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距今4300年起始的中文字印章#

#四川成都大邑县䢺江#

原创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前言:

距今4300年前后的中文字印章,为何频繁考古出土于中亚地区呢?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

{上图为中亚巴克特里亚青铜文明时期的印章,距今4300年前后,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以上图1的这枚印章,刻画有4个中文字,下面的2个文字看不清楚,考古出土于中亚地区的阿姆河流域。图2的中文字印章,考古出土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年代都在距今4300年前后。

为何,中亚地区会频繁考古出土刻画有中文字的印章呢?

今天,我们通过识读第一枚印章上的文字,解开这一历史谜团!

一:中亚阿姆河流域4300年前起始的印章文化现象,携带着中文字的历史身影。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

{上图为中亚巴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

“巴,克”,词义是指4300年前的四川人从中国的巴蜀之地出发,移民去到那里。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4)

{上图为 阿富汗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的双牛银器}

“特”字,词义为“牛”,是指居住在四川省三星堆古城周边地区的牛人群体。三星堆出土了很多“牛”首的青铜器,名字叫做“特”。

“里”字,词义是指居住的地方。

“亚”字,词义为“稏”字,在中国古代是对稻谷的特指。中国南方人种植稻谷,别称为稻作民族的“稏人”。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區(英語: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BMAC)又稱为阿克瑟斯文明,是現代考古學對距今4300年至3700年中亞青銅時代文明的命名。該文明體位於現今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北部、伊朗東北部、烏茲別克南部及塔吉克斯坦西部,以阿姆河(又稱阿克瑟斯)流域為核心。

中亚阿姆河流域核心地区距今4300年开始出现了众多印章文字,皆是可以识读的中文字。

例如: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5)

{上图为阿姆河流域的印章,距今4300-3700年,大英博物馆收藏}

以上这枚大英博物馆珍藏的阿姆河流域的印章,雕刻的是双生孪生的2只小鸟。

现今在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生活,讲粤语的本地广东人,就很容易认识以上这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他{她}会脱口而出地说:“这是一个孖 字”。

(1) mā:〈方〉∶成双的;相连成对的,成对的,孖仔(双生子,孪生子) [in pairs]。如:孖舲艇(广东的一种小快船);孖毡(广东旧称与外国商人贸易的经纪人)。又常用于地名。如:广东省的孖髻山。

现代的中亚国家阿富汗{(普什图语/达里语:افغانستان‎},使用的是字母文字,早已经失去了4300年前中亚人祖先书写并通行中文字的文化传统。

【玉篇】孖:雙生子也。亦作滋,蕃長也。

“孖”字,于4300年前的词义为番禺地名的”番”字,是指广州市。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6)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7)

{上图1为广州市黄埔茶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5000年-3200年前后。上图2为清朝时期十三行的广州人与洋人在做出口贸易的画像}

考古学证实,广州市{番禺}已经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孖”字,在古代和现代的广东话粤语里,方言词义是指广东人和外国人洋人做丝绸茶叶瓷器的外贸生意,俗称为“孖毡”。

4300年前后出现在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孖”字,证实了中国商贾{音夏}人族群在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做生意,此地的通用商业语言为粤语。

《说文解字》孖:滋也,益也。艸部茲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茲。谓水益也。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8)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9)

{上图为山东省青州益都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其铭文,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青铜器铭文识读:益,孖父{两个爸爸}。

4300年前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孖”字,古代的读音为“滋”字,通假“益”字。

“孖”字,古代的词义为“双生孪生”,解释为“多多益善”。

“益”字,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中国一个做跨国贸易民族的族称用字,即是指“益族人”。

“益{孖}”字,也是指地名,即4300年前的中国益州,地域范围包括了现今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一带。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0)

{上图为中国古代益州的地理位置}

也就是说,4300年-3700年阿姆河流域印章上出现的中文字“孖”字,由中国益州人所刻画。

二:4300年前阿姆河流域印章上的“䢺chū”字,是由来自中国成都大邑县的移民所刻画。

{1}大邑县距今4500年的“阝”城。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1)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2)

{上图1为四川成都大邑县的高山古城遗址,图2为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骸,距今4500年前后}

于距今5000年-4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现象。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地区的移民,迁徙来到四川成都平原沼泽地垦荒,营建新的麻布{夏布}和丝绸布匹生产基地,移民们在成都大邑县建立了高山古城。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3)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4)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5)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6)

「阜」甲3372和19790組

{上图1,2,3为临河的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图4为甲骨文“阝”字}

《释名·释山》阝{阜}:「土山曰。」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古城并非建立在高山之上,而是在平原河道的低洼地区。图3考古平面图显示,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人们当年夹河而居,人工垒土建造的高台土山城市叫做“阝{阜}fǔ”城。古城开2个水门,方便水路运输丝绸麻布等货物和收税。

{2}大邑县高山古城人类的主要产业是生产麻布和麻绳。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7)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8)

{上图为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出土的麻布纹陶器}

成都大邑人首先制作好陶胚,再将麻布覆盖在陶器的表面,就形成了陶胚表面的麻布纹饰。

麻布{夏布},是大邑县古人类族群的主要支柱产业。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9)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0)

{上图1为大邑县高山古城出土麻绳纹饰的陶器.图2为古代的四川妇女在搓麻绳}

高山古城陶器上的麻绳纹饰,显示大邑县的古人类在编织渔网和捕捉野兽的罗网工具。

网,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主要的出口外销大宗商品。

{3}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显示,4300年前四川成都大邑县的原始地名为“䢺”,源于境内的䢺江。

江,地名。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1)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2)

{上图为大邑县的䢺江}

大邑县出江镇,位于成都市西部山区,人口一万一千人,离大邑县城二十五公里,是䢺chū江河的发源地,1918年更名为出江镇。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3)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4)

{上图为阿姆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chū”字}

这枚距今4300年前阿姆河流域的印章,在左首刻画的是一个“䢺”字,是指中国四川大邑县的䢺江。

䢺,是四川省成都大邑县最原始的地名。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5)

䢺”字,右边的部首为甲骨文字体的“阝{阜}”字。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6)

”字,左边的部首是一个“出”字。

三:阿姆河流域印章上的“”字,是对中国麻布丝绸商品原产地的文化标识。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7)

{上图为大邑县䢺江边山坡上的圆球孔洞}

䢺江,传说曾有虎从峡谷巨石上越过,于是留下“虎跳河”的美名。河边的圆球孔洞,传说中的老虎爪印。传说,往往会埋没了真实的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8)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29)

{上图1为丝绸之路。图2为中亚的印章文字“出”字}

出自东方。自中而外也。——《诗经》

4500-4300年前,四川成都大邑县的古人类将自己生产的麻布,丝绸,麻绳网出口到中亚的阿姆河流域销售,是指“䢺”字。

{1}4300年前大邑县的“出求人”族群。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0)

{上图为西周青铜器楚公逆钟,距今3000年,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楚公逆钟青铜器铭文节选:楚公逆,出求人,用祀亖(四)方首。

西周时期的“出求人”,现代汉语的词义解释为“出球人”。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1)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2)

{上图1为线团麻线球。图2为伊拉克少女织布的泥板雕刻壁画,距今5000年前后}

于距今4500年-3700年前后,居住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的“楚人”群体将自己生产的丝线挽成线团球,出口到中亚和西亚地区,中国商贾人族群在本地开设纺织厂,从云南省招女工在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织布再销售。

4300年前大邑县的古人类往中亚阿姆河流域出口外贸丝线球,叫做“出球人”!

{2}来自中国的商人移民们,死在了中亚地区的异乡他国,名为“休”。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3)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4)

以上这个出土于中亚的印章文字,读作“休”字。

“休矣”,在中国古代是指一个人过世了,死去了!如果一个商人死了,他的生意就停止了,是指“休”字。中亚地区的中文字印章,往往考古出土于墓葬之中,墓葬是古代商人们过世之后永久休息的地方。

四:距今4300年前丝绸之路视野下亚洲文明交流的新探,由识读中亚地区距今5000年-4300年前的印章文字为前提。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5)

{上图为伊朗考古出土的石印,距今5000年 - 4000 年)

上图伊朗5000年前的石头印章上,刻画有一个甲骨文字体的文字,讲述着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中国至于阿拉伯半岛地区“丝绸之路”的发展史。

5000年前东亚和西亚文明的交流,桥梁则是“统一通行”的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的印章是(4300年前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印章文字)(36)

{上图为阿富汗出土的青铜器圆形印章,距今4300年前后}

私人印章,早已经被现代的阿富汗人抛弃不用了。只有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使用私人印章的文化传统。上图阿富汗青铜器印章上浮雕的文字,则记载着中亚青铜铸造工艺往中国传播的历史。

要窥探5000年前亚洲“丝绸文明”扩张,流动,融合的历史,必须从识读印章文字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