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华华公子

说来可笑,莽莽撞撞走到27岁的年纪,我才开始懵懂地思考教育之于个人的意义,尽管我过去人生的一大半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之所以会在这时与这个课题相遇,主要还是因为自己遇到了瓶颈,不太清楚到底怎样才是好的生活、不知道该追求什么目标、甚至连自己在人生发展的坐标尺中处于何地都不清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道如何过好这一生,更不知道怎么就糊里糊涂过了这一生的三分之一(2018年数据,中国女性平均年龄77.37岁)。

教育既指向过去又指向未来,在大家智力水平大致均等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我之为我的原因,也很有可能看到一些自己未来的走向。

这里的教育泛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总和,而它对人的塑造也绝不仅是知识的,更包括思维方式、意志力、情绪控制力、感知力、团队合作力、沟通力等方方面面,而且成年后我们会知道,后面这些尤其决定着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和幸福。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1)

沿着以上这些线索,我开始了自我观察:

小时候背了很多古诗词并在农村长大,天然地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向和生活里种种细节对应起来,所以现在也依然对大自然有很多诗意的向往,但同时也不免像王老师批评的那样“小农意识作祟”;

小时候接受了比较深的“修齐治平”的家国天下的思想教育,所以一直都正气凛然、心怀理想地干劲十足,但当被现实教育发现天下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时候,分分钟就颓了,不知路在何方;

一直被教育处处要竞争、要超过别人,这一方面的确让自己变得加倍努力、不敢松懈,但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来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中,才慢慢懂得,一起分享和共同分担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

……

这样细碎的点滴和它们串成的线面大致构成了现在的我,但关于未来,我期待自己不止于此。像回到了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期,我好像在重新长大,我从未如此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是怎样转动的”、“对于同一件事,还有哪些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人生的底层逻辑还可以怎样调整甚至颠覆”……就在这样的当口,我遇到了《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2)

曾经当过战地记者,在以色列的战火中无畏穿行的周轶君女士,如今有两个孩子,记者求索更多真相的职业敏感和一位妈妈对孩子无尽关爱的本能,让她对“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于是,她化身导演和采访者,相继走访了日本、芬兰、英国、印度、以色列等在教育方面享誉世界的国家,并在最后一集中回到中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当代教育智慧。

这部纪录片一共6集,每集聚焦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每集都带给我不同的思考。

第一集 日本

日本人一向以“将细节做到极致”著称,在对小朋友的教育中也一样,他们将换位思考、节约资源、追求完美等理念融汇到日常的点点滴滴,细节里有天堂。

比如,为了教育小朋友用完后及时关闭水龙头,学校并不是在水龙头上方挂着“节约用水”的标语,而是将洗手池撤掉,用完水还不关的话,水就会四处飞溅,无疑是很直观的提醒。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3)

比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每个社会人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了自己的部分,才不会浪费上一个环节的努力,也不会给下一个环节带来麻烦,所以有一所幼儿园将教室的推拉门设计成一次无法完全关闭的状态。如果在冬天,门关不紧的话坐在旁边的同学会很冷,这就促使小朋友们要仔细确认将门关好了,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4)

我很喜欢这两个例子中有些“破坏”的味道,我之前对于学习的认知更多的是做加法,类似于你做好了就会实现什么、得到什么;而这两个例子其实像减肥甚至除法,你做错了就会失去什么、伤害什么。

有一种理论说,相比于得到,人更在乎失去,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破坏更让人刻骨铭心。

第二集 芬兰

“躺着上课、没有作业、不用考试”,芬兰教育却做到了世界第一,除了有营销的成分之外,更多的是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看了这一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芬兰的教育非常“灵性”。

为了教小朋友认识颜色,老师带大家来到森林并每人发一张色卡,让小朋友去收集和色卡上颜色相同的东西,集合时小朋友们捡到的东西应有尽有,树叶、枯枝、果子、树皮等,都可以和色卡一一对应,大家不仅认识了颜色,还和自然联系了起来。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5)

老师还让小朋友们闻各种植物的味道,并形容一下像什么,有人觉得某棵树的味道像“苹果”,有人闻到泥土的味道形容是“自然”,总之小朋友们的回答千奇百怪,老师都不置可否,只是鼓励他们多闻、多联想、多形容。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6)

最后,周轶君忍不住问:“正确答案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出乎老师的意料,她答道:“No,no right answer!”原来,带孩子们来到这里,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意识到要保护自然,就是她的教学目标。

“不找到唯一正确答案不舒服斯基”的中国人,听到这个灵性的回答应该都会有所启发吧。

第三集 印度

《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获选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对于我们这位古老的邻居,除了佛教起源地、宗教大国、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外,我们是时候重新认识它了。

“混乱”是很多人对印度的直观感受,一条不宽的街道可以分出六七条人/车行道而且方向南辕北辙,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在这里共生……在关于印度教育的这一集中,真实地呈现了印度的混乱,更重要的是,还呈现了“他们是如何应对混乱的”。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7)

在印度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维,叫 Jugaad,意思就是“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家里没有花洒,用铁桶戳一些洞,挂在水管上,就变成了花洒。

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青睐印度人做高管的原因,对他们来说:有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没办法彻底解决也不重要,当他们发现正确答案不可行时,就Jugaad一下,哪怕只解决了20%,也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在片尾对一位在跨国企业做高管的印度籍爸爸的采访中,他认为自己比自己的孩子这一代的生存更加容易,但他明明是自己白手起家,而他儿子可以享受他已经创造的物质基础。面对周轶君的困惑,这位爸爸解释道:我们这一代知道自己只要通过什么考试,就会有怎样的结果,但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没有这样一场考试。挑战无处不在,他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决策能力。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8)

这让我想到年初时一位前辈对我讲的话,他是一位成功且温和的80后创业者,面对我的困惑和迷茫,他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他们那一代只有一条路,看似狭窄,却因为专注而越走越宽。而对于我们这一代,我们仿佛站在草原的中心,四面八方似乎都是路,但哪一条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在踌蹰与犹疑间,错失良多。

需要有对自己和外界足够深入的认知,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并非易事,我也只能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

第四集 英国

这一集周轶君走进包括伊顿公学在内的多所英国著名私校,探究“绅士教育”的本质。在乐于奉献、为公众谋福祉的贵族精神之外,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他们对于“身体”的重视和引导。

当她来到著名的德威公学时,校方首先自豪展示的是自己的戏剧课,而非自己在学术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即便他们在这方面很优异。

在戏剧课上,同学们从一开始的拘束到慢慢跟着老师的引导一点点舒展自己的身体,跟着情绪的流动去释放,最后甚至会完成所有同学共同将一个同学托举起来的动作。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9)

11、12岁男孩们(这是一所男校)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他们在意自己同学的身体,也很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戏剧教学能够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并大胆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建立自信的同时,也通过一起做肢体上的合作,学会沟通和团队合作。

这让我想到朋友跟我讲她这几年通过学习舞蹈,变得自信了很多。而结合自身经历,我也越来越懂她。跳舞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学习几个动作,更多的是不害怕犯错误、不再担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在一次次的舒展中将内心的情绪也跟着抒发出来,长此以往,的确会提升自信和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而这两点,无疑会让生活变得没那么难一些。

第五集 以色列

说到以色列,我脑海中首先蹦出的是犹太教、巴以冲突、中东战争、军工业强大等关键词,但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以色列是个超级创业大国。

以色列是人均专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众多发明包括U盘、滴灌技术、语音信箱和小番茄。以色列人口中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世界第一,2012年被评为全球受教育程度第二高的国家。在这里,十几岁的中学生拿出的名片都印着某某公司的CEO\CTO\联合创始人等头衔,创业氛围的火爆可见一斑。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10)

为什么以色列人如此热衷于创业呢?要知道,即便在这里,创业失败率也高达96%。答案只有一个:他们不怕失败。

去年,三个年轻人花了钱去登月,结果失败了,可是他们瞬间成了以色列的英雄。

“失败了却被推崇为英雄”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在以色列,它的英雄是那一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去尝试的人,不会被失败的经历去定义自己,绝对不会因为失败的结果去否定你之前所有的努力。

来自军方制药部门的阿里尔博士认为,以色列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之国是以色列人的独特性格:虎刺巴。指的是大胆、诚实、直率,以色列人遇到问题,大家都会去面对,并且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且还能得到广泛人的接受,这样让彼此之间真诚,从而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

你为你的故乡做什么(从他乡的童年找到我之为我)(11)

这一集给我的震动最大,反观自身,做事情常常畏首畏尾,总是害怕失败、怕会被人嘲笑、怕失去等等,犹犹豫豫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去做,止步于脑海中的各种假想敌。其实怎么算成功、怎么算失败呢,这短暂的一生,尽力了、行动了、有真实的经历和体验,就是对自己的交代。

第六集 中国

这一集主要聚焦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周轶君走访了北京、西安、安徽等多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教学机构,关于这方面教学的具体内容,国内的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我就简单说点看法。

优点肯定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非常优秀,但正如很多人已经发现的那样,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些矫枉过正了,一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导致很多孩子在采访中很骄傲地踩西捧中,我认为这不利于孩子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6集纪录片看下来,说不上三观被重塑这样巨大的改变,但它的确给我这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注入了一些能量、照亮了一点方向,更增加了几分实践的勇气,而这,对于推动我迈出下一步来说,已经足够了。谢谢《他乡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