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前隋公主,为了两境和平,为了国家大义,嫁往阿诗勒部,踏上和亲之路。

她是大唐前太子李建成之女——永宁郡主,当今圣上李世民最疼爱的侄女,天资聪颖,爱憎分明。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

她们身为宗室子,皇家女,同为美强惨,奕承公主和永宁郡主有什么不一样?

和亲公主奕承筹谋一生,执念太深的复国之路终落幕

三十年前,身为大隋的宗室之女,因为和亲,被封为了公主。

身负大义,为了国家利益,远赴草原,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始毕可汗迎娶了她;后来嫁给了舒勒可汗,也就是小可汗涉尔的生父;再后来就是现在的大可汗延利。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2)

嫁到草原三十载,无依无靠,唯有护卫雷蒙一直陪伴着她。她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原女子,前隋后裔,倚靠着复国信念一次次将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之中。

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礼,人前是阿诗勒部人人敬仰爱戴的可敦,背后却得不到丈夫最起码尊重,被弃若陛履被当做玩物的可怜人。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3)

用她的话来说,“现在竟然不堪至此,连亲生儿子都不得相见”。

在草原,女人没有地位,就跟牛羊一样,随时不知会成为谁的战利品,又会是哪个胜利者的奴隶。

一生嫁了四任丈夫,非她所愿。她也不过是属于胜利者的战利品而已。人人只看到她表面的光鲜亮丽,却无人懂得她内心所忍受的苦楚。

生逢乱世,造化弄人。

她受够了,也忍受够了。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4)

她给大可汗送去的小妾锦瑟夫人,忍辱负重只是表面做戏;锦瑟出现在洛阳亦是受其暗中指使;她帮助李长歌救罗义将军,罗将军死了,阿诗勒隼的阿娜阿伊尔牵连此事也死了,阿隼还因此离开了鹰师……

计划无疑是成功的,只是计划中意料之外的是,“杀”了阿伊尔的却是奕承自己的儿子。为了救涉尔,自己还中了隼一箭;涉尔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更看重的是和隼的兄弟情义。

如此看来,奕承公主着实不简单,柔弱也只是表面。

她的野心极大,背后的一系列操作,都是在为复国铺路。推翻大可汗,慢慢扶涉尔上位,最终目的是推翻大唐。

正如阿诗勒隼对其评价,“你若是个男子,当真让人忌惮。”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5)

抛开其复国执念,奕承当真是个人物。前隋皇室,人人自危,保命要紧,只有她独行复国之路,她是真正有大国信念的公主。

只可惜她所筹谋的一切,终究还是败在自己儿子的手里。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6)

一生谋划皆成空,她最后选择了葬身火海。推倒了屋内的火烛,她一生的荣光就此定格在被封为和亲公主的那一刻,其他皆已落幕。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7)

永宁郡主李长歌背负家仇,最终选择了苍生大义

作为剧中的女主,李长歌可谓又美又飒,文韬武略皆不输大唐男子。

玄武门之变,东宫上下灭口,父母身亡,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待她视如己出,最为敬重的二叔竟然是罪魁祸首。

李长歌死里逃生,身后背负的是血海家仇。她逃离长安,一路躲避官兵追捕,历经几番生死考验,还几次陷于“信任”的陷阱之中。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8)

她信任好友魏叔玉,却被他一箭射杀掉入悬崖,差一点死去,幸得阿诗勒隼救起。

她又一路逃往幽州投靠叔父,没想到这个叔父却一心想要得到她手里的太子之玺,还要置她于死地。

她与化名“阿准”的阿诗勒隼从相遇相识到相知,渐生情愫,却也没想到阿准竟是阿诗勒部的特勤。朔州一役,阿诗勒隼一箭射中长歌的身体,之前的坦诚和信任也不过如此。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9)

几经生死,被信任所叛,她自己都口口声声说不再相信任何人了,可是后来她遇到了阿诗勒部的可敦,为了救罗义将军,却还是又一次选择了信任。

阿诗勒部的可敦是谁,那可是前隋的奕承公主。要知道,是大唐灭了隋朝,李家首当其冲就是最大的仇家,罗义是天偈军统帅,与李建成一向交好,隋末天下大乱之时,罗义是占据幽州的将领。

以李长歌的智商,不可能不知道或者想不到这一点。奕承公主又凭什么会帮她呢?仅凭奕承卖惨,一句“我受够了”就可以解释吗?未免有些牵强。

稍作分析,奕承公主借救罗义一事,实为暗中布局。罗将军受了重伤,救出来肯定也逃不出去,死是必然的;阿伊尔因为协助罗将军出逃,死罪或可免活罪亦难逃。可恰好她死了,正好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嫁祸鹰师,逼走了隼,涉尔正好可顺理成章取代隼的位置……

这么一对比,论手段,论智谋,李长歌在奕承公主面前,还是太嫩了。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0)

但究其因,李长歌是救人心切,太心急,过于轻信他人,心性太善良了!

她多次只身行动刺杀李世民,机会就在眼前,可她还是没能下狠心,结果仇人性命。

渭水一战那次,李世民与延利可汗谈判。被迫沦为鹰师奴隶的长歌混在暗杀大唐君主弓箭手里,原本可以借此一箭取了仇人性命,可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天下苍生,黎明百姓。

她心中纵然有恨,可始终清楚自己是“大唐的子民,身体流的依然是大唐的血”。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1)

杀了大唐皇帝,报了自家血海深仇,天下没了帝王,虎视眈眈大唐的边境小国就会起兵大乱,遭殃的还是黎民百姓。

孰轻孰重,她清楚得很。

从长安逃亡,由幽州求援到朔州化名“李十四”做公孙恒军中的轻车都尉,辗转于草原被迫沦为奴隶,身负箭伤又来到了洛阳,化名“阿离”在流云观中悟道。因瘟疫回草原,去漠南漠北寻紫草,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长安。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2)

长歌行,一路兜兜转转,一路历经磨难,也在一路成长。

从一开始的一心只求“报得家仇”到放下私怨,为天下人不再受战乱迫害,守护大唐。“我已失家,不愿再失大唐。”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3)

国安泰,方得万户安居乐业;

国强盛,方得百姓无惧忧患。

过往荣辱,皆属小我。

此等肚量和气概,房玄龄也曾感慨,“只叹永宁公主不是男子,不能治国平天下。”

皆为美强惨,奕承公主和永宁郡主不一样

大结局时,长歌对奕承公主说,隋朝被灭已不复存在,但是她的“故乡还在,长安还在,大兴宫还在”,还有国家的土地和子民都还在,“只要你肯回来,归附长安。”

话是这么说,但是奕承若是一个愿意屈膝求生的人,又怎会走上这条复国之路呢?不过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罢!

纵然是你李长歌,还会回到长安吗?

我想,以李长歌的性子,定然是不会再回到长安城的。

那场大火,李长歌将自己“葬身”在火海里,还特意交代李将军,“倘若回去以后陛下问起,你就让他把我的名字从史书上抹去,从此世间再无李长歌。”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4)

虽说家仇终于放下,但心终归还是有个疙瘩。长歌不愿回到长安,囿于四角宫墙,同样也就能够理解奕承不肯回来,归附长安了。

设身处地去想,将心比心理解。安慰别人的话,反过来确实不一定能说服自己

假如有一天大唐危在旦夕或者亡了,毋庸置疑,李长歌也一定会像奕承公主一样,不顾一切去拯救它,挽留它。

不同的是,奕承失去的是国,而李长歌是没了家。她们终究是不一样!

长歌行永宁郡主小时候(长歌行同为美强惨)(15)

奕承公主虽为前朝公主,表面柔弱,却心思缜密,心系故国,时刻不忘复国大计;而李长歌身为当朝郡主,背负血海深仇,在复仇与苍生面前,毅然选择了大义。

奕承公主与永宁郡主,她们各自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一个为了复辟故国,执念太深;一个为了守住疆土,选择放下。

她们,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The end——

图/部分转自网络(侵权删)

文/麓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