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乖乖,不知不觉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个月就见底了。这速度前所未有,以往的米面放到生虫,乃至长了“牛”也是常事。

也许,是一向很少出门的原因。和儿子呆在家里,他上网课,我也上网课,有时候七八天都不下楼。偶尔出去一趟也只是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冰箱里塞得满满的,天天变着花样给儿子做饭。

儿时的豆瓣酱(奶奶牌的豆瓣酱)(1)

儿子上网课,就像上班一样每天早上要打卡,按时报到,按时上课,时不时要和老师互动,回答问题。而我一周上一两节直播网课,闲下来的时候就学习做饭。好不容易有照顾儿子的机会,怎么着也得使出十八般武艺呀!要是儿子按照正常开学时间上学了,我哪有机会啊!

虽然我不太爱做家务,但是我发现我做饭还是很有天赋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做了面包、蛋糕,蒸了粉条韭菜包、胡萝卜豆腐包、枣子包,还有白馒头,擀了扯面,做了菠菜面,洗了面筋,蒸了面皮,还做了烧烤……儿子也很给面子,不管做的好吃不好吃,呼噜噜一大碗都吃完了。尽管他在口头上打击我的厨艺,但在行动上还是蛮给力的,于是乎更加激发了我做黑暗料理的热情。

厨房里各种能用的食材,我基本上都捣腾了一遍。整理置物架,才发现塑料盒里什么时候买的红豆还一直没动过。不行,不能浪费!那犄角旮旯里的一袋干瘪发芽的土豆已经让我心疼不已了,可不能再浪费。想起前几天扔掉的两瓶过期的新奥尔良烧烤料,我就心疼。故而,一袋还没拆封的面包粉过期就过期了吧,我没舍得扔掉,就加入了鸡蛋、牛奶、黄油做了面包。可是,那口感真的差很多,我没好意思让儿子吃,只有皱着眉头自个儿给消灭了。至于塑料盒里的那些红豆,我却一定要在它过期前,生米做成熟饭。

儿时的豆瓣酱(奶奶牌的豆瓣酱)(2)

说干就干。突然,我想起了奶奶曾经做包子的情景,但印象很模糊,更不知道她老人家是怎么做的。我就上网问度娘,如法炮制。虽然煮豆子一波三折,但毕竟煮出了糯糯的软软的豆子。在扒拉豆子的时候,关于奶奶的记忆也逐渐清晰起来。裹着小脚的奶奶似乎一直穿着扯襟衣裳,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在厨房里成天忙碌着。

我小时候,每到年末岁首,奶奶总会蒸一大笼小豆包,可以吃半个正月。奶奶做的饭很好吃,我至今都难以忘记她做的烧茄子,加上青椒和蒜末凉拌,实在清爽醒人!还有用酵母面团包剩米饭,先在铁锅里定型,再在微火的灶膛里烘烤,直到烤得黄黄脆脆,吃起来又脆又酥。现在想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对了,还有那一碗醋汤面,少许猪油,再加上些许姜、醋和红油辣子,细细的面条上撒上绿绿的葱花,用滚烫的面汤这么一浇,香味儿直冲脑门儿。

儿时的豆瓣酱(奶奶牌的豆瓣酱)(3)

因为有要强的奶奶,我的童年就分外幸福。每到夏天来临,奶奶会早早地和屋后的王婶筹备晒酱。先把胡豆炒熟、捣碎、去壳,盛在筛子、簸箕等农具中弄湿,厚厚地盖上香椿树叶发酵。等长出绿色的霉菌,绿霉变成黄霉,再摆放在阳台上晒干。最后,倒在大陶瓷盆里,加入切碎的红辣椒和各种调料,用放凉的开水搅拌,放在太阳下暴晒。

夏天的太阳多是火辣辣的,我当时老是想,是不是哪里着了大火,或者是《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爆发了,夜半了地面还是烫的。总之,除了花草树叶稍有凉丝丝的意思外,什么都是烫的。

也就是靠着这难得的夏季艳阳的威力,每天早上,奶奶和王婶都会一边聊天一边搅拌一天比一天熟好的那一盆酱,直到几十斤的一盆酱被晒得深红透亮,香气扑鼻。

儿时的豆瓣酱(奶奶牌的豆瓣酱)(4)

在酱做好的时候,我算是第一个有口福的了。后来,我又上师范了,每周上学去的时候,都会带一瓶青椒炒酱。巧的是,学校的饭食吃蒸馍的数始终比吃米饭的数多,几年下来,一块白馒头配一勺子青椒炒酱算是离不开的了。

如今,每吃从超市买来的酱菜,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即就是“老干妈豆瓣酱”和“郫县豆瓣酱”,都远远比不上奶奶做的豆瓣酱香味浓郁。那是“奶奶牌”的豆瓣酱啊!

儿时的豆瓣酱(奶奶牌的豆瓣酱)(5)

奶奶是大户人家出身,对我们的学习特别用心。记得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从村小升到中小,每个早晨放学回家,都能看见奶奶站在桥头翘首以盼的情形。这时候,奶奶也就为我们把饭菜盛好,碗筷摆好了。

记忆中的奶奶特别能干,爸妈在外面干活,多是她一个人打理着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尽管那时农村并不富裕,我们和许多家庭一样很多时候都是青黄不接,但无论如何奶奶都要用她那一双巧手将有限的食材变出花样,做出一家人喜欢吃的饭菜。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想起奶奶做的那些美食,依然唇齿留香!我想奶奶一定是把她对儿孙们的爱融入在了一碗碗饭里……

儿时的豆瓣酱(奶奶牌的豆瓣酱)(6)

我不知道在等待我做的小豆包出炉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怀念一位生命中给我爱和温暖的亲人是否合适?但是,我的确是在此时此刻想起了我的奶奶,在一粥一饭中感受到她对儿孙们的挚爱。

少年不经事,人到中年,才知恩的厚重!

(文/蔡华玲)

敬请关注“五色石文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