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音乐艺术在宗教社会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评当代佛教经典《大悲咒》传唱歌曲的音乐艺术水准特点

作者:李亮屏

摄影:雨点

中世纪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艺术在宗教社会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1)

自四川史前三星堆遗址出土佛陀头像以来,佛教是如何从中国四川南传印度半岛在中国失传2000年,之后于西汉末年从印度半岛再北传西域东传中原的历史线索,仍有待佛教考古的发掘与发现。从现有考古情况来看,使用音乐艺术推动佛教传播世俗化、社会化、大众化在中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普遍方式,这一特点在千年来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的反弹琵琶音乐画面中记载了下来,多年来破解的敦煌乐谱表现出的浓厚佛教色彩亦证实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佛教发展与传播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仍然沿袭了依靠佛教音乐创作进行传播的传统途径,除中国佛协与少林寺分别不定期举办过几期大型佛教与禅宗音乐会外,目前在社会与网络上传唱甚广的是新创佛教歌曲《大悲咒》的梵语音译简文版本歌曲。《大悲咒》是出自“伽梵达摩”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版本,是佛教三圣之一观世音许愿与佛祖释迦牟尼终身传教的对话语录体文本,相当于中国儒学孔子与门生的经典对话文献《伦语》。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译本,其经本以《大正藏》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大悲咒》在汉传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传播,纳入汉传与藏传佛教丛林功课。

当代无名氏创作的《大悲咒》汉传佛教歌曲从传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艺术水准之高分析,是均以梵语音译简略本为歌词的民族美声男女合唱通俗歌曲版本,分为民族器乐伴奏与电子琴与二胡伴奏两种版本,其作曲创作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充分结合梵语音译表现出来的发音与汉语发音相近相同的押韵节奏谱曲,使经文读本转化为经文唱本,为《大悲咒》的当代传唱奠定了艺术性谱曲基础;

二是作者作曲时选择了轻松明快的轻音乐民族器乐旋律为主基调,使释迦牟尼与观世音师徒之间的教与学对话形象轻松愉快地仿佛跃然浮现眼前,为《大悲咒》的世俗化传唱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三是作者谱曲过程中充分注意运用了中国汉语传统经典文学常用的咏叹式特点,使这一汉传佛教歌曲的主旋律奠定了中国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性唱诵节奏基础;

四是这首《大悲咒》佛教歌曲在当代无名氏佛教歌手演唱与伴奏中充分使用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古筝、二胡、琴、琵琶、钟、鼓、木鱼等民族器乐的有机合奏,奠定了这首《大悲咒》佛教歌曲传唱艺术的中国化民族音乐欣赏基础;

五是这首《大悲咒》佛教歌曲不论曲长在4分42秒还是7分46秒,在佛教歌手演唱中均采用男女声青年混合轻快通俗二重唱二遍唱法,使普通听众在欣赏之余中的心灵共振世界很容易复归宁静状态,奠定了这首佛教歌曲广为传播的社会听众通俗化基础。

当代佛教艺术性歌曲在佛教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将爱国精神具体转化为爱民惜众精神,将宗教神性具体转化为社会人性人格,是这首新型《大悲咒》佛教歌曲创作成功的主要核心原因,使社会主流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有机融合一体,这一现象值得当代歌坛歌曲创作者们认真虚心学习思考,并从时代实践中触摸社会精神的同闻点与共鸣点,将民族音乐的精华曲风融入文化精神与感情表达的轻快主旋律境界中,才能提笔把握住时代歌曲与文艺创作的自信准星。

文章来源:陇西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