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传统文化传承重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传统文化传承重庆(凝聚文化共识一起)

传统文化传承重庆

■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

“教育是做的哲学”,这是马宏名校长工作室的秉承办学思想。基于此,工作室以学校文化为切入点,激发团队成员内生动力,从管理、课程和教师三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入手,推动工作室成员共同经历,彼此滋养,通过“律动教育(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实践研究引领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从而形成了立足巴蜀小学、辐射渝中区并影响带动重庆市其他成员校的生长共同体。

以管理文化为核质,系统研发,资源共享

2015年10月,工作室建立之初,马宏校长工作室对“巴蜀”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在学校8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基础上,进行了巴蜀文化标准的研发,从规划背景、目标系统、实施系统、保障系统4个方面,讨论并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同时,工作室总结并提炼了“巴蜀三大文化精髓”:精神与行动并举的管理文化、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科学与人文统整的形象文化。工作室对巴蜀文化标准的建设,使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清晰、更系统,据此形成的资源包,为互助交流活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资源保障。

工作室的研究工作确立了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清晰的定位——非独立法人的发展共同体,力求通过管理输出,达成管理互动、教师互动、活动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马宏校长工作室依托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试点项目——“1 1 N”文化互助发展项目,使工作室成员定期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团队打造、干部培养、教师成长等方面互助研讨,全面开放巴蜀小学现场、共享全部学习机会并尽可能将其卷入参与共同项目。

“1 1 N”文化互助发展项目是在巴蜀小学传统项目“阳光区县行”的深化与延续,旨在使城乡学校通过联合教研,互助、共进、双赢。即:通过牵手一所农村学校作支点开展联合教研,带动周边N所学校,影响N片区域,撬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N个效应,并最终实现城乡学校互助发展。目前项目已形成以“名师引路,引领研究;互动探讨,互助发展;教学反思,聚焦课堂;主题讲坛,分享成功”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教研模式,通过“城乡教研工作五步工作法”,加强城乡教研联合,有效促进结对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以课程文化为基石,有效执行,落根现场

课程改革和团队建设,始终是工作室成员联系彼此的主要纽带。在工作室主持人马宏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以3年为一个发展规划周期,拟定“三年行动计划”,从实践中提炼确立了“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课改路径,并通过变革课堂文化、重构教师文化、创新评价文化,在立足分科课程充分发展基础上,逐步推进课程综合改革。

工作室大胆探索成员学校之间的“品牌和管理输出”文化融合新方式,在璧山、合川两所成员校,以派出巴蜀小学管理干部三年常驻、骨干教师半年轮驻的方式,提升课程建设帮扶工作效率,加强工作室成员的执行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打造成员学校整体形象,从而提升其影响力。

经过几年共同成长,工作室团队成员形成了安静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重责任、强担当的教育情怀,凝练了“真”与“动”的巴蜀精神,提升了办学质量,扩大了办学影响,研究成果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每年6月的“学术年会”,已升级为具有全国品牌效应的小学教育巴蜀峰会。

2016年12月,工作室在成员学校之一的璧山实验小学率先开启学术品牌打造,成功举办主题为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璧山实验小学第二届学术年会——“2016青雅论坛”。工作室最年轻的成员,璧山实验小学校长傅静从容走上论坛,在全国各地来宾和专家面前分享璧山课改实践心路历程。

工作室牵头成员学校中南坪实验小学、大渡口实验小学、万盛实验小学等共同申报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2016种子基金项目——莎士比亚项目,成为2016年重庆片区唯一成功申报团队,并以项目为契机,成功承办IPHF(国际小学校长联盟)第四届会议,邀请外方项目学校、工作室成员学校相聚巴蜀,共话教育,建立了以巴蜀为纽带,联通中英基础教育的平台。

工作室通过“1 1 N”文化互助发展项目,与重庆市35所学校“牵手”建立互助机制,坚持联合教研,进而辐射到重庆市30个区县的200余所学校,形成了广泛的教育思想互动实践场,滋养着一大批正在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校长与教师。

以教师文化为引擎,同心共享,主动成长

赋予工作室每一位成员“教育家办学”的视野与情怀,是马宏校长工作室的最终目的。

为了改变沟通不畅的问题,工作室开启“项目大使”工作机制,在巴蜀小学选拔有热情、能干事的管理干部,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工作室成员之间的联系工作,组建团队与工作室成员保持日常交流,以巴蜀小学鲜活的教师文化和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有效带动成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通过文化互助,提升工作室团队成员精神境界。

去年在彭水土家族自治区鹿角中心校举办的主题为“全校师生总动员,精彩创意美校园”工作坊的活动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制作的团花纸盘、脸谱花伞、灯笼团扇。在模特队的孩子拿着作品,伴随音乐自信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这所乌江边上的乡镇小学如此花团锦绣、色彩缤纷。校长张国刚,这个朴实的土家汉子几近哽咽,对着活动策划者——巴蜀大使李俊淑不停地感叹:“没想到会如此成功,没想到我们的孩子也这么棒,没想到我们的老师也这么有激情,我终于找到了当校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巴蜀小学承办的“重庆市小学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现场会”上,奉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涂怀清发自肺腑地说:“走进巴蜀小学,学了‘道’,借鉴了‘法’,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消化与吸收,让学来的东西在自己身上生根发芽,在学校实现本土化和校本化。”

事因人而成,人因事而美。安静地做更好的教育、踏实地做更良善的自己。马宏携工作室团队成员通过不断读书、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写作,用品质与学术、情怀与担当,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

【链接】

牵手互助,幸福看得见

程明敏

记得2015年年底,巴蜀小学文化互助团队一行10人来到酉阳龚滩小学进行学术活动。在完成龚滩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后,我们对学生访谈时有这样一个话题:小朋友,圣诞节要到了,你最想对谁说什么心里话呢?

小男孩腾飞怯生生地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们回来陪我过个年。”一位叫俊玲的小姑娘说:“我最想说的是,感谢我的外婆,是她天天给我煮饭,每天夜晚都是外婆陪我睡觉。”

孩子的真实的想法,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原来,这里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很少回家,这些留守儿童特别渴望父母的陪伴。“巴蜀龚滩行”项目小组的老师们对师生问卷和访谈进行了分析与诊断。并针对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主动联系对方学校,还收集到了一份留守儿童的名单。

尽管已经放寒假了,巴蜀的师生们却没有停步。向芸远老师在班里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一对一的倡议书,号召学生们主动给对方小朋友写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真诚和问候,送几本好书和学习生活用品,送去友善和温暖。

记得一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这个六一儿童节,我们在开学时给龚滩五(2)班的手拉手同学送去书信和礼物,可是,我们当中,收到对方回信的同学欢天喜地,没有收到的却感到遗憾和难解。向老师组织我们在班会课上讨论,为何他们不能给大家回信?向老师说,或许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灵,才能找到彼此交往的良方吧。”

于是,在这个属于全天下儿童的节日,微笑中队的巴蜀孩子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赶在六一前,给龚滩小学五(2)班的孩子们寄出满满一箱充满关爱的问候与祝福。除了用零花钱为手拉手班级同学寄去文具书籍,细心的同学还寄去班级的《作文周报》、生活所需的台灯电筒等。书信中,孩子们告诉对方,微笑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教会他们“创意生活快乐小妙招”。更有意思的是,画一幅世界地图的简笔画,鼓励山里的同龄伙伴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这样的故事只是马宏校长工作室中学校文化互助历程中的冰山一角。牵手,让大家铭记!因为牵手,即使严寒的冬天,腾飞同学心里也是暖暖的;因为问候,即使仅仅只有外婆陪伴的冉俊玲,也开始不再孤独。因为牵手,让步入职业倦怠期的班主任老师,受到心灵的洗礼和触动,变得更加有了教育的激情。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马宏校长工作室项目大使)

研究支持,缔造“青雅教育”

傅静

2015年2月,我校与重庆市巴蜀小学进一步合作办学,我有幸成为马宏校长工作室成员。工作室的引领,尤其是其办学研究团队的支持,进一步改变了我校教育生态。

从2009年开始,我校期末考试成绩,连续六年蝉联全区第一名,这曾经令我校师生深感自豪。然而,在工作室的引领下,我意识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的最终育人目标。在来自工作室主持人所在的巴蜀小学的研究支持团队协助下,我们深入挖掘厚重的校史,凝炼出“青雅”主题文化,以“先进的思想兴校,实验的项目强师,青雅的文化育人”为治校方略,以培养“雅言、雅行、雅趣”的学子为育人目标,养育“行起于正,学成于雅”的校风、“养正于蒙,育雅于幼”的教风、“乐思于学,好雅于艺”的学风,后又确定了“一线两面三体”的发展思路,即以“学生综合评价”为主线,抓好“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两个面,培育好“管理成长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由此,全面纵深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了“青雅课程体系”,以“基础学科课程、雅行修养课程、个性涵养课程”承载人的全面发展。

曾经,我校管理更多地陷于繁杂的事务之中,往往“把事情做完”便感到欣慰。然而,在工作室主持人马宏的“律动教育”思想影响下,我校所有课程都会紧扣“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追问育人价值与目标,对内容、实施、评价、总结、创意等进行拷量,并且把课程文化与团队文化结合起来,强调在工作当中凝炼团队,在研究之中专业成长。我们借鉴巴蜀小学开学节的设计思路,来研制我校的“开学节”。经过与研究支持团队的共同策划,我们设计了“暑(寒)假作业超市”,分“必选超市”和“自选超市”两部分,变以前以纸笔作业为主成了以“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主,并与开学第一天的全校展示分享结合起来设计。同时,还精心策划“一年级新生入学”和“四年级进入新校区”的活动。由此让开学第一天,成为深得孩子们喜欢的快乐节日。

随着工作室相关研究的持续开展,我校以学校大部制统整、分校区落根的管理思路,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打造了扁平化的现代学校管理结构,塑造了有思想、能创新、高效率的管理队伍。

这些工作推动我校“青雅教育”特色日益彰显,成为了璧山区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支点学校。

(作者系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长)

画龙点睛:

在“律动”理念下共生共长

鲍传友

“示范引领,共同成长”是领航校长工作室的一个基本定位,也是促进领航校长改进自身办学实践,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马宏校长工作室正是秉持着“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工作理念,着力发挥巴蜀小学对成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成员学校改进管理和教学,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校长工作室就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的运行首先取决于价值的认同,马宏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巴蜀小学百年历史文化底蕴,以其独特的“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带领成员校改进学校文化,帮助学校办学从价值上回归到人的主体性上,回归到基于学生和为了学生的发展上,从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可以说是抓住了共同体发展的关键。

名校长工作室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校长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是马宏校长工作室的一个重要特色。围绕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改革行动,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特殊问题和需求,马宏校长不仅组织工作室成员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校管理的相关知识,还积极组织校长学员研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以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试点项目——“1 1 N”文化互助发展项目为依托,开展了有关集团化办学、学校课程建设、干部培养和团队建设、教师成长等方面的研讨活动,在研讨学习中凝聚共识,明确工作思路,以研讨活动生成研讨主题,以研讨主题生成研究项目,以研究项目生成研究团队,以研究成果促进交流对话,真正实现了科研引领学校发展和团队发展的作用。从工作室每学期一次的学术研讨会,发展到今天在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力,乃至辐射全国校长的巴蜀峰会,成为校长思想交流的盛宴,对校长理论素养的提升和科学实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领导者既需要是思想家,也需要是理论家,当然更重要的是改革家。改革家讲究实干,务实是改革家的精神气质,所以,校长不能总是坐而论道,而是要把“道”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马宏校长工作室追求思想落地的声音和力量,多年来一直把校长行动和行动的效率作为工作室活动的宗旨,在“做中学”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行动指南。马宏名校长工作室深知“教育是做的哲学”,只有带领成员学校一边做一边学,激发工作室成员共同经历,才能用行动带领行动,用行动感染行动,彼此滋养和激发,促进校长互动分享。彭水土家族自治区鹿角中心校“全校师生总动员,精彩创意美校园”工作坊活动、“重庆市小学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现场会”等都是做中学的典型案例。通过强调“行动“促进校长积极思考,创新实践,实现了成员学校的品质提升。马宏校长工作室通过“手牵手”带动了周边N所学校,影响了N片区域,撬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N个效应,实现了围绕巴蜀教育理念的一起律动,实现了城乡学校的互助发展和共同发展,充分彰显了领航校长工作室的使命和价值。

(作者系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7月19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