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贩子拐小孩的游戏(扮人贩子骗孩子)(1)

资料图

孩子玩不腻的游戏是“躲猫猫”,而大人们针对孩子走失或拐骗时最爱“玩”的,是扮人贩子把孩子“骗”走。孩子们明明知道会被抓到,但喜欢被抓时尖声惊叫的刺激。大人们明明知道孩子会“拐骗”成功,但喜欢“得手”之后教训孩子时的那种成就感与威严感。

最新一次的防拐骗实验在江苏镇江新区幼儿园小班年级组进行。区别于以往一些地方常以媒体记者出面以身试骗的是,镇江这所幼儿园是主动邀请家长志愿者前来扮演素未谋面的人贩子参与“演练”。结果20分钟骗出46名小朋友来。其中一位家长表示, 自己成功地“骗”了别人家的小朋友,但被自己再三叮咛“不能跟陌生人走的女儿”也被别的家长“骗”出来了。

幼儿园本来是孩子们最安全的地方,成了“导演组”设计的最危险地方。这出戏,演得有点荒腔走板。

世界很大,风险无处不在。这是事实。从小给培养孩子的安全保护意识,是家长与社会、与教育机构应该共同担当的责任。然而无奈的是,中国孩子的安全保护教育,除了防火防水、防车撞与地陷,还多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防拐骗。至少这20年以来,“不跟陌生人走”“不跟陌生人说话”等等,成为全社会教育孩子的“警世通言”,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外来热情的冷漠与严酷,以防万一被不法分子所诱惑,成为流失天涯的被拐卖儿童。

一个连大学生都能一批一批地被人骗进传销窝点的社会,确实令人担忧。但事实也证明,连大学生都能轻松被骗,幼儿园的孩子屡屡被“拐”便不奇怪。而我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中,各种宣传喇叭里“不与陌生人搭讪”“不吃陌生人赠送的食品与饮料”,这类“喻世明言”的不绝于耳,也是见怪不怪。但是,骗子这么多,防骗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似乎让社会群体自己担当的太多太多。

中国的孩子普遍“早熟”,我们在他们的脸上很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不设防的天真烂漫。这种“早熟”其实是相当扭曲的。 是从小被社会灌输了“世界很险恶”的担心受怕与故作镇静。他们从听懂人话开始就被教育如何拒绝陌生人交往,拒绝来自陌生人的一切善良与帮助。哪怕一颗糖,都有可能是别人射过来的一颗子弹。

然而带着这种“早熟”心态逐渐长大的很多孩子,他们躲过了幼年、少年时被拐骗的危险,有些还是没能躲过非法传销组织的蒙骗。甚至有的到了老年,还在反过来被年轻人所骗。这种严酷的现实,需要社会构建法治秩序时进行反思,而不应该永远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处在亲人、熟人之外,其他群体都是“假想敌”的自我保护当中。

宁愿在相互冷漠中各自安好,也不要在陌生人“假想敌”面前敞开心扉。人与人之间的不暴露、不接触、不相干,只能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不友好、相互不尊重、相互不合作。一个可能潜在的坏结果,让人放弃99个与他人相处机会,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扭曲?中国社会,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难道永远按照这个节拍走下去?想想都让人后怕。

让孩子从小知道与人相处也有不测之风险,并不为过。这也是社会复杂多样的客观性所决定的。但是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友好与善良的,更是教育必须明白的道理。看到并分辨出丑恶,并不意味着排斥更多的善意与美好。因此,教育孩子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家长、学校、社会,更需要通过外部法治环境的打造, 保护好孩子的天性与天真。这是这个社会更加需要重视的一个课堂。

家长与教育机构监护多担当一些,构筑犯罪分子无从下手的安全防线,是这个社会最需要补上的一课。而不是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人和人之间有多险恶。法治多担当一些,形成拐卖儿童插翅难逃、天网恢恢顶格严惩的高压态势,也是这个社会需要继续“补牢”的一课。 而不是在不断的拐骗测试中,把孩子娇嫩的心打磨成冷冰冰的一块钢板。

作者:刘雪松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