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长沙新军后,毛泽东经过图书馆自学和六次选择学校,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1913年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教育乃立国之本”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和共鸣。于是他在当兵半年后再度复读报考,一年后,第四师范学校和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随之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就读,直到1918年暑期毕业。这是毛泽东学生生涯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阶段。经过这五年的系统学习和社会实践,使青年毛泽东在文学、思想、社会认识等各个方面日渐成熟,成为青年毛泽东思想成长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这为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并最终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坐落在长沙城南书院坪,与岳麓山一江之隔,校园树木葱郁,生机盎然,与宋代的城南书院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一师校舍是日式建筑风格,向人昭示着学校传统而又现代的气息。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

湖南第一师范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2)

青年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3)

一师第八班合影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4)

一师第八班学籍档案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5)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6)

读有字之书,掌上千秋史

求救国之道,胸中百万兵

毛泽东在这里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政治思想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在探索和寻求救国道路和革命真理方面上他不断求索,深有心得体会。毛泽东后来说道:“在这个时期中,我的政治观念开始形成,我也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的经验。”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国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军阀混战连年,帝国主义乘机在中国攫取种种特权。毛泽东每天都阅读报纸,密切关注时局的变化和发展。他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勤奋读书学习之际同时还坚持进行风雨无阻的体育锻炼。

虽然毛泽东身在一师读书,但他每天关注的却是社会政治,他不仅学习对人的教育,还积极探求对人和社会的改造问题。毛泽东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7)

毛泽东的求学目的十分明确,为的是储才蓄能、取精用宏、救国救民。毛泽东认为,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要树立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应当探索研究“本源”即“宇宙之真理”问题:“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开启民智,唤醒民众,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怎样才叫真正的立志?毛泽东从历史研究和自身的经历得出结论,真理即真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他把立志同实现其志、把认识真理同实践真理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志向,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寻求和体现人生的价值。

毛泽东少年便树立了远大志向,在一师学习时更是舍弃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只关心谈论国家宇宙大事,对于儿女情长则是直接拒绝谈论。在后来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自己在第一师范的情况:“在这个年轻的青年的生活中,谈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在20世纪之初国家危难的时期,毛泽东与许多先进青年,矢志不移地自我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意识,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勇于担当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

恩师杨昌济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遇到了老师杨昌济。杨昌济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理学,早年参加谭嗣同、唐才常为首的南学会和湖南维新改良运动,后来与陈天华、章士钊等人到日本、英国留学,回国后决心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走教育救国、教书育人的道路。杨昌济是毛泽东平生最敬重的老师之一,他曾经赞扬杨昌济“涵宏盛大”,并多次说过:“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学贯中西的杨昌济对青年学生很有吸引力,他鼓励学生要“高尚其理想”,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做学问则应当“贯通今古,融合中西”。杨昌济的治学方法和高尚人格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更加注重修身和立志,接受了老师的主张和倡导的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人生观,相信一个青年“有不可奇之志,则无不成矣”的道理。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8)

恩师杨昌济

毛泽东非常重视信仰对一个人的作用,他曾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批语中写道:“宗教可无,信仰不可少。”“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而后信之。”“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知道,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人类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之指导而活动者也。”在这本十几万字的著作上,毛泽东写了一万多字的批语和提示,毛泽东勤读书、务求甚解,勇于独立思索、善于批判吸收前人精神成果。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9)

青年毛泽东

勤读书、著奇文,领袖初用兵

毛泽东“从早到晚,读书不休”,发扬中国古代贤士“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的精神,奋发踔厉,他成为省立第一师范一名不可多得的奇才。

在一师青年毛泽东写了一篇满分作文《心之力》,曾被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几度失传,今终于被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发现传出。

《心之力》写成于1917年,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0)

以下为《心之力》原文(全文):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古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何等的挥洒自如,何等的英杰伟伦。然天妒英杰,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治下,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

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神器私用,贪腐国贼举家富贵,万众民脂民膏皆被劫掠。则国力日衰,国力衰则国家民族之心力衰竭,内可诱发天在兵祸,朝代更迭,官僚、商贾、农工、学者尽难免沉沦;外可诱引强盗来犯,到头来看,国贼、汉奸、军民、学生均家破人亡。近年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实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

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惩治卖国、汉奸、洋买办之洋奴愚众,明戒不义浮财绝善终。以国家民族之新生心力志向缔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之新学,新学为思想理论之基石、栋梁,新学不兴,御敌难成。

中华古国之敌皆为西方邪恶之魔盗与汉奸,万勿混淆。

力主洋务借鉴“师夷之长以制夷”之道,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留学列强之同胞须警惕邪魔强盗对我正义灵魂之误导、侵扰,则各类洋奴、汉奸将无处安身,中华栋梁亦生自主自强之睿智。开设抗御蛮夷强盗杀戮预防国策,弘扬神州民众自强富国雄军壮志,恤农商并滋养工业。为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神圣传承之奸计,执履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

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力者也。民之志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数百年外侮内斗中民众个性屡被君主官僚残害之重弊,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国三纲所在必去,愚民愚治尽除,方有优塑民众强盛希冀。

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

四贼之中,尤以执掌政权之官僚最为紧要!盖国之神圣重器以民为先,决不可助长恶私贪欲窃为己用!国之中枢如有愚昧肤浅肖小之徒窃而居之,则外魔必侵,国民必衰亡。

自满清鞑虏洋务运动之后,贪墨腐败家族皆以盗取、盘剥民脂民膏逃逸海外为家族享乐之诡计。假以时日,神州中华亿民之血肉、骨髓乃至福祉将被尽数剥夺转送西方魔盗!国人如寒冬之时又堕深渊,农业落后之国民众必将沦落为亡国之奴。今无人于海内查处、治罪,于海外统计、堵截,故国贼趋之若鹜。吾辈倘若不能惩戒,又与国贼、禽兽何异?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

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

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

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一句事不关己,便通行四海愚夫;一句莫谈国事,便据民权为私器。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

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新约爱民之改良。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

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其强大如大风之发于长合,如好色者朱之性欲发动而寻其情人,决无有能阻回之者,亦决不可有阻者。尚阻回之,则势力消失矣。吾尝观大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心之力》展现出青年毛泽东思想如何杰出与深远。几乎所有新中国的成就早就在此文中预先展示。“与时俱进”一词原来是毛主席早在100年前早就率先使用了,更是令人惊叹。

这一年,他写下《心之力》,初现大志,杨昌济看过后给文章打了满分,称之为“建国之才”。同年10月,因为毛泽东的自治能力突出,被公推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在此之前,一师的总务和各部部长均由学监和教师担任。毛泽东上任后的第一场活动,就是开办工人夜校,10月底,他写下《夜学招学广告》动员工人加入夜校,吸引了一百多名工人报名,工人夜校在11月9日开学,毛泽东任历史教员给工人们上课。

这位“总务官”上任不到两个月,就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由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来到了离“一师”只有十几里远的一个名叫“猴子石”地方,但当时长沙城中并无军队驻防。

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溃军不敢继续前进,停在原地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眼看着溃军可能会抢学校,师生陷入恐慌。这时,毛泽东以学友会总务的身份,迅速组织了一支“学生志愿军”护校,他敏锐地洞察判断叛军意图,勇敢地带领着仅100多名“学生志愿军”,拿着平时操练的木枪,并联络附近警察分所,派一部分警察相助,潜伏在学校后的妙高峰等几个山头,天黑后在铁桶中鸣放鞭炮,对溃军虚张声势假作包围之势。当溃兵惊恐万状以为陷入重围之时,毛泽东命令军警和学生志愿军齐声呐喊:“缴枪没事!”

不明真相的溃军不敢抵抗,惊慌失措地缴了械。这是青年毛泽东初次用兵,仅以一百学生军和几个警察成功收缴了三千叛军的枪支,保护住了一师和长沙城免受叛军洗劫。毛泽东被一师师生誉为“浑身都是胆”奇人毛奇。

在学生的人物互选活动中,毛泽东得了最高票,大家给他的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从这两句话中,多少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的个性。他常对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

读奇书交奇友

1915年9月,毛泽东决定到更大范围里去物色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毛泽东便用“二十八画生”的化名,向长沙各校发出了一则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启事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古典文体。启事的大意是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做朋友,并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结尾处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分别出自《诗经》里的《伐木》和《正月》两篇。以古雅之意示人,表示所征之友当为不俗之辈。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1)

这个启事曾给毛泽东带来了麻烦。当时一所女校的校长找到第一师范,打听毛泽东在学校的品行,怕他是闲着没事,借征友为名,找异性朋友。

启事发出后,有关征友的情况,毛泽东在当年9月27日写信告诉好友萧子升说: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2)

毛泽东将此事也写信告诉了黎锦熙。可见,寻找具有共同信仰、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毛泽东心中是多么重要。应征的人不多,但也收到了效果,如毛泽东20多年后说:“一共三个半人。”其中之一是罗章龙。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3)

青年罗章龙

奇友共创奇事

罗章龙,当时是长沙长郡中学的学生,他看到启事后以“纵宇一郎”的化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引用《庄子》上的话说:“空谷足章,跫然色喜。”毛泽东接信后约罗章龙在定王台湖南省图书馆见面。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足足谈了3个小时,内容涉及广泛,国内外政治、经济、宇宙、人生、治学方略、新旧文学、史学的评价等无所不谈。临别时,毛泽东表示:“愿结管鲍之谊。”并嘱以后常见面。罗章龙返校后写了首题为《长沙定王台初晤二十八画生》的五言律诗:

白日城东路,嫏環丽且清。

风尘交北海,空谷见庄生。

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

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

罗章龙后来在《椿园载记》中回忆道: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关于治学和新旧文学的评价,谈到音韵改革,二人主张以曲韵代诗韵,以新的文学艺术,代替“高文典册”与宫廷文学。在旧文学著作中,我们对《离骚》很感兴趣,主张对《离骚》赋予新的评价。关于治学问题,毛泽东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国家教育等,均有茫然之感,主张在学问方面用全副力量向宇宙、国家、社会作穷源究委的探讨,研究有得,便可解释一切。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4)

毛泽东与罗章龙合影照

之后,他们交往较多,常约晤谈。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他们来到长沙和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屈原住过的玉笋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有一次,他们从朱张渡(因朱熹在岳麓书院,张栻在城南书院讲学,时常在此渡江而得名)过湘江登岳麓宫,一时兴起,便联句吟成一首五律:

共泛朱张渡,层水涨橘汀。

鸟啼枫经寂,木落鹤泉滢。

攀险呼傅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后来成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派会员罗章龙东渡日本求学,因罗章龙曾化名纵宇一郎,毛泽东为他送别时写下了一首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读无字之书游学湘乡奠定踏上革命道路基础

一次,毛泽东从一份旧的《民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说是有两个青年,决心徒步周游全中国,并已到达西藏附近的打箭炉(原属西康,今为四川康定)。他看了很羡慕,也很钦佩,很想效仿这种做法,只可惜一没有钱,二没有闲,不能马上去做。

后来他想:没钱,可以借游学这种旧形式来解决;时间不够,就先在湖南境内游起吧。所谓“游学”,本是旧社会一些读书的人,用来寻师求学的一种方式。但也有一些落魄文人,利用“游学”给人家写字作对,一般认为只有“没出息”的读书人才做这种事。他们读了几本书,不肯从事正当的劳作,又放不下斯文的架子,只好写几个字,诌几首诗,送给土财主,换几个钱糊口,俗话叫这“打抽丰”,或者叫打秋风。

毛泽东则不然,他想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各地的历史变迁、地理、风土人情、风俗。学习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力求“周知社会”。毛泽东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

这“活”的书本,这“无字之书”,便是群众,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就当过好几次“游学先生”。

1917年的7月中旬,毛泽东邀请萧子升和同学萧蔚然,进行了一次游学。他们三人带着雨伞、换洗衣服、笔记本及笔、墨等简单物品,换上草鞋,从长沙小西门出发,渡过湘江,然后向西过了白箬铺,向宁乡县走去。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5)

青年萧子升

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乡下的山路又很不好走。走着走着,萧子升坐在路边的一棵樟树下叫开了:“哎哟!我走不动了,腿肚子打颤,喉咙里出烟。"毛泽东在他身边坐下问:“是肚子饿了吧?早晨那点点胡椒饼,只怕不起作用了。”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6)

恰同学少年剧照毛泽东与萧子升

萧子升叹道:“是有点饿了。还是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毛泽东也感叹地说:“正是的!现在尝到了一点灾荒的滋味了吧?这真是:不种田,不晓得粮米的艰难;不挨饿,不晓得穷人的苦痛!”

说着,毛泽东朝前面望去,看见约半里之遥的地方,有一家店铺掩隐在几株白杨树下,就回头对萧子升说:“走吧!到那里去送幅对子,一顿餐饭总会搞得到手。”几乎躺倒在地的萧子升懒懒地说:“哎呀!我是一步也走不得了……这样吧,在这里把对子写好,我来写,于是,萧子升大笔一挥,用了一个老套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毛泽东笑了笑,捧着对联走了。过了一会儿,瞌睡中的萧子升被空着一双手回来的毛泽东推醒,他惊奇地问:“怎么搞的,没有找到施主?”

原来,这是一家药铺。老板兼管看病,是个郎中。他要济世益民。可送去的对子却是要人家发财致富的。毛泽东和老板谈了几句,没敢送对子,就回来了。

萧子升乐了,他说:“咳,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有点复杂咧。好!那就另写一副:‘慈心济世,妙手回春’,怎么样?”毛泽东说:“也更好。我们先到药铺里去吧。那位老板答应请我们吃餐饭呢,走吧!”

他们来到药铺。老板先让他们写个“益民药铺”的招牌试试,一看,字写得很好,就又搬出了几张虎皮宣纸和花坯纸来,请他写几张条幅和对联。写出来一看,老板更高兴了,索性把药房里面牌匾,全都重新更换了。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7)

萧子升八十华诞照

足足花了一两个小时,一切都弄妥贴了让他们进去吃了几碗饭,给了20个铜板。来到宁乡县城,他们在同班同学王熙家住了两晚,游历了香山寺,到宋家潭找农民了解生产和生活情况。他们还写诗送给一位老翰林,得到了几个铜板。他们上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参观了云山书院旧址云山学校,在黄材镇了解了当时农村小市镇的贸易情况,替一店铺书写了招牌,然后经横山湾抵杓子冲何叔衡家。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8)

何叔衡

何叔衡,字瞻岵,家住宁乡县杓子冲。他比毛泽东大17岁,已是秀才, 37岁时又考入第四师范,后来和毛泽东一起转入第一师师范,毛泽东他们来到何家已是半夜了。他们大喊:“何胡子!何胡子起来开门,让我们进去!”

这一喊,惊动了何叔衡全家。他的父亲夫人、弟弟、弟媳、侄子,全都起来了。得知毛泽东他们不带一文钱而漫游湖南,何叔衡说:“你们真是奇怪的家伙,你们做的事真乃怪哉也!”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19)

何叔衡

何家是地道的“耕读之家”。他们在何家大开眼界。萧子升后来在《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这本书里写道:“开阔的大菜园长满了蔬菜;园中整齐清洁,一根杂草也没有,这尤其使我们惊叹。”

当我向何老先生提到这点时,他很是高兴,并用书呆子口吻摇头晃脑地说:“杂草有如人品低劣,心术不正之徒,一定要铲除之,其对菜蔬之危害也,大矣哉,君子乎,圣人乎!”

何叔衡向他们介绍了当地农民的疾苦,还告诉毛泽东:“宁乡县沩山那个地方,有几千人起来造反了,领头的是个石匠,叫张三元。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抗拒官军,杀死豪绅,声势闹得很大哩!”

毛泽东一听,立刻激动起来,非去不可。萧子升喃喃地说:“我们要去洞庭湖呀,到沩山不顺路吧?”毛泽东说:“那没有关系!从沩山再去安化,转益阳,下洞庭,多看一些地方,不是更好吗?”

这样,他们把原定计划稍微作了变动。离开何家,他们经沙田先到了巷子口,在一个姓王的老头家里交谈了很长时间。老头说:游学并不坏,游学的往往是些正直、老实人,只有那些当官的最不正直。多数为官者都不廉洁。我在衙门里当过门房,亲眼看到,谁想打官司,谁就得送钱送礼,谁送的多,谁就可以赢,这就叫做“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一席话,引起了毛泽东的许多感慨和联想。一路上,他和萧子升都在议论着社会上这些不公平的事情。行至宁乡沩山密印寺,他们参观了佛殿,翻阅了寺藏的各种佛经和《老子》、《庄子》等书籍,与方丈讨论了佛家的经义和理论。

在这一带,详细了解了张三元举起义旗造反的情况。毛泽东、萧子升二人继续“游学”。他们来到伏口罗驭雄同学家。在罗家吃过中饭后,他俩上横坡仑,去久泽坪,给当地的秀才吴幼安送了一幅对联。又经清塘铺、太平段去梅城。

途中,他们曾露宿河堤。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并指着身边的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就将包袱、衣服挂在了树枝上。

睡前,萧子升要去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说:你还要保持绅士的习惯啦!你是一个要饭的绅士。

第二天,他俩在途中一家小店吃饭时,听老板娘诉说了她家的苦难遭遇,并得知附近有一刘邦庙。这引发了他俩关于怎样评价刘邦的讨论。他们边聊边走,很快来到了安化县城——梅城。

毛泽东在梅城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华山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调查了清代黄国旭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安化,还发生了三顾夏先生的趣事。毛泽东拜会了当地的饱学之士、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

夏默庵,安化羊角塘人,清代两湖书院毕业,曾任安化教育会会长,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安诗存》《安化诗抄》。毛泽东在出发前,就向同学罗驭雄打听安化的宿学名人,同学向毛泽东介绍了夏默庵。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20)

与毛泽东亦师亦友的夏默庵(右)

夏先生喜欢吟诗作对,但性格高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因此,毛泽东与萧子升求见,前两次都吃了闭门羹。可毛泽东并不因此止步,直至第三次来到夏府。夏默庵感于毛泽东的诚意,走至大门迎接。毛泽东不等夏老开口,便自我介绍。夏先生一看此人相貌不凡,谈吐脱俗。闲聊中,夏默庵还挥笔写了一副对子:“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以试来人学问深浅。毛泽东见后,随即写下“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先生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好,并留下毛泽东昼夜长谈,翌日,毛泽东与萧子升向夏老告别。临走时,夏默庵送他们8块银元作路费,并祝毛泽东鹏程万里,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

这次“游学”,毛泽东走过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城乡,步行近千里,历时月余,写下了许多笔记。一师的师生们传阅了他的笔记后,都纷纷称赞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毛泽东曾回忆说:一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没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款待和欢迎”。

毛泽东在一师期间,诸如此类的游学还有多次。如, 1917年12月,他步行到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陈绍休家、浏阳西乡土桥炭坡大屋陈章甫家走访,和农民一起挑水种菜,了解情况。 1918年夏,他和蔡和森一道,到滨湖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绕洞庭湖半圈,还将沿途见闻感想,写成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教育报》。

这些“游学”活动,使毛泽东深刻体察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他由此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为他之后的成功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感受到了符合他性格本色的一些东西。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提及这段经过说:我这时感到需要结交一些亲密的同伴。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对这个广告作出回答的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当时,毛泽东还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陈昌、陈绍休等人因联系较多,观点相近而成为好友。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研究治学做人修身救国的道理。交友互助的初步实践,使毛泽东更加感到:要求得更多的学问,开阔视野和活动范围,做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必须联合更多的同辈青年,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团体组织,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力量,才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

毛泽东的这个建议一提出来,立即得到普遍的赞同。

1918年4月14日,成立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在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中举行。出席成立大会的有萧子升、萧三、何叔衡、陈赞国、毛泽东、邹鼎丞、张昆弟、蔡和森、邹蕴真、陈书农、周明谛、叶兆桢、罗章龙等。会上讨论和通过了新民学会章程,讨论了发展会员的问题,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还讨论了会员出省、出国等问题。一个由志愿救国救民的青年知识分子集合而成,组织严密、充满朝气的进步团体诞生了。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21)

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合影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22)

毛泽东途径长沙的橘子洲,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传世佳作《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23)

毛泽东与同学们在橘子洲留影

恰同学少年53集 恰同学少年五(24)

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细品青年毛泽东励志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让我们再次领略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