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刘邦当年见到的秦始皇是一个风光无比的皇帝。刘邦一句“大丈夫当如此”道尽了自己的羡慕之情。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发现自己的权威根本没有达到了秦始皇那般,汉朝也远没有秦朝那么强大。刘邦及其后继者认清楚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下马治天下,采用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重新恢复社会经济,力图让汉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于是他们选择了黄老思想和无为而治。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1)

刘邦剧照

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的背景

刘邦出身于草根,创建了汉朝。刘邦不太喜欢那些儒生,所以他在治国用人方面更加注重功臣。当陆贾劝刘邦多读圣贤书的时候,刘邦就破口大骂道: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也是一个不怕死的主,面对刘邦的责骂,陆贾也不示弱,还口道: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2)

陆贾剧照

这句话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刘邦脸上。这一耳光虽然痛彻心扉,却也扇醒了刘邦。刘邦知道确实不能在马上治理好江山。刘邦的实力和权力远远比不上当年的秦始皇,偌大的秦朝在两三年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更不用说刚刚建立的汉朝。秦王朝没有下马治理天下,最后灭亡;汉朝同样不能马上治疗天下。刘邦也意识到是要改弦易张,所以命令陆贾把他的思想写成一本书。陆贾在刘邦的授意下,以较短的时间写成了《新语》一书。《新语》的“新”可能也就是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刘邦虽然知道汉朝不能像秦朝那样治理国家,汉朝需要改弦易张。不过这时候,刘邦还不能改变策略,还不具备下马治理天下的条件。此时的汉朝根基还不稳定,在内异姓诸侯王猖獗,在外匈奴威胁日渐加深。所以刘邦还要继续靠武力维护刘氏江山,靠武力打击那些反抗者。当刘邦击败英布以后,国内异姓诸侯王的威胁基本解决,汉朝的根基也逐渐稳定下来。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3)

陆贾剧照

黄老思想

刘邦是创业之主,他并没有改变治国理念,他把改变治国理念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后继者。

刘邦的后继者所沿用的治国理念就是我们所要重点讲述的黄老无为理念。

黄老思想是当年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重要学派。黄老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黄老思想是老子思想和黄帝思想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主要采用能够治理刺激君主奋发向上的法家思想。黄老思想在当年并不是一个受重视的学派。黄老思想以老子思想为核心,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君主不要过多干预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老子和庄子强调政治上无为而治,使得道家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并不占据优势。

当时诸子百家都为自家学派寻找一个有威望的上古人物作为自家学派的重要成员。道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黄帝拉了进来。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4)

稷下学宫

黄老之学产生以后,黄老学者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改造道家学派。黄老学者为了让道家更具有竞争力,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开始吸收其他派别的优势,优化自己。

黄老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兼容并蓄、综合百家”,在改造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学派之所长,形成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黄老学派的第一个主张,也是它的核心主张:认为统治者要“清静无为”。这里所说的“清静无为”便是直接来自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这也是黄老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核心观点。黄老学派还吸收儒家和墨家思想中的仁义思想。

黄老学派吸收了儒家的仁政、爱民、道义、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这就能在清静无为而又无不为的前提下,克服了老子的消极厌世态度。黄老思想中的“黄”主要是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学说思想。黄老思想虽然吸收了法家思想,却不像法家思想那样寡薄少恩。在维护基本法律的前提下,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在具体实行时却远远没有法家那么严苛,总体来说还是秉持着清静无为的为政思想。

黄老思想的基本内涵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黄老治国思想的精髓。这里的清静无为与老子的顺应自然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则主要表现为对上无为,对下有为。清静无为不是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而是要统治者总大纲宽小过。统治者只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要给老百姓充足的生产和休息时间,同时要爱惜民力,安定民心,发展生产。这就要求各级统治者各司其职,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总而言之清静无为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要统治者因势利导,做好百姓生产和生活的守夜人。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5)

西汉地图

看似清静无为,而实际上则是无所为无所不为,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看似不治实则无不治,黄老思想是要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实则要求一不扰民,二不扰臣,三要选拔贤能,四要统治者洁身自好。

所谓不扰民,就是要给老百姓充足的自主权,为老百姓制定优惠政策,让老百姓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自由自在的生产生活。这就像《种树郭橐驼传》中说到的一样:老百姓应该做什么他们自己知道,不需要统治者过多的干扰。如果统治者干扰得过多,反而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不扰臣就是让各级臣工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做为上级官吏,没有必要对下属做太多的干预。上级官吏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得到,放手让属下去做,可能会做得更好。

选拔贤能就更好理解了,让更多可用之才加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所谓治国其实就是治人,如何治理好国家,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人才。

最后各级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如果上级统治者能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那么下属就会以上级为榜样。这就是所谓上梁正了,下梁也不好意思歪。

第二、依法治国。讲到清静无为,许多人可能会认为道家反对法治。其实黄老之学并不反对法治,反对法治的不是“黄”,而是“老”。“黄学”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同时提倡依法治国。但是黄老学说的“法”和法家思想的“法”并不是一个“法”。黄老思想中的“法”源于道法自然,也就是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法。“法”是仁义的辅助,“法”是无为的必要补充。法家的“法”则是严刑峻法,“法”是一切政令和制度的根本。黄老思想中的“法”主张除了皇帝以外人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最高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法律的遵守者。其次法律实行过程中要注意法律的公平性。在执法过程中司法者要按照公平性原则,依法惩处不法行为。三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德治的有力后盾和保证。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6)

西汉行政图

第三、文武并行是黄老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黄老思想产生于战乱纷争的战国时代。如果自己的思想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可能不重视武力的作用。但是本身又要求清静无为,所以又必须重视文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就形成了黄老思想文武并行的特点。

此外黄老思想还有尊重自然、因循法律等特点。正是由于黄老思想的这些特点,所以他符合西汉初年的政治社会情况,因而被定为官方统治思想。

无为而治

刘邦建立的汉朝,可以说是在秦朝的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刘邦建立汉朝所用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用时最少的朝代之一。刘邦接过来的烂摊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摊子之一。秦末农民起义打了三年仗,楚汉战争又打了四年仗,七年间都处于战争中。如果说只是七年战争时间并不长,但是考虑到秦朝统一才十二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秦朝以前经历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也就说整整打了五百多年仗。经历这么长时间战争,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秦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毫不吝惜使用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7)

刘邦剧照

经过七年战争,新建立的汉王朝满目疮痍,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当时有一个名为曲逆的大县,秦朝时期有人口三万多人,到了汉初只有五千人,也就是说人口减少了六分之五。当时皇帝出行想找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非常困难,而丞相出行都坐不上马车,只能坐牛车出行。刘邦当年见到秦始皇当皇帝的时候无限风光,现在轮到自己当皇帝,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刘邦起兵就是为了能够过几天好日子,当了皇帝之后才发现原来抓了一个烫手山芋。刘邦想穷奢极欲,百姓都穷的要命,他又搜刮不到什么。刘邦和功臣们大多是来自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都知道被搜刮的感觉。汉初统治者也都知道自己多么痛恨秦朝的严刑峻法和无休止的赋役负担。所以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治国理念,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黄老思想,决定实行无为而治。

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大致具有以下政治特点。

顺应民意,采取与民休息的方法。

这种统治方式其理论依据,就是道家的“因”。这在黄老学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者君之纲也群臣而立使各自明也”。所谓“因”即“因应”、“因循”。这种学说应用在政治上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因故事成法,对过去制度不加改动;另一方面还有遵循客观形势,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意思。汉初的一切制度和政策,都是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和执行的。“秦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汉代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以及属下的官僚系统,均因循秦代旧制,只有个别地方才“颇有所改”。在为政、执法方面同样如此。

(一)遵循已有的,相对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做到无所变更,只要严格遵守即可。

(二)选择官吏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忠实、宽厚的长者,尽量少选择严切苛刻的官员。

(三)选择好官员之后,便要充分信任这些官员,尽量不要干预官员行事,尽量不要干扰老百姓的生活。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8)

汉文帝剧照

力行节俭,皇室和大臣更要带头力行节俭。

汉初统治者改变了秦朝皇帝穷奢极欲的作风,非常注重节俭。汉初的几代皇帝都非常注意节俭,也注意培养皇室节俭风气。汉文帝得知修建一座亭台需要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家庭资产的时候,便打消了自己的想法。汉文帝看到皇后的裙子拖地之后,马上剪断了多余的部分,并规定以后裙子不能拖地,皇宫的帷帐都要严格规定。

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秦朝的税赋负担非常繁重,刘邦登基之后,便大举减轻老百姓的税赋负担。刘邦的后继者,也非常注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尤其是田租方面。刘邦时期国家田租基本上为 “十五税一”,汉文帝时候“三十税一”基本成为定制。汉文帝时期,甚至免除过老百姓的田租。除了减免老百姓的田租负担之外,口赋、算赋、军赋、更赋等税赋在汉文帝时期,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免。

汉初统治者不仅减轻老百姓的税赋负担,还注意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负担,给予老百姓充足的生产和生活时间。比如汉惠帝时期,为了修筑长安城,需要征发民夫。汉惠帝会选择在农闲时间,而且每年民夫的服役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为的就是不耽误农时。所以长安城墙的修筑时间长达六年。汉文帝时期,多次救济鳏寡孤独、赈济贫民,同时多次下诏奖励孝悌等。

汉初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对稳定汉朝初年的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汉初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9)

萧何剧照

约法省禁,轻刑慎罚。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废除严苛的秦法,实行“约法三章”。汉朝建立之后,“约法三章”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相国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成为后来汉朝法律的基础。汉初几十年,各个统治者不断对法律进行改革,不断废除法律中较为严苛的条例。比如,吕后时期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汉文帝时期废黜了肉刑、连坐法、诽谤罪等。经过改革之后,秦法中那些比较严苛的部分逐渐被废除,推动了法制文明化程度。

黄老无为思想与无为而治的实施

将无为而治全面运用于实践的人是曹参。无为而治最在践行地不在汉廷中央,而在齐国。刘邦分封齐国之后,让曹参担任齐国相国。曹参到了齐国,没有礼遇齐国境内的名家大儒,而是非常看重懂得黄老之术的士人。他听说胶西有一个叫盖公的士人非常熟悉黄老之术,马上派人用重礼请他出山。

盖公见到曹参以后,并没有长篇大论地跟曹参谈论国家大事,他只说了四个字:无为而治。

曹参马上领会到其中的真谛,也敏锐的判断出这可能是治理齐国的最佳政策。于是曹参在齐国实行清静无为的施政策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自力更生。在曹参清静无为的施政方针下,没过多久齐国迅速恢复经济,发展成为各个诸侯国中最具有实力的一个。伴随着齐国的强盛,曹参的美名也扬名齐国内外,大家也都看到了曹参的治国能力。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10)

曹参剧照

萧何去世之后,曹参成为大汉新一任相国。曹参继任相国大位之后,便把他在齐国的一套措施移植到中央。

当大家都以为大权在握的曹参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曹参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曹参在相国的位子上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萧何以前制定的任何政策,他不做任何改变,全部照搬照用。第二件事选择一些沉默寡言却勤勤恳恳的人充当相国府属吏,那些巧言令色务虚不务实的人全部都驱逐出相国府。

做好这些安排以后,曹参对所有政事彻底撒手不管。他每天只想着一件事:喝酒。许多人都很担心曹参会因为喝酒误事,会因为喝酒毁了这个国家。西汉毕竟刚刚建国不久,整个国家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迹象,大部分臣工都能兢兢业业办事,看到相国这么不负责任都很不满,决定劝谏曹参。这些人到了曹参府上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被曹参拉过来喝酒。所有来劝谏的都是被曹参灌得跟烂泥一样,别说劝谏了,就是说话都困难。其实曹参这样做不是因为自己无聊,而是培养官员们不苛求细务、宽宏大度的政风。

曹参不仅仅整天喝酒,就算相国府中有人犯了一些小错误,他也是能瞒就瞒,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曹参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对秦朝“专任刑罚”的矫枉过正的做法。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11)

汉惠帝剧照

曹参的行为很快传到了汉惠帝的耳朵里。汉惠帝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劝谏曹参。当曹窋将汉惠帝的话传达给曹参之后,气得曹参大骂道:“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曹参还打了曹窋一顿。

后来上朝之时,汉惠帝责怪曹参不应该教训曹窋,并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曹参便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史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从此,曹参继续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当然再也没有人打扰他这种生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曹参去世。虽然曹参在任三年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做,但是天下老百姓都把曹参当成一代贤相,歌颂他的功德。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汉朝初崇尚黄老之学后来独尊儒家(浅议汉朝初年的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12)

曹参剧照

曹参用他的智慧保证了权力交接之际政局稳定,从而也确立了西汉接下来六十年的治国理念。从曹参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前期,西汉的统治者基本都是沿着曹参的路子走下去。正是由于无为而治,也保证了西汉没有走秦朝的老路。汉惠帝五年,相国曹参病逝。曹参的去世并没有结束他所开创的无为而治的时代,后继者基本上都奉行他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影响

汉朝初年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之后,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汉朝初年的局势快速稳定下来,汉朝避免了秦朝短命而亡的命运,西汉成功渡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在无为而治的指导下西汉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出现了汉朝初年的治世。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大大增强,汉初那种萧条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汉朝已经非常富庶。根据《史记》记载: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林剑鸣《秦汉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