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全民族的浴血奋战下最终结束,中国迎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和民族解放战争。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公然撕毁《双十协定》,调集重兵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让中国人民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中。

1947年5月中旬,孟良崮战役爆发,华东野战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完胜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可是在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围歼国军精锐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万余人,却只缴获1万余支枪,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枪都去哪里了呢?

这就得从战役初讲起。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

山东战场的落与起

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以来,1947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先后调集45万人赴山东战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为骨干,将军队分编为三个机动兵团。

3月下旬~4月中旬,国民党军以一部军力打通了津浦铁路,抵挡住华东野战军的积极反抗占领了鲁南解放区,接着向鲁中山区进攻,同时寻找华东野战军主力。

蒋介石在前线部队出发前,充分吸取了以往与粟裕大将作战失败的经验,定下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略原则,可以说大大减少了被华东野战军逐个击破的风险。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

由此可知,国民党军队此次的作战计划不可谓不谨慎,甚至一度令华东野战军无可奈何,是华东野战军的劲敌。

6日,国民党军派飞机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进行狂轰滥炸,19日发起了全面进攻。

华东野战军立刻展开了阻击战,但均因故遭到挫折,而未能实现预期目的。

华东野战军在多次失利下并未气馁,依然积极应战。

陈毅元帅下令让华野来回跑动,佯装进攻,国民党军误以为阵地将会被攻击也跟着来回跑。

陈毅元帅形象地称之为“耍龙灯”。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3)

但是,陈粟二人在孟良崮战役前的频繁调动和高度机动回旋并未被充分理解,在陈粟二人多次调动效果却不明显之后华东野战军内部一度怨声四起,战士们的心里都憋着火气。

以著名军事家许世友上将为例,在当时,许世友上将说“你们当官的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并当场摔了电话。

做法虽然偏激,却充分反映了战士们的郁闷和疲惫。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4)

5月初,中央军委毛主席致电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针对华野的作战做出重要指示,毛主席指出:国民党军密集不好打,需忍耐等待歼灭国民党军的机会,不要急躁,不要分散兵力。,不要过早惊动国民党军后方。

据此,陈粟二人决定将华野主力东移后撤,让七纵队停止南下,令已经南下的六纵队潜伏在鲁南,随时配合主力进攻。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粟二人的快速调整很快得到了回报。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5)

华东主力的东移及华野的频繁调动使蒋介石和陈诚产生了错误判断,误以为华野攻势疲惫,此时是进攻的好时机。

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刻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决心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并在五月上旬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

谁知,这正是第74师走向覆灭、国军走向衰败的开始。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6)

山东战场指挥顾祝同一改之前求稳的战术,命令三大兵团尽快向博山、沂水推进。

由司令官汤恩伯指挥的第1兵团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83师的配合下,于5月11日进攻坦埠,企图夺取战场主动权。

汤恩伯仗着自己是蒋介石的得意弟子,率部先行,变稳扎稳打为“猛扎猛打”,导致原本紧密的阵型出现分散的趋势。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7)

汤恩伯

12日清晨,陈粟二人在就近召开作战会议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战机,下达了割裂围歼整74师命令,并让第2、第3、第7、第10纵队担任阻援任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决定在13日黄昏发起战役。

汤恩伯本打算调7军和48师至第74师左右护其安全以主力即第74师直捣黄龙,一举攻下华野的神经中枢。

但由于电报被华野截获,粟裕大将根据电报立刻调整部署并通过分析决定以处于阵型中央的第74师为反制国民党军的关键点。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8)

粟裕

粟裕大将调动一、四、八、九纵队攻占多个要点,割断了整编第74师与左右两翼整编第25、83师的联系,六纵队伺机北上,援助围攻第74师。

并在外围布置了四个纵队不惜一切代价地阻击第25师和第83师的救援。

5月14日,张灵甫狼狈向孟良崮撤退。

华东野战军发现整编第74师撤离,立即追击,在孟良崮地区形成了对整编第74师的四面包围。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9)

张灵甫

蒋介石和顾祝同虽感意外但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持第74师战斗力强且占据孟良崮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便下令左右邻前往救援,并调动10个整编师的兵力来援,企图就此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

华野前要进攻战斗力强且装备精良的74师,后要提防外围部队的救援,换句话说就是华东野战军在包围了74师的同时也被外围部队包围了,若不能尽快歼灭74师,那么华野在此战中必败。

华东野战军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国民党军的枪林炮火,以血肉之躯铺就夺胜之路。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0)

5月14日,许世友上将发动了对孟良崮的总攻,华东野战军将大量手榴弹和和炸药掷向整编第74师,整个孟良崮被火网笼罩,四处浓烟滚滚,飞沙走石,死伤不计其数。

整编第74师在迫击炮、手榴弹等的轰击下东逃西窜,骡马惊鸣,好不狼狈。

5月16日,战斗进入最后也是最艰难的时刻,74师疯狂突围,双方此时都已经濒临极限,孟良崮上,早已尸横遍野…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1)

无数华野战士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整个孟良崮都如同人间炼狱,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敌军占据高点负隅顽抗,华东野战军迎难而上。

最终,经过数小时的鏖战,74师全部阵地失守,全线崩溃,整编第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华东野战军此次作战打破了蒋介石“鲁中决战”的美梦,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2)

孟良崮战役我党为何能取胜

孟良崮战役中,从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来看,国民党军约45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只有27万人,我军处于绝对的劣势。

整编第七十四师作为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曾在抗日战争中屡挫日军锋芒,拥有最精锐的士兵和装备,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3)

但是华东野战军最终却以少胜多。

国军统帅蒋介石说表示孟良崮的失败,是国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空前的巨大损失。

就连毛主席也认为此战的结果令人意外。

虽说孟良崮战役我军是出奇制胜,但华野的作战并非全然冒险。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4)

第一、整编第74师虽位于三个兵团的中部,却与其他部队间隙较大,存在穿插包围的可能,给了华野插空的机会,而且,国民党军存在“宁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痼疾,互不增援的问题十分严重。

第二、整编第74师装备虽是清一色的美械,但是在孟良崮这样一个山体基本为岩石,山顶却较为平坦,特殊的地势让第74师的火炮形成射击死角,植被稀少让第74师不易掩藏以石头为掩体造成的二次伤亡也令第74师伤亡惨重。

严重缺乏水源加之第74师被围期间没有下过一次雨而造成主战兵器缺乏冷却水,第74师的大部分手枪、机枪在后期都无法正常使用。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5)

这里还有一件趣事,第74师被围困时滴雨未下,但是战斗一结束,华东野战军正在清扫战场时,突然阴云密布,随即大雨倾盆而下,为华东野战军洗涤了战火的烟尘。

主力装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大大地削弱了第74师的战斗力。

第三、美式装备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作战装备之一,具有射速快、火力猛等优势,但是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消耗巨大,中国那时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国民党军缺乏强大的战略输送能力,特别是空中补给能力。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6)

在孟良崮战役中,弹药、粮食等战略物资大部分都未能精准投给第74师,甚至投给了华东野战军。

第四,74师师长张灵甫自持作战有功,装备为最先进的美械,为人骄横跋扈与汤恩伯、黄百韬、李天霞等国军高级将领不和,其他部队并没有全力援助,第74师于第83、25师相距不到5公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都没有赶到,加之张灵甫贪功冒进,将自己引向了绝路。

第五,国民党内部并不团结,派系林立,腐败黑暗,军队人数虽多凝聚力却弱,力量大而不强,左右邻心中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保存实力国民党军并没有对救援行动倾尽全力。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7)

以第83师为例,第83师的师长李天霞仅派出一个连大概120人带着电台佯装成一个旅去救援,如此“救援”怎能成功。

反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从武器装备来看,华野虽然不是落后的“小米加步枪”,但是还并不足以与美械抗衡。

从战斗力看,华东野战军丝毫不输第74师,甚至还胜过第74师,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8)

从后勤保障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所以华东野战军的后勤支持前线体系虽然比不上现代先进运输工具,却有极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更何况中国共产党有着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钢虽少气却多。

总之整编第74师战略方针存在纰漏,师长张灵甫人际关系差加之国民党本身的致命弱点共同埋下了孟良崮战役第74师覆灭的恶果。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19)

而华东野战军有毛主席对战局洞若观火以及用人不疑的胆魄、有陈粟二人的正确指导、华野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华东野战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孟良崮战役华野的胜利可以说是注定的。

在重重包围下华东野战军猛虎掏心式的打法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击其首,则尾止;击其尾,则首止;击其中,则首尾俱止。”孟良崮战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先弱后强,先打孤立分散部队再打人员集中的大部队的策略。

这样敢于在虎口里拔牙的壮举甚至让陈毅元帅给它冠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美名华东野战军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战役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亦是孟良崮战役我军取胜的重要因素。

整编74 师这一“王牌”军的覆灭,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在心理上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军队,也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在山东的重点攻击部署,奠定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败局的基础。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0)

孟良崮战役中的怪事

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人数有3万人之多,清理战场时却只缴获1万支枪,那么剩下的枪去哪儿了呢?

第一,战场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配枪,军队组成复杂,军种众多。

战场上也并不只有枪这一种武器,还有迫击炮、平射炮、山炮、野炮、榴弹炮、掷弹筒等等。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1)

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每一个士兵都持枪的情况下还要携带这么多辎重,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会配枪。

同时,陆军又分为战斗和战斗勤务支援两种兵种,战斗兵种有步兵、装甲兵、通信兵等等。

其中装甲兵、工程兵、炮兵等都不会人人配枪,主要负责其他大型辎重的携带、维修及其他必要工作更何况战斗勤务支援兵如财务、卫生、陆军医疗、化学兵这些更不会大规模配枪了,枪大多是给战场上的步兵使用的。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中叶,中国的制造水平较弱,国民党军精良的作战装备大部分都来自美国的支持,那么以装备精良为特点之一的第74师对美械的依赖性就更强了,美国虽然支持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但也是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援助,绝不会全力相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曾经为了促成重庆谈判从1946年7月开始对国民党实行了10个月的武器禁运,这一决定对国民党军的也作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2)

第二,为达成蒋介石迅速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的目的,第七十四师改变了原本稳扎稳打的战术,改为猛进猛打,匆忙冒进导致装备不足也并非不可能。

而且,国民党的贪污腐败问题长期存在,在抗战时期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都出现过军队要补充武器弹药必须向上级官员行贿的情况,克扣军饷、“吃空额”等更是层出不穷,那么在此战中未必不存在同样的情况。国民党内部甚至心照不宣地认为“谁清廉谁就是共产党

就连当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受蒋介石授意反贪都被人指控是共产党作风,由此可知国民党内部有多腐败。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3)

第三,华东野战军围攻整编第74师的时候,整编第74师的士兵面对死亡的威胁必然会有投降的人也会有大量战俘。

第74师的师长张灵甫一定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张灵甫下令坚壁清野也在情理之中,为了减轻压力,张灵甫也许会让第74师的士兵在必败于华东野战军且被俘之前销毁可用枪支。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4)

此处还有一件怪事,战斗结束后,战地里居然还有第74师的电台在疯狂向南京求救,粟裕大将经过仔细排查最终在山谷密林中搜出了第74师的6000残敌。

第四,在打孟良崮战役这短短的三天里,战况可谓惨烈,在这一场生死决战里,炮火纷飞下,七十四师和华东野战军双方的消耗巨大,华东野战军在攻克孟良崮的时候精心布置的三层火力都有炮弹的大规模使用,将炮兵使用到了极致,混乱中被毁的枪支自然不计其数。

所以最终华东野战军虽歼灭了第74师共3万人却只缴获了1万支枪也不足为奇了。

孟良崮战役中74师一个也没逃出(孟良崮战役74师被灭3万人)(25)

结语

孟良崮战役作为我军由弱转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其政治意义、军事意义都是无与伦比的。

但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的胜利绝非偶然,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结果,是无数革命者自愿投身黑暗万死以赴的结果,他们从风雨中走来,如光一般耀眼。

他们撕破黑暗,为我们创造了如今的盛世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