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细胞膜(Cell Membrane)/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是指围在细胞质外表面的一层薄膜,因而也称为质膜其基本作用是保持细胞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出入,同时还参与细胞的运动,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细胞生物学英文术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细胞生物学英文术语(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英文术语

1. 细胞膜(Cell Membrane)/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是指围在细胞质外表面的一层薄膜,因而也称为质膜。其基本作用是保持细胞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出入,同时还参与细胞的运动。

2. 细胞核(nucleus):细胞核是真核生物中由双层单位膜包围核物质而形成的多态性结构。是细胞遗传物质储存、DNA复制和RNA转录的场所,对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及繁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

3.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是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外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由细胞质基质、内膜系统、细胞骨架和包容物组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4. 膜性结构(membranous structure):膜性结构包括真核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膜和膜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和过氧物酶体等)

5. 非膜性结构(non-membranous structure):包括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

6.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观察所呈现的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7.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膜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8. 双亲媒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既亲水又疏水的分子被称为双亲媒性分子。

9. 分子团(micelle)/双分子层(bilayER):由于细胞膜的三种主要脂质都有双亲媒性分子的特点,因此在水相中都能够自发地以特殊方式排列起来——分子与分子相互聚拢,亲水头部暴露于水,疏水尾部则藏在内部。这样的排列可以形成2中构造:球形的分子团和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中,2层分子的疏水尾部被亲水头部夹在中间。

10. 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s)/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可能是双亲媒性分子,可不同程度地嵌入脂双层分子中,其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

11. 边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是指以弱的静电键结合于脂分子的头部极性区域或跨膜蛋白膜区域的蛋白。外周蛋白是水溶性的,可用离子溶液分离提取。

12.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磷脂分子以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糖类附在膜外表面。细胞膜具有液晶态特性。

13. 脂筏(lipid raft):脂筏指在以甘油磷脂为主体的生物膜上,胆固醇、鞘磷脂等形成相对有序的脂相微区。该区域流动性较差,如同漂浮在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脂筏”一样。脂筏中含有各种各样执行某些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膜蛋白。

14.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细胞内结构、功能、发生上密切关联的所有膜性细胞器。

15.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有各种大小的管、泡吻合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多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内部区域。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位置不局限于内质,也可以是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

16. 粗面型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RER呈扁平囊状,排列整齐,膜围成的空间称为ER腔,依靠核糖体连接蛋白与核糖体的大亚基相连。与蛋白质合成修饰加工与转运有关。

17. 滑面型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ER):SER呈分支管状或小泡状,无核糖体附着。是一种多功能的结构,在一些特化的细胞中含量比较丰富。

18. 微粒体(microsome):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而形成。仍保留内质网的基本特性,是研究内质网极好的材料。

19. 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都可看到的一种网状结构。是由一层单位包围而成的复杂的囊泡系统,由小泡、扁平囊、大泡三种基本形态组成。

20. 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是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分解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21.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常称微体,是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圆形小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内含多种氧化酶,是细胞内糖、脂和氮的重要代谢部位。

22. 小泡/囊泡(vesicle):聚集在GC的顺面一侧,由RER出芽生成,载有RER所合成的蛋白质成分,运输到扁平囊中,并使扁平囊的膜结构和内容物不断地得到补充。

23. 大泡(vacuole):多见于扁平囊的分泌面,可与之相连,因而也称分泌泡。一般是由扁平囊的末端或分泌面局部呈小球状膨大而成的,带有扁平囊的分泌物质离去,在其中分泌物继续浓缩。

24.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即核膜(nuclear membrane),是整个内膜系统的一部分。核膜的产生是细胞区域化的结果,它将核物质围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电镜下,核膜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

25.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浓度梯度,从浓度高的一侧经细胞膜转向浓度低的一侧,它不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

26.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不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不需要专一性膜蛋白分子,只要物质在膜的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即可发生这种运输。

27.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细胞膜中的一种贯穿膜全层的运输蛋白,在膜上形成许多小孔,其亲水基团镶嵌在小孔的表面,小孔持续开放。水和一些大小适宜的分子及带电荷的溶质可经此小孔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顺浓度进出细胞。

28. 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有的闸门通道仅在细胞外的配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时发生反应,引起通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闸门开放,这类闸门通道称为配体闸门通道。

29.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有一些闸门通道只有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才开放,称电压闸门通道。

30. 帮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而顺浓度梯度的物质运输方式称为帮助扩散。

31.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载体蛋白是镶嵌于膜上的运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上有结合位点,能特异性地与某一种物质进行暂时性地可逆结合,从而运输该种物质。

32.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从低浓度地一侧通过细胞膜向高浓度一侧地转运。需要载体地参与和消耗代谢能。

33. Na -K 泵(Na -K pump):具有ATP酶活性,有Na 与K 的结合位点,能够逆浓度梯度向细胞两侧输送离子。

34. 伴随运输(co-transport):氨基酸、糖类、部分离子等主动运输的驱动力来自离子浓度梯度,但维持离子浓度梯度依赖于Na -K 泵的主动运输。

35. 囊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在跨膜转运过程中,先被质膜包裹形成转运小囊泡,再进行转运,因此称为囊泡运输。

36. 胞吞作用(endocytosis):被摄入的物质先被细胞膜逐渐包裹,然后内陷形成小泡,再与细胞膜分离脱落进入细胞质,这个过程称为胞吞作用。

37. 胞饮体(pinosome)/胞饮小泡(pinocytic vesicle): 胞饮作用形成的囊泡称为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38. 胞饮作用(pinocytosis):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液体和小溶质分子先吸附在细胞表面,然后通过该部位细胞膜下微丝的收缩作用,使膜凹陷,包围了液体物质,接着与膜分离、脱落形成直径<150nm的胞饮体或胞饮小泡进入细胞质内。

39.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在特定细胞中发生,形成吞噬体或吞噬泡运输较大颗粒或大分子复合物。

40. 吞噬体(phagosome)/吞噬泡(phagocytic vesicle):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称为吞噬体或吞噬泡

41.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先和特异性受体结合,膜内陷形成有衣小窝,继而形成有衣小泡进入细胞。

42. 网格蛋白(clathrin):是一种高度稳定的纤维状蛋白,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聚体,3个二聚体组成一个三角蛋白复合体。许多三角蛋白复合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五边形或六边形网格的篮网状结构。是有被小泡的衣被蛋白的一种。

43. 胞吐作用(exocytosis):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形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细胞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合,最后把物质排出细胞外。

44. 结构性分泌途径(constitutive exocytosis pathway):真核细胞中不断产生分泌蛋白。它们合成之后立即包装入高尔基复合体的分泌囊泡中,然后被迅速带到细胞膜处排出,这种分泌过程为结构性分泌途径。

45. 调节性分泌途径(regulated exocytosis pathway):一些细胞所要分泌的蛋白或小分子,贮存于特定的分泌囊泡中,只有当接受细胞外信息的刺激时,分泌囊泡才转移到细胞膜处,与其融合将囊泡中分泌物排出,这种分泌过程称为调节性分泌途径。

46. 分选信号(sorting signals):蛋白质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由蛋白质分子上的分选信号决定的。主要分为信号肽和信号斑这2种。

47. 门控转运(gated transport):门控转运主要是指蛋白质分子及其形成的蛋白质颗粒通过核孔(或核孔)复合体进出细胞核的蛋白质转运方式。

48. 蛋白转位装置(protein translocator):非折叠的蛋白质通过蛋白转运装置直接穿越细胞器膜进入细胞器内。

49. 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转运小泡从一个细胞器以出芽方式形成,小泡内含有被运输的蛋白质,小泡膜上镶嵌有膜蛋白。当转运小泡达到靶细胞器即与其融合,将蛋白质从一个细胞器运送到另一个细胞器。

50. 信号肽(signal peptide):存在于多肽链上的一段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定位到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核。

51. 信号斑(signal patch):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52.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指一类与其他蛋白的不稳定构象相结合并使之稳定的蛋白,可以帮助实现转运及蛋白的折叠组装、降解。

53. 信号假说(signal hypothesis):多肽链上的特殊氨基酸序列(信号肽)可指导蛋白质转至内质网上合成。

54.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核糖体在内质网的定位与肽链的穿膜转运还需依赖信号识别颗粒(SRP)及其在内质网膜上的受体及转运体蛋白。

55. 起始转运信号(start-transfer signal):可溶性蛋白的氨基端信号肽可作为蛋白质穿膜的起始转运信号,在整个穿膜过程中,信号肽始终保持与膜上的蛋白转位装置结合,其他部分则陆续穿过膜形成一个套环。当蛋白质的羧基端通过膜后,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蛋白质被释放到内质网腔。

56. 终止转运信号(stop-transfer signal):大多数膜蛋白除了1个或多个起始转运信号外,还有1个终止转运信号。根据转运信号的位置和多少,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形成不同类型的膜蛋白。

57.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核质蛋白的C端有一个信号序列即核定位信号,可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入核后信号不切除。

58. 动位蛋白(dynein):可分为胞质动位蛋白和鞭/纤毛动位蛋白。胞质动位蛋白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一些轻链以及结合蛋白构成。借助于动位蛋白激活蛋白连接膜泡,还可以调节动位蛋白的活性。鞭/纤毛动位蛋白中二联微管外臂的动位蛋白具有三个重链。

59. 驱动蛋白(kinesin):可分别与微管和膜泡结合,沿微管运动,从而起到运输作用。

60. 肌球蛋白(myosin):最早发现于肌肉组织,可利用ATP的水解导致构型的变化从而沿肌动蛋白丝进行运动。

61. 6-磷酸甘露糖(M6P):溶酶体水解酶的分拣信号。

62. 膜流(membrane flow):由于细胞的胞吞、胞吐作用和ER、GC的物质合成、加工、运输,使细胞膜发生移位、融合、重组,细胞内各膜性结构实现了相互联系和转移,使细胞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维持了活体细胞的动态平衡。

63.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只含没有活性的水解酶而没有底物的溶酶体为初级溶酶体。

64.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初级溶酶体与含有被水解底物的小泡融合后称为次级溶酶体。

65. 残余体(residual body):已经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的溶酶体,可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

66. 线粒体(mitochondrion):细胞分解代谢有机物并产生能量的场所。

67. 线粒体外膜(mitochondrion outer membrane):线粒体的外层单位膜,二分之一为膜脂,二分之一为蛋白质。外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

68. 线粒体内膜(mitochondrial 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也是一层单位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通透性低。

69. 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膜间腔,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70. 嵴(cristae):内膜上有大量向内腔突起的折叠形成嵴。

71.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内膜(包括嵴)的内表面附着许多突出于内腔的颗粒,称为基粒。

72. 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线粒体内膜上的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或ATP合酶复合体。

73. 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窄,称为转位接触点,是蛋白质转运的通道。

74. 基质(matrix):线粒体内腔充满了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称为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75. 基质导入序列(matrix targeting sequence, MTS):输入到线粒体的蛋白质都在其N-端具有一段基质导入序列,多带正电荷,可与线粒体内外膜上相应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完成转运后被信号肽酶切除,成为成熟蛋白。

76. 膜间腔导入序列(intermembrane space-targeting sequence, ISTS):膜间腔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1和细胞色素b2的前体蛋白就分别携带有功能上相似,但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的信号序列,称为膜间腔导入序列,能够引导前体蛋白进入膜间腔。

77.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结构。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为真核细胞所特有,是活细胞的支撑结构,决定了细胞的形状并赋予其强度,而且在细胞多种多样的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8. 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 即核基质,真核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指除核被膜、染色质、核纤层及核仁以外的核内网架体系,对染色体的构建、DNA复制、RNA转录以及加工和运输都有重要作用。

79. 原纤维(protofilaments):α、β-微管蛋白相间排列形成一条长链为原纤维。

80. 微管蛋白(tubulin):微管蛋白呈球形,主要有α和β两种亚单位,一般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

81. 微管(microtubule):13条原纤维纵向排列而成的一条中空的圆柱状结构,主要成分是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

82. 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MAP):结合在微管的表面,可以稳定微管的结构,参与微管的装配。

83. 单管(singlet):细胞中大部分微管都是单管,由13条原纤维换围而成,常分散于细胞质中,或成束分布。

84. 二联管(doublet):由A管和B管组成,其中A管与单管结构相同,B管有3条原纤维与A管共有。

85. 动态微管(dynamic microtubule):有的微管存在时间很短,发生快速组装和去组装,称为动态微管。

86. 稳定微管(stable microtubule):有的微管存在时间相对较长,称为稳定微管。

87.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MTOC包括中心体、基体和着丝点等。它们提供了微管组装所需要的核心。在微管装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88. 中心外周物质(pericentriolar material, PCM):微管由中心外周物质中发射生长出来。

89. 微丝(microfilament):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直径约7nm的骨架纤维,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在细胞运动和形态维持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90.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简称中丝,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是空心纤维结构。具有组织特异性,其种类、成分、结构和功能都比较复杂。中间丝的结构极其稳定。

91. 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马达蛋白能水解ATP获得能量,沿着微丝或微管移动。与微丝有关的马达蛋白是肌球蛋白,而与微管有关的马达蛋白有驱动蛋白和动位蛋白。

92. 胞质流动(cytoplasmic streaming):对于细胞的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不断地分配各种营养物和代谢物,使它们在细胞内均匀分布。该过程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而引起。

93. 轴突运输(axonal transport):神经细胞中核糖体只存在于胞体和树突中,在轴突和轴突末梢没有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蛋白质和膜性成分必须在细胞体中合成,然后运输到轴突;同样,部分物质也会沿轴突运回胞体。

94. 核仁(nucleolus):细胞核内由特定染色体上的核仁组织区缔合成的结构,是细胞内合成rRNA,装配核糖体亚基的部位。

95. 染色质(chromatin):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相表现不同的状态。

96. 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两层核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间隙,称之为核周间隙,也称位核周隙。内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及离子等不定形物质。其宽度随细胞类型、细胞功能状态而改变。

97. 核孔(nuclear pore):内外膜在许多处相互融合连同,在这些地方形成了内外相通的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流的通道。

98. 核纤层(nuclear lamina):内层核膜靠核质的一侧有一层由纤层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网络结构,称为核纤层,能保持核膜的形态与核孔复合体的位置,还可以和染色体结合提供附着点。

99. 纤层蛋白(lamins):核纤层蛋白是组成核纤层的主要成分。分为A、B、C三种。A型核纤层蛋白主要与染色体结合;B型核纤层蛋白主要与内膜核被膜上的整合蛋白结合;C型核纤层蛋白是A型核纤层蛋白同一转录产物的不同剪切体。

100. 核小体(nucleosome):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组装收核质蛋白和N1蛋白的调节。

101.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中处于伸展状态,螺旋话程度低,用碱性染料染色浅而均匀的染色质。

102.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异染色质是指间期核中,螺旋化程度高,处于凝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一般是转录不活跃或无转录活性,与组蛋白紧密连接的DNA分子,主要分布在核的边缘或围绕在核仁的周围。

103. 着丝粒(centromere):着丝粒位于主缢痕的中央部位,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DNA含量少,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是中期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的特殊部位。

104. 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着丝粒处的染色质内凹,称为主缢痕。

105. 动粒(kinetochore):又称着丝点,是在主缢痕处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的特殊结构,是由着丝粒蛋白在有丝分裂间期特别装配起来的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结构。内层与着丝粒结合,外层与动粒微管结合。

106. 副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NOR):某些染色体除主缢痕外的另一处凹陷,染色较浅。该处的染色质有缔合核仁的作用,故又称为核仁组织区。

107. 端粒(telomere):指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6个碱基的重复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保护帽”,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

108. 核型(karyotype):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全部中期染色体的总和,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109.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或蛋白聚糖及各种纤维。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

110. 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 PG):蛋白聚糖是由核心蛋白质的丝氨酸残基与氨基聚糖共价结合的产物。

111. 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 GAG):氨基聚糖是由重复二糖单位(氨基己糖和糖醛酸)构成的无分支长链多糖。

112.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唯一不含硫酸基的氨基聚糖。由单纯的葡萄糖醛酸和乙酰氨基葡萄糖二糖结构单位重复排列聚合而成,结构相对简单。因此被认为是细胞外基质氨基聚糖的原始形式。

113. 胶原(collagen):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种类最多的纤维蛋白家族。胶原和弹性蛋白赋予细胞外基质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分布在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是细胞外基质的框架结构。

114. 前胶原(procollagen):带有前肽的3股螺旋胶原分子称为前胶原。被分泌囊泡运到细胞外,由细胞外的两种特异性前胶原肽酶分别水解C、N两端的前肽结构序列,最终形成原胶原。

115. 弹性蛋白(elastin):弹性蛋白纤维网络赋予组织以弹性。是构成细胞外基质中弹性网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由2种类型短肽段交替排列而成。

116. 纤粘连蛋白(fibronectin, FN):纤粘连蛋白是一种高分子的非胶原蛋白。分为可溶型FN和不可溶型FN。均有相似的亚单位组成。

117. 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层粘连蛋白也是一种大型的糖蛋白,含糖量很高,是糖链结构最复杂的糖蛋白。是胚胎发育中出现最早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与IV型胶原一起构成基底膜。由一条重链和2条轻链借二硫键交联而成,呈“十”字型。

118. 基膜(basement membrane):又称“基板”,是细胞外基质特化而成一种柔软、坚韧的网膜结构。有五种蛋白成分(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内联蛋白、渗滤素、核心蛋白多糖)。对组织结构起支持保护作用,调节细胞的运动、分化、增殖,同时连接了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还起到分子筛的作用。

119. 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细胞信号传导。

120. 胞外信号/配体(ligand):信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多数情况下细胞间的信号依赖胞间信号分子。

121. 受体(receptor):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引起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122. 膜受体(membrane receptor):细胞膜上的受体,多为糖蛋白。有单体型受体和复合型受体之分。

123. 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细胞内的受体,可分为胞质受体和核受体。其配体多位脂溶性小分子甾体类激素,此外还有甲状腺类激素和维生素D等。

124. 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胞内的RTK往往受第二信使的调控,被激活后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胞膜上的RTK是跨膜整合蛋白,兼具受体作用。位于细胞外部分为配体结合区,识别并结合配体;朝向细胞内的部分有激酶活性。

125. 自体磷酸化(autophosphorylation):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RTK发生自体磷酸化,形成SH2结合位点,能够结合并激活带有SH2结构域的蛋白质。

126.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能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ser/thr/tyr)上,使蛋白质磷酸化,从而改变蛋白构象、促进或阻碍与底物的结合。

127. 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A):可以被cAMP特异性活化

128. 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蛋白磷酸酶能将蛋白质底物的磷酸基团去除,即通过水解磷酸单酯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去除,并生成磷酸根离子和自由的羟基。

129. 蛋白质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去磷酸化(dephosphorylation)

130. 衔接蛋白(adaptor protein):一般不具有酶活性,而是起到一个结构枢纽的作用。

131. 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具有GTP酶活性。

132.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由7个跨膜的α螺旋区;N端朝向胞外,C端朝向胞内;N端有糖基化位点,C端的第三袢环和C端有磷酸化位点。能够识别胞外信号,使自身结果改变,与G蛋白作用,由G蛋白调节底物蛋白活性,在细胞内传递信号。

133.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G蛋白的效应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跨膜12次。催化结构域在胞质面,Mg2 或Mn2 存在的条件下可催化ATP生成cAMP。

134.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PKA在被cAMP结合激活后,其被PKA磷酸化后,激活并结合特定基因的CRE区,调节基因表达。

135. 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PLC) / 4,5-二磷酸酯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phosphate, PIP2)/ 甘油二脂(diacylglycel, DAG)

136.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有广泛分布的具有单一肽链的蛋白质,有1个亲水性的催化活性中心和1个膜结合区。未受外界信号刺激的细胞中,它分布在细胞质中,非活性结构;当细胞膜受体与相应外界信号结合,PIP2水解产生DAG时,PKA转位到质膜内表面,由DAG活化,增加对Ca2 的亲和力,进而能够使底物磷酸化。

137. Ca2 -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 CaM为钙结合蛋白,有4个Ca2 结合位点,结合钙离子后可发生构象改变,形成的Ca2-CaM复合物具有活性,磷酸化蛋白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活蛋白激酶或磷酸酶。

138. 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 GC):可分解GTP成为cGMP作为第二信使。GC一般有胞膜结合型和可溶型两种存在形式。

139. 一氧化氮合酶(NO synthase, NOS):由Ca2-CaM激活,以精氨酸为底物,催化生成NO和瓜氨酸,细胞释放NO。

140. 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G(cG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G):由cGMP作为第二信使活化,可作用于底物蛋白,在不同细胞中产生不同反应。

141. 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细胞通过生长和分裂获得具有与母细胞相同遗传特征的子代细胞,从而使细胞数目成倍增加的过程。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使生命得以延续。

142.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143. 有丝分裂(mitosis):高等生物细胞最主要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144.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有性生殖形成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染色体被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145. 细胞增殖周期(cell generation cycle)/细胞周期(cell cycle):从亲代细胞分裂结束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间隔时期称细胞增殖周期。

146. 分裂间期(interphase):细胞的生长期,光镜下细胞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此时细胞合成胞质内物质和核内DNA复制。

147. G1期(gap1):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

148. S期(DNA synthesis phase):指DNA复制的时期。

149. G2期(gap2):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

150. M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151. 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正常细胞的G1期有某些特殊的调节点,起到控制细胞增殖周期开关作用的,被称为限制点。R点起到了控制细胞增殖周期开和关的“阀门”作用。决定了细胞是继续增殖还是进入静息(G0)状态。

152. 细胞分裂周期基因(cell division cycle gene, CDC):可编码多种调控细胞周期运行的蛋白质。Cdc28基因可编码CDK蛋白,对细胞周期的启动,即细胞能否通过R点很关键,因此也被成为启动基因(start gene)。

153.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可特定的细胞周期被激活后,磷酸化相应的底物,从而引发后续事件的发生。其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周期蛋白。

154. 周期蛋白(cyclin):这类蛋白其含量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其能与CDK蛋白形成复合物,能使CDK发挥激酶活性。

155. S期活化因子(S phase activator, SPF):G1期和S期交界时期形成的复合物成为S期活化因子,可促进一系列与DNA复制有关的蛋白的磷酸化,启动DNA复制。

156. 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 MPF):M期细胞质中存在某种成分能使间期细胞核提前进入M期。是调节细胞进入M期所必需的蛋白质激酶,由一个催化亚基和一个调节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催化亚基具有激酶活性,调节亚基则选择所作用的底物。

157. 前期(prophase):主要特征是染色质凝集、核膜崩解、核仁消失和纺锤体形成。

158. 中期(metaphase):指从核膜消失到有丝分裂器形成的全过程。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两边牵引力平衡。

159. 后期(anaphase):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这一时期结束。

160. 末期(telophase):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为止。

161.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一大类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多肽类信号物质,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大部分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少数兼具双重调节作用,能促进一类细胞的增殖,而抑制另一类细胞。

162. 早反应基因(early response gene):基因的转录在几分钟内便可被GF诱导,且不被蛋白质合成抑制剂阻断。因为所需的转录因子已经存在于G0期细胞中,通过修饰而被激活。许多其编码的蛋白质是迟反应基因所必需的转录因子。

163. 迟反应基因(delayed response gene):编码各种周期蛋白、CDK2、CDK4及另一类转录因子E2F。

164. CDK活化激酶(CDK activating kinase, CAK):CDK的激活需要与细胞周期蛋白结合并在CDK活化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

165. 检查点(check point):检查点机制在细胞周期的运行中的进行严格监控,当DNA发生损伤,复制不完全或纺锤体形成不正常,周期将被阻断。

166.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精卵产生的同源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化特征等方面逐渐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67. 决定(determination):通常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细胞内部已经发生了变化,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即一群细胞或胚胎的某一区域只能向某一特定方向分化的状态。

168. 细胞的全能性(cell totipotency):指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增殖、分化、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能力。

169. 全能性细胞(totipotent cell):具有全能性这种能力的细胞成为全能性细胞。

170. 多能细胞(pluripotent cell):胚胎形成三胚层之后,各胚层在分化潜能上开始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倾向于只发育为本胚层的组织器官,但仍具有发育成多种表型的能力,此时的细胞称为多能细胞。

171. 单能细胞(unipotent cell):经过器官发生,各种组织、细胞的发育命运最终决定,在形态上特化,功能上专一化,成为单能细胞。

172. 稳定型单能(unipotency):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由全能局限为多能,最终成为稳定型单能的趋向,是细胞分化的普遍规律。

173. 基因差异性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选择性转录:分化的本质是不同基因差异性表达的结果,即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基因组DNA并不完全表达,而是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在不同细胞和同一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发生差异表达。

174.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在各类细胞的任何时间内都可以表达,是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基因,对细胞分化只起协助作用。

175. 奢侈基因(luxury gene):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丧失此类基因对细胞的生存并无直接影响。只在特定的分化细胞中表达并受时期的限制。

176. 管家蛋白(housekeeping protein):管家基因编码的产物,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蛋白。

177. 奢侈蛋白(luxury protein):奢侈基因编码的产物。

178. 同源异型框基因(homeobox gene):基因中存在共同的180bp的DNA片段,该片段被称为同源异型框,编码高度同源的60个氨基酸,凡是含有同源异型基因序列的基因均称为同源框基因,表达的蛋白称为同源域蛋白,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

179. 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具有受精卵全能性的细胞,可分化为胚胎和胎盘滋养层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完整的个体。

180.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受精9天后,这些细胞经数次分裂发育成囊胚,囊胚具有外层细胞和内细胞团。虽然内细胞团可以形成每一种组织,但它不能形成完整的胎儿。因此被称为多能干细胞。

181. 专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ll):多能干细胞进一步特化产生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群体,即专能干细胞。

182. 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单能干细胞分化潜能最低,仅能产生一种类型细胞。

183.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从早期囊胚内细胞团经体外培养、分离、克隆得到的具有发育多能性的细胞。

184. 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在人胚胎发育的囊胚期,囊胚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有已分化成三个胚层了的内细胞团。

185. 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源自早期胎儿原始生殖嵴的干细胞。

186.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组织和器官特异性干细胞。

187. 过渡放大细胞(transit amplifying cell):为介于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分裂较快,经若干次分裂后产生分化细胞,起作用是可以通过较少的干细胞产生较多的分化细胞。

188. 对称分裂(symmetry division):干细胞分裂产生同类型细胞,如两个子细胞都是干细胞或都是分化细胞。

189. 不对成分裂(asymmetry division):干细胞分裂产生不同类型细胞,如两个子细胞中一个是干细胞,另一个是分化细胞。

190. 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一种组织类型的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分化成另一组织类型的细胞。

191. 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干细胞向其前体细胞的逆向转化。

192. 干细胞龛(stem cell niche):一系列的干细胞与细胞外所有物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是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重要场所。

193. 胚胎阶段特异性抗原(stage-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 SSEA):胚胎干细胞特异性的基因产物。

194.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将一部分多能性相关基因导入已分化细胞中,可能获得多能干细胞系,称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195. 衰老(aging, senescence):又称老化,通常指在正常状况下生物发育成熟后,随年龄增加,自身功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组分逐步退行性变,趋向死亡,不可逆转的现象。

196.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过去一直强调细胞凋亡是由遗传基因决定或参与的程序化过程,所以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但现在发现任何细胞死亡形式都有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信号通路参与,彼此间都可能存在信号调控上的某种联系,细胞死亡的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97. 坏死(necrosis):极端的物理、化学或其他眼中的病理性因素诱发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病理性死亡。

198. 坏死凋亡(necroptosis):细胞坏死时也有信号参与,RIP3可能时决定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的关键蛋白。被视为机体对外界病理性刺激做出的反应,细胞通过自身的死亡并通过炎症反应来消除病理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

199. 凋亡(apoptosis):细胞凋亡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基因控制的、自主的、有序的细胞死亡方式。

200. 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细胞膜结构不断出芽、脱落,形成数个大小不等的由膜包裹结构,称为凋亡小体,内可含细胞质、细胞器和核碎片,有的不含核碎片。

201. Caspase:是Ced-3的同源物,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关键酶,共同特点是富含半胱氨酸,C端同源区存在半胱氨酸激活位点,被激活后能特异地切割靶蛋白的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

202. 细胞自噬(autophagy):通过膜包绕隔离受损的或功能退化的细胞器及某些蛋白质和大分子物质,与溶酶体融合并水解膜内成分的现象。

203. 前自噬体(preautophagosome):即将发生自噬的细胞胞质中出现大量游离的膜性结构,称为前自噬体。

204. 自噬体(autophagosome):前自噬泡逐渐发展成为由双层膜结构形成的空泡,其中包裹着退变的细胞器和部分细胞质。

205. 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自噬体的外膜与溶酶体膜融合,内膜及其包裹的物质进入溶酶体腔,被溶酶体中的酶水解。这种吞噬了细胞内成分的溶酶体即自噬溶酶体。

206. 巨自噬(macroautophagy):通过形成双层膜包绕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蛋白质病原体、非必需氨基酸等并与溶酶体融合降解,是真核细胞最普遍的自噬方式。

207. 微自噬(microautophagy):没有自噬膜的形成过程,通过溶酶体膜内陷或外凸包绕胞质及其内容物进入溶酶体进行降解。

208.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是一种高度选择的自噬方式,热休克蛋白HSC70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含有KFERQ(Lys-Phe-Glu-Arg-Gln)的五肽片段的蛋白,并通过LAMP2A相互作用而将目的蛋白转运,如溶酶体内降解。

209. 溶酶体膜相关蛋白2A(lysosomal-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A, LAMP2A)\

群文件,大量资料,自行下载

群内定期发送旗舰店好货,记得开启免打扰和置顶

https://qm.qq.com/cgi-bin/qm/qr?k=geDYRwYrua7CJWMHtOLxbu6ohdNbSNJ4&authKey=7C h Ikga6YWqkRcKp5F/5Erf99d/8c2yFQcswn ZjdcpUJvgc CUG7FZQf ppkc&noverify=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