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对媒体表示:疫情之下,应该适当延长今年校招时间,允许有条件的高校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

我想问:应届毕业生特殊在哪里?应届毕业生该不该被特殊照顾?学校能为学生就业做点什么?找工作的核心是什么?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1)

一、应届毕业生有何不同?

“应届毕业生”这个标签,在政策层面和就业市场上广泛存在。按照现行的规定,毕业生没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就可以保留应届生身份两年。别小看这两年,背后的意义大着呢。

从政策层面看,用人单位给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条件比社会招聘要低,各地也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措施。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2)

5月31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滨江区推出政策,每招一名应届毕业生,给予企业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助。

5月22日,上海市教委等11部门下发通知,对招聘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符合相关规定,3年内按照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每年7800元的税费减免优惠。还可以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3)

此外,国有企业有招聘一定比例应届生的要求,考公考编中的某些岗位也对应届毕业生有倾斜。

但问题在于,多给几年应届生身份就能解决就业问题了吗?这是不是把今天的问题留给明天?单纯从“应届生就业率”这一个指标来看,数字是保住了,但从长远来看,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不是被掩盖了呢?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4)

二、应届毕业生该被照顾?

相对于“职场老鸟”,应届毕业生在很多方面“拼不过”,所以应该被保护、被照顾,这是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但这样的照顾其实也造成了不小的问题,比如想要应届生身份,又不能在国内深造,可以去英联邦国家读一年硕士;比如很多人毕业后纷纷加入考公和考研大军,没有进入就业市场,二战三战也算做就业,可他们并没有创造价值。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5)

相对于“职场老鸟”,应届毕业生并非没有竞争力,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应届毕业生要价低。虽然现阶段能力不足,但是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很强。

我认为,就业压力的根源不在于应届生在疫情下找不到工作,而在于就业市场的整体萎靡。企业并不是不需要应届生加入,而是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有太多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味地看重“应届生就业率”,很容易掩盖这两个真正的问题。延迟毕业也好,延迟校招也好,都是治标不治本。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6)

三、就业本质到底是什么?

任何的就业,都应该围绕着“供需平衡”和“你情我愿”。用人单位需要人、用得起人,求职者有就业意愿、有能力胜任,这不才是根本吗?一个“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把应聘者分成两类,不符合条件的想方设法拿到这个身份,符合条件的宁愿选择慢就业,也不愿意找个看不上的工作,从而丢掉这个身份。

如果企业不需要人或者用不起人,靠目前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是没有办法调动他们的招聘积极性的,因为这两者不足以覆盖企业新招人员的用人成本。只有经济环境好,企业有做大做强的意愿,才能让他们真心想去招人。这才是“供需平衡”。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7)

如果求职者没有就业意愿,没有能力胜任,他们无法与企业达成“你情我愿”。看看身边的大学毕业生们,有多少人在毕业后就能顶得起工作?有多少人虚度了多年的大学时光?有多少人在大学每门课都是及格就行?有多少人连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搞不出来,还得花钱去买?咱们的大学起到该有的“培育人才”的作用了吗?比起让学生延毕,延迟校招,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吧?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8)

是时候考虑一下“应届毕业生”标签在就业市场上的作用了吧?如果一个成熟职场人的综合能力是1,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是0.8,我相信有很多企业愿意招聘后者。如果这个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是0.5,你觉得哪家企业会与他签约?更何况现在的就业市场上还有大把能力是1的失业者,成本不高,俯拾皆是?

高校学生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延迟毕业)(9)

当新增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76万,促进经济、提振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高等院校能做的,就是别只盯着就业数字,好好提升教育教学,争取让毕业生的能力上一个台阶。对此,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本文由缪登峰原创,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如有侵权,必追责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