时也违背了梅兰芳提出的“移步而不换形”的革新原则(意即不论怎样革新都不能改变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

 这里有必要强调,尽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戏剧曲艺的本质区别和界定标准就在于“是否角色化”(与中国曲协组织编写的高校曲艺本科教材中意思一致),这一常识作为真理毋庸置疑,当然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戏剧的审美过程是通过直观的具象的表达来实现的,而曲艺的审美过程是通过非直观的意象的表达来实现的。

 于2018年12月29日央视四套播出的“向经典致敬——马季”节目,其中关于马季作品《宇宙牌香烟》的谈话恰好就是反映该作品艺术归属问题的一个缩影:姜昆等众嘉宾异口同声称赞该作品为“相声乃至曲艺的改革创新典型”(“马季老师就是这个小品式的相声开了一个先河”——姜昆语、“是马季开创了曲艺类型的小品的一个样板”——赵连甲语、“它具有划时代的艺术革新的意义”——常祥霖语),同时嘉宾之一的常祥霖同志作为知情者却又道出与此完全相反的相关真相——

“当时我在《曲艺》杂志编辑部,《曲艺》杂志在讨论这个节目发表的时候,引起一场争论,老前辈专家,还有一些职业人员都说,马季这个节目形式没法定,不算相声,小品在我们曲艺当时是没有户口的,最后讨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1984年第5期《曲艺》杂志第一次在马季先生这个作品前,放置了‘相声小品’四个字,作为一个归类。”

 据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曲艺》杂志的“老前辈专家,还有一些职业人员”明知“马季这个节目形式没法定,不算相声,小品在我们曲艺当时是没有户口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违心地以“相声小品”作为作品形式在《曲艺》杂志发表该作品呢?!这不是指鹿为马、硬给戏剧小品贴上相声乃至曲艺标签吗?!

小品属于戏剧曲艺类吗(当戏剧小品被贴上曲艺的)(1)

 这里常祥霖同志说:“小品在我们曲艺当时是没有户口的”,这就明确告诉大家:第一、《宇宙牌香烟》(亦即《一个推销员》)是戏剧的小品而非曲艺的相声;第二、“小品”就是“戏剧小品”——只有“归属戏剧的角色化小品”而无“归属曲艺的角色化小品”;第三、在1984年第5期《曲艺》杂志发表了《一个推销员》(亦即《宇宙牌香烟》)之后,小品(戏剧小品)从此在曲艺就有了不该有的户口。

 总之,《宇宙牌香烟》从原来“不算相声”、在曲艺没有户口的“小品”反倒成了相声乃至曲艺的“革新”典型的戏剧化新样式——“相声小品”,从而将戏剧小品的角色化特征当作相声乃至曲艺的“革新”标志,这实在不合逻辑!角色化特征的小品岂能归属非角色化特征的相声乃至曲艺?!而这强加于戏剧小品《宇宙牌香烟》的“相声小品”(意即归属相声的戏剧小品)不就是假冒相声吗?!

2、假冒曲艺(“曲艺小品”)始于强加于《宇宙牌香烟》的假冒相声(“相声小品”)

 如前所述,之所以称作为“归属相声的戏剧小品”含义的“相声小品”为“假冒相声”,是因为这种“相声小品”不合逻辑,实际是以戏剧小品贴上相声标签冒充相声;之所以称作为“归属曲艺的戏剧小品”含义的“曲艺小品”为“假冒曲艺”,是因为这种“曲艺小品”不合逻辑,实际是以戏剧小品贴上曲艺标签冒充曲艺。

 由于“曲艺小品”是曲艺界划归曲艺的戏剧小品的统称,其中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具有曲艺特点的大多数戏剧小品从而被当作一个新的“曲种”,另一种是具有某曲种特点的极少数戏剧小品从而被当作某曲种的戏剧化“革新”样式,并因此除了被统称为“曲艺小品”之外还被称为某曲种小品(如“相声小品”)。换言之,曲艺小品是相声小品等某曲种小品的统称,相声小品是曲艺小品的一种样式。有鉴于此,1984年5月,其时尽管作为“相声小品”的统称的“曲艺小品”尚未问世,然而作为“曲艺小品”的一种样式的“相声小品”却已问世,从而为后来“曲艺小品”的问世开了一个头。因此可以断言,假冒曲艺(“曲艺小品”)始于强加于《宇宙牌香烟》的假冒相声(“相声小品”)。

三、假冒曲艺(“曲艺小品”)的问世

1、1992年“宋河杯”全国曲艺小品邀请赛标志着假冒曲艺(“曲艺小品”)的问世

 就在强加于《宇宙牌香烟》的假冒相声(“相声小品”)问世八年之后的1992年4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曲协与河南省曲协、河南电视台、河南宋河酒厂于郑州联合举办了“宋河杯”全国曲艺小品邀请赛,这是有史以来破天荒第一次以“曲艺小品”为名的全国性赛事,这实际是曲艺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硬贴上曲艺标签的戏剧小品赛事,从此以“曲艺小品”为名正式将戏剧门类的“小品”当作或划归曲艺门类,对此著名作家梁左先生曾戏称:这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往自己家里抱。这个历史性的错误标志着假冒曲艺(“曲艺小品”)的问世。

2、“宋河杯”大赛中的某些曲艺形式或类型原本就是应当归属戏剧的戏剧小品

“宋河杯”名为“曲艺小品”大赛,实为贴上曲艺标签的“戏剧小品”大赛,然而却有同志辩称大赛中部分作品或脱胎于“东北二人转”、或就是“化妆相声”、“上海独脚戏”及“四川谐剧”,殊不知东北二人转和上海独脚戏中的戏剧化类型以及化装相声和四川谐剧,它们原本就是应当归属戏剧的戏剧小品。谓予不信,请见下列详细说明——

小品属于戏剧曲艺类吗(当戏剧小品被贴上曲艺的)(2)

a.东北二人转 曲艺理论家吴文科指出:“二人转……除了甲乙二人彩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的‘双玩艺’,和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轮递坐唱的‘群唱’等曲艺形态的主体演出形式及节目类型,一些由此脱胎且已变成小戏体裁即人物角色化扮演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的节目,因通常均由二人转演员兼演,也常常被笼统地称作‘二人转’节目。”,因此,东北二人转中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原本实际就是戏剧小品!

b.上海独脚戏 由上海滑稽戏演员兼演(又名上海滑稽)的“‘独脚戏’可分为两个种类,一类与北方的相声相似,以说唱故事为主,一类与戏剧小品相通,由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故事,优秀传统剧目有《调查户口》、《七十二家房客》、《拉黄包车》、《大阳伞拔牙齿》等,这些剧目与现代小品同出一辙,只是运用的是江浙沪一带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因此,上海独脚戏中的角色化类型原本实际就是戏剧小品!

c.化装相声 1962年北京曲艺团向上海滑稽剧团学习后推出的化装相声,不同于相声中有叙述统领和穿插的“腿子活”类型,尽管它有的节目是在开场白或当众分配角色后扮演角色,然而毕竟还是角色化(戏剧化)了。因此“化装相声与后来的小品、相声剧无理论上的界定,而且这种形式已脱离民间说唱艺术是‘以演员本来面目同观众直接交流感情’即‘说法中之现身’的本质。”,这就难怪漫画家方成看完化装相声之后称其为“相声改为戏剧表演”,甚至在很多化装相声作品中都有自称“戏剧”的台词。因此,化装相声原本实际就是戏剧小品!

d.四川谐剧 作为四川谐剧的创始人王永梭先生明确告诉我们:“‘谐剧’就是一种‘诙谐的戏剧’”,“应该归入戏剧类”。“谐剧演员是扮演一个角色(任何戏剧形式都是如此)”,“处在规定情境中,用具体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活生生现身说法地展现出一段小故事”。曲艺理论家薛宝琨也明确指出:“四川方言‘谐剧’,至今仍旧归属曲艺部门领导,内容也短小精粹,但由于表演是角色化而非曲艺式的……应归入戏剧范围。”,因此,四川谐剧原本实际就是戏剧小品!更何况事实上,四川谐剧《麻将人生》就曾获得2011年“四川省第十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优秀剧目、导演、编剧和表演四项戏剧奖!

 总之,所谓“曲艺小品”实际就是以戏剧小品硬贴上曲艺标签冒充曲艺的假冒曲艺,以1992年4月“宋河杯”全国曲艺小品邀请赛为显著标志和时间节点正式问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其产生的导向性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四、假冒曲艺(“曲艺小品”)的后果

1、假冒曲艺(“曲艺小品”)已经成为一个仅次于相声的主要“曲种”

 自从1992年“宋河杯”全国曲艺小品邀请赛举办之后,在中国曲艺节、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大赛、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全国优秀曲艺作品评选等各种曲艺演出和曲艺赛事(评选)中无不增加了“小品”这一新的“曲种”,并且自2013年起还举办以包含“小品”为名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此外,还有含有小品学习内容的曲艺研修或培训。总之,小品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曲种”,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仅次于相声的主要“曲种”,以至于曲艺界权威人士称“以相声、小品为代表的曲艺”、纪录片《曲艺辙痕》称小品“要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轨迹”,这戏剧小品在曲艺中的地位也实在太高了吧!

2、假冒曲艺(“曲艺小品”)导致不正常现象

a.曲艺界改行的小品演员好像没有改行

 著名小品演员魏积安曾说过,许多小品演员是从曲艺改行过来的。应当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黄宏是从山东快书改行的小品演员、巩汉林是从相声改行的小品演员,可是他们改行后却被当作曲艺名家宣传,并被推选为中国曲协副主席或理事以及曲艺界的全国政协委员。

b.戏剧界没有改行的小品演员好像改行

小品属于戏剧曲艺类吗(当戏剧小品被贴上曲艺的)(3)

 例一、著名小品演员郭达虽自称戏剧界人士却被当作曲艺名家宣传并被推选为中国曲协理事,且经常参与曲艺界的小品演出和培训班讲课。

 例二、戏剧界小品演员赵丽蓉和宋丹丹,《曲艺》杂志分别于2005年第10期、2007年第9期刊登宣传她们的文章,更有甚者,在2009年7月8日曲艺界庆祝中国曲协成立60周年专场晚会上,将作为曲艺界分别在“广播时代”和“电视时代”的艺术家形象映现于舞台屏幕,在这些曲艺艺术家当中竟然也有赵丽蓉和宋丹丹!

 例三、由郭达、邵峰、王丽云三位话剧演员表演的小品《红色珍宝》竟然获得2012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难道话剧演员演小品是反串或改行吗?

c.同一作品却获得戏剧曲艺双重艺术属性

 例证一、小品《高效率的爱》 该作品先于2003年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后于2006年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例证二、《审舅舅》 该作品先成为2016年全国首届“通州杯”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作品,称“曲艺小品”,后成为2018年“中国·桐乡小戏艺术邀请展”作品,称“黄梅戏小戏”。

d.中国曲协组织编写的曲艺教材中找不到“小品”这个主要“曲种”

 尽管“小品”已经成为仅次于相声的主要“曲种”,然而在新近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大组织编写的高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中却没有“小品”:不仅单独的主要曲种教材中没有“小品”(只有相声、评书、快板、苏州评弹和山东快书),就连《中国曲艺艺术概论》教材中也没有提及“小品”。

3、假冒曲艺(“曲艺小品”)作为主要因素致使曲艺形成“半曲半戏、真假并存”状态

 以戏剧小品贴上曲艺标签的假冒曲艺(“曲艺小品”)作为主要因素,另外还有包含曲艺手段或曲艺元素的“曲艺剧,再加之曲艺界原来就存在的艺术归属不合理的戏剧化形式(如四川谐剧、化装相声等)和多元并存形式(如二人转、二人台和上海独脚戏)中的戏剧化类型,从而致使曲艺形成“半曲半戏、真假并存”状态。如以这种状态发展和传承下去,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加速曲艺消亡的历史罪人!

五、相关人士对假冒曲艺(“曲艺小品”)心知肚明

1、崔凯同志 时任中国曲协副主席的小品作家崔凯同志,尽管他是“曲艺小品”(戏剧小品归属曲艺)的坚定拥护者,然而他也确曾吐过真言——

真言一、“给小品的另一个定义就是戏剧的浓缩”。

真言二、“就东北的喜剧小品而言,它的创作群体和主要演员根于曲艺者是多数,但是我不赞成将他们搞的这些东西称为‘曲艺小品’……曲艺毕竟是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一种语言艺术,小品是进入角色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与曲艺相去甚远。”

 不过,会“变脸”的崔凯同志后来又专门撰文强调:“曲艺小品就是曲艺小品,不能称之为戏剧小品”。

小品属于戏剧曲艺类吗(当戏剧小品被贴上曲艺的)(4)

2、黄宏同志 在2013年6月播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曲艺辙痕》第七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山东快书出身的著名小品演员黄宏说:“我们在曲艺界学到的许多东西用在小品上”,显然,“我们”并非属于“曲艺界”——小品并非属于曲艺。后来黄宏同志还曾发表文章自称“喜剧演员”。

3、巩汉林同志 由相声改行的“小品表演艺术家巩汉林说他很荣幸……也感激中国曲协提出的大曲艺思想,这才使小品被划归到曲艺里。”

4、王宏同志 曲艺出身的剧作家王宏说:“应该说所谓曲艺小品也应该是戏剧的”。

 此外,还有很多小品作者在发表于《曲艺》的作品结尾注明“剧终”——没有“戏剧”何来“剧终”?

六、敬请所有中国人都来评判

 曲艺兴亡,匹夫有责!值此“首届全国原创曲艺小品展演”拟办之际,眼看着曲艺界又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假冒曲艺(“曲艺小品”)活动,以再次掀起假冒曲艺(“曲艺小品”)高潮,为了作为中华艺术的重要门类构成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曲艺的真实性,为了避免中国曲艺以“半曲半戏、真假并存”状态发展和传承下去,同时也为了社会诚信,笔者特写此文,敬请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的所有中国人都来评判:“曲艺小品”这种指鹿为马、硬给戏剧小品贴上曲艺标签的长期公开作假的假冒曲艺是否应当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