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董部落”与“古董国”的考证》第九部分:当代董氏对“惠连”的误解需要矫正

董姓起源及图腾(准确诠释董姓源流)(1)

准确诠释董姓源流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选自《“董部落”与“古董国”的考证》第九部分

董姓部落是管理火(包括制陶)与观测天文的部落。中国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二十八个星区,参星在西方,胡星在北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参胡其实是董姓部族天文观测活动在一定区域(包括韩原、新郑、大夏即夏县、曲沃等地),非仅指封地。这些封地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韩、韩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灿烂,《说文》:“韩,井垣也。”,其实,这是参胡董姓部落从观测天文的“倝”变成“韩”是在舜帝时期豢龙所致)。《左传·昭公元年》:“故参为晋星”,《新唐书·天文志》: “参、伐(伐也称罚星,在参星三星中间)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曰:'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一带。’),尽大夏之墟。”。《通志· 氏族略》:“臣谨按。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胁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胁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卫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祝融部落在帝喾时期开始分化董姓分部落,各有分工。参胡保留祝融部落的天文观测,在参星胡星的西北地。中国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参(shēn)是一个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按宿参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胡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唐·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商星,为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也称“大辰”、“大火”。古人很看重大火星,他们经常以大火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农事活动,商星和参星在天空上大约相距180 ,它们此起彼落,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参星在西方,胡星在北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参胡其实是董姓部族天文观测活动在一定区域(包括韩原、新郑、大夏即夏县、曲沃等地)。

《尔雅·释诂》“董,正也。”、《春秋左传正义· 卷十九上 文五年,尽十年》“董之用威。董,督也。注'董督也’。正义曰:《释诂》云'董、督、正也’。俱训为正,是董得为督,谓督察之也。”;《春秋左传正义· 卷四十二 昭二年,尽四年》“董,正也。振,整也。[疏]注○正义曰:'董,正’,《释诂》文也。振为整理之意。言正整选择,示精审也。”。

“董”的准确完整描述:日申木中,四周神木为太阳游表即为“董”。 “董” 有 “监督、管理、保管、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之义。“董”由天文仪“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构成,是最早管理火种和天文观测的部落称呼。远古取火用草木薡蕫也以“蕫”命名。

董父为昆吾分部落的分化,昆吾分部落与参胡董姓部落开始从祝融“董”部落而分,董父晚于参胡。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董 出自祝融氏。陆终氏次子名参胡,董姓,封韩墟(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参胡为黄帝8代孙。又,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名叔安,封于飂(今河南唐河县),生董父,舜赐姓董氏,子孙以为氏”。宋欧阳也把裔子当生子,把参胡当做黄帝的“姬”姓出到无可厚非,但陆终是名,不是氏;把叔安生董父;这都是与古籍记载不符。

查阅有关网络董氏文章,发现一些不当之处需要矫正,如:

董姓起源及图腾(准确诠释董姓源流)(2)

1、把惠连作为昆吾部落

有描述:“舜帝便把惠连部落活动区(今山西省闻喜一带,封地为董国,惠连部落也正式成为董氏部落。父,封为豢龙氏,并以封国为姓,称为董父。”

该描述以董父为“董氏部落”是男的“氏”不是女的“姓”是符合《国语·卷第十六·郑语》:“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 “董姓部落”早于“惠连部落”;惠连参胡早于舜帝,当然也早于董父。董父不是惠连部落,而是昆吾部落“己姓之别”。不是因为董父在闻喜被封国才出现“封国为姓”。

董姓起源及图腾(准确诠释董姓源流)(3)

2、把“董”局限于草本名称,把董父列为参胡的后裔、叔安的儿子

有“'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惠连擅长制草绳,后裔以董草为图腾,始姓董。惠连的儿子叔安被封于蓼(今河南唐河县)。叔安的儿子董父擅长驯养龙(即鳄鱼)。”这样的描述;又见其他论文《董姓源流》:“'董’原作为一种植物,是一种草的名称,'董’正式变成董字的应用来源于东汉,据王钧《说文解句字读》里讲:至董卓时,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知董之为董,自东汉始矣”

该叙说“惠连擅长制草绳”明显过于牵强,“ 以董草为图腾”、“(惠连)始姓董”、“ 惠连的儿子叔安被封于蓼”、“ 叔安的儿子董父” 。上文已经阐述错误缘由,故此描述的错误属于欠缺考证,与史料记载不符。

“董”完整的解释为:日申木中,四周神木为太阳游表即为“董”。“董” 有 “监督、管理、保管、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之义。“董”由天文仪“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构成,是最早管理火种(包括制陶)和天文观测的部落称呼。远古取火用草木薡蕫也以“蕫”命名。

首先,以“董草”为图腾,是没有任何史料作为依据,也不符合“董”的“图腾”构成。因此没有任何论证佐证下,是不准确的。

《尔雅·释诂》“董,正也。”、《春秋左传正义· 卷十九上 文五年,尽十年》“董之用威。董,督也。注'董督也’。正义曰:《释诂》云'董、督、正也’。俱训为正,是董得为督,谓督察之也。”;《春秋左传正义· 卷四十二 昭二年,尽四年》“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董,正也。振,整也。[疏]注○正义曰:'董,正’,《释诂》文也。振为整理之意。言正整选择,示精审也。”。

该叙说依据,无非是“蕫 dǒng ” 古同董”。《说文解字》“蕫,从艹从重。然而并不局限于“能制绳索的草”和后来增加的“藕”。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尔雅》:《释草第十三》“蘱(lèi),薡蕫。释义:古书上说的一种蒲草,可用以编席制绳。”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明·董斯张《吹景集·俗语有所祖》:“吾里谓愚者曰'不知薡蕫’”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说文解字注》【卷一】【艹部】,鼎蕫也。从艹童声(有注:形声:从艹、重声。)杜林曰:藕根。多动切(蕫)鼎蕫也。释艹曰。蘱、薡蕫。郭云。似蒲而细。按说文无蘱字者、葢许所据只作类。从艹。童声。多动切。九部。亦作董。古童重通用。或用为童蓈字。误。杜林曰。藕根。汉志有杜林《仓颉训纂》一篇、杜林《仓颉故》一篇。此葢二篇中语。藕当从后文作蕅。蕅根犹荷根也。郭朴曰。北方人以藕为荷。用根为母号也。然则杜林谓蕅为蕫。【疏】状似蒲而细,可为屩,亦可绹以为索。又【说文】杜林曰:蕅根也。又【广韵】徒红切,音童。义同。○按《六书正讹》云:又姓,别作董。考,古文重、童虽可通用,然董字经典从无从蕫者。正讹之说非。

古文献有“薡蕫的草名”,然董并非仅仅以“蕫”一义。可证为古老取火的草也以“董”命名。

论文《董姓源流》以“'董’原作为一种植物,是一种草的名称”属于本末倒置,是先有管理火的“董”的活动,才有“董”的植物命名;而把植物的命名“董”的“千里草”作为“董姓”的另指,开始出现在东汉。

其次,参胡惠连在董姓部落,不是惠连才开始有董姓;祝融八姓中,陆终生的“六个儿子”其实是祝融“董”分化的六个分部落。而昆吾为己姓,参胡为董姓。

第三,惠连的儿子叔安被封于蓼”也是错误的。飂叔安、董父原来在昆吾的“己姓”,不是参胡的“董姓”,那飂叔安不是惠连的儿子。

第四,“ 叔安的儿子董父”也是不符合的。《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 裔子不是儿子,这也需要区分。上文载,《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飂,力谬反。有裔子曰董父,裔,远也。玄孙之后为裔。○裔,以制反。”

董姓起源及图腾(准确诠释董姓源流)(4)

3、把董父列于董姓第一源流

网络上“董姓渊源”以“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己姓)飂之子” 、“(姬姓高辛氏)董狐”没有问题;但“(参胡)源于己姓”与“ 飂叔安之子董父”是不符合的。毕竟昆吾己姓,参胡董姓;飂叔安源于昆吾己姓,但董父不是飂叔安的儿子。据载:“黄帝,姬姓轩辕氏;颛顼,姬姓高阳氏;帝喾,姬姓高辛氏;尧,祁姓陶唐氏;舜,姚姓有虞氏;禹,姒姓夏后氏;契,子姓商氏;弃,姬姓周氏。”

至于姓氏的来历,姓为母所得,为“女生”,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本义:标志家族系统的字”。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载辛氏出自姒姓,“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准确应是“辛氏”; 辛出自高辛氏(帝喾)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辛氏后裔辛有在董姓部落居住,”高辛氏“姬姓”。董狐以董姓称呼不以父系“姓”是回归传统的先河。

因此,对董姓源流,需要尽量描述准确、完善、完满。

董姓起源及图腾(准确诠释董姓源流)(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