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茶君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一部韩国电影:寄生虫。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

一部富人阶级看不懂的剧本

一家人未干的袜子,散挂在地下室的内阳台中;

因为交不起网费,失业的父亲不得不面对妻子的指责,而装聋作哑;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2)

孩子们,迫于家中现状,先后放弃了补习班和继续求学的动力;

而窗外喷洒的杀虫剂,飘进室内,似乎在宣誓着,谁才是应该被消灭的蛀虫;

阴暗,似乎早已定格了这个影片的格局。

运势的转变,得从长子基宇的同学身上说起;

由于需要出国交换,而将家庭教师的兼职工作,介绍给了好友基宇;

很幸运,即便不是大学生,我们的主人翁依旧通过造假获得了贵妇太太的信任;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3)

出手阔绰,心地善良,却也容易被利用;

司机、保姆,为有钱人服务的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能发生在我家身上呢?

通过各种手段,基宇将主人家原有的司机、保姆都赶了出去,不知情地被换上了自己的父母接替了这两者的角色;

妹妹也被拉了进来,利用曾经背过的一些心理学常识,顺利忽悠女主人做了其儿子的美术教师;

顺便,还泡了人家女儿;

可笑的是,驱动这一切发生的,却是女主人赖以为信的“熟人效应”。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4)

因为是你熟人,所以不会害你,因为是熟人,所以更值得可信;

同样的信任转移,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

正如家中装修之时,你是否也会选择先向熟人问询?如果有介绍,当然是更好的;骨子里的信念就是,总觉得熟人,到底不会坑自己。

可结果却是,在面对家中墙体脱落时,反而不好意思再麻烦熟人,即便麻烦了,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正因为是熟人,才会多一份多余的客套,才会不好意思地正常使唤、追责,这种不为正常的雇佣关系,或许正是人情社会的难堪,这,与电影中所谓的信任链条一说,恰取同工之妙。

生分的熟人,被电影里间接地展示开来,讽刺无疑;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5)

由此,剧中的一家人,在不被知晓的情况下,全成了富豪家中的雇员,俨然一副诈骗集团的嘴脸,但却成为了他们自己口中的成功人士;

一次,当主人家出去郊游之时,鸠占鹊巢的故事开始了,一家人在别墅中狂欢、放肆,聊天之余,也无意问到了被赶走的司机和保姆;

他们会再找到工作吗?现在过得还好吗?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6)

在自顾不暇的时光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而很纯粹,那种类似于中国乡村情谊的邻里关系,在我们的亚洲邻国同样适用;

可一旦当日子过得充足了一些呢?正如这一家人一般,开始变得冷漠、防御,以至于麻木;饱暖思淫欲,世态多炎凉。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7)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8)

地下室的象征

故事的高潮,开始于这个神秘的地下室;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9)

住宅的原保姆,借口忘拿东西,再度进入了这个家,拉开一扇暗门后才发现,原来,建有三层地下室的,不是只有在北京;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0)

原来,地下的地下,还有地下室,住在地下室里,也会有高层;

原来,保姆的丈夫,也曾是个敢闯的汉子,希望通过开台湾美食店赚钱,却因为生意失败借上高利贷,而不得不躲债来到这里,这一住,就是四年;

你觉得,一个人究竟可以放弃自己到什么程度?

或许从这个男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1)

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有着这么一个群体,如你我熟知的,影藏在快节奏深圳中的,“三和大神”;

不求发财,不想工作,即便找事做,也只是日结的零工,卖光一天的时间,拿了一两百块钱之后,便会钻进网吧打游戏,追求干一天玩三天的生活;

一天吃一顿,抽两毛钱一根的散烟,50块钱解决x生活,睡不起床位,就席地而睡,吃不起饭,就将就5元一碗的挂逼面,喝两块钱一桶的清蓝水;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2)

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个失去方向的人,可以颓废成什么模样,可这,就是鲜活的答案;

上海滩中曾经有这么一幕:

冯敬尧问丁力:你觉得穷人,缺的最多的是什么?

“缺钱,穷人,当然缺的是钱了。”

“其实是野心,改变自己的野心。”

可怜人必有可恨处,可怜人亦有可悲情,可这其中,有值得怜悯的,也有不值得同情的;

正如剧中的基宇母亲,也曾经是拿过校园排球冠军的少女,曾经也年轻过,如今,依旧得面对柴米油盐,青黄不接,还有衰老;

我们看过因自知,无论怎样打工也买不起房子的打工仔,选择如此消极地抵抗城市节奏的速度,也见过,在三和大神聚居地,坚持卖面的60多岁老汉;

失望,可以是失落原因,却不应该是放弃治疗的理由。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3)

地铁的味道

穷人,都会有种地铁的味道吗?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4)

笔者不否认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是现实中,某位张姓女作家在台风天的微博,似乎侧面暗示了这个味道的存在;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5)

什么是Top5?一种自高而下的俯视,正如两千万房子的马桶不该漏水,挤地铁的你们也不该得罪我;

这种人物的对立,我们很难用对错来判断孰是孰非,只是,从近些年的电视剧本中,我们貌似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十年前,蜗居、我的丑娘、股疯等是影视剧本普遍的选题,言语间,透露突破阶层的渴望;

而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步入中产阶级,进入媒体、电视、成为了圈子里的人物,因而对选材也开始有了取舍;

小时代,富二代的奋斗故事,开始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圈子里的人物,开始掌握了话语权;

故事在讽刺的同时,不乏充满着幽默色彩,迫于时间所限,笔者不去做过多剧透了,希望读者们可以亲身体会。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6)

电影可以改剧本,但生活不会

电影的前半部,是喜剧,中间是闹剧,尾部却成了悲剧。

然而,故事的一切,只能停留在幻想之上,正如未干的袜子,依旧被散落在地下室的内阳台中,一切都不会改变,一如已经固化了的阶级社会,穷人,想逾越自身的阶级、身份,要摆脱身上地铁的味道,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在富人看来,招呼、使唤、利用金钱优势去做一些事情,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可是,生活于阳光之下,又怎会了解身处地下室、劏房中的无奈?

白天不会懂夜的黑,穷人也不会理解富人的烦恼,反之亦然;

放于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会多这么一份“何不食肉糜”的不理解;

网络上常常有声音,质问外卖小哥,为何,不用业余时间,去多学一些知识、技能?而甘愿为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当中,甘愿成为别人的工具?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7)

家中要用钱,孩子要用钱,老婆要花钱,为了这些,不去花尽自己的一切时间去换钱,又该如何?

可怜人必有可恨处,而可怜人却又何尝不有可悲之由?

做这个,是他们最快的财富积累方式;

深圳的三和大神,身份上亦不乏民工的二代子女;

他们的先辈们,在奉献了自身青春建设这个城市之后,发现这个城市却依旧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而选择将孩子丢给老人抚养,而老家的孩子们,依旧会面临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灵缺层之无奈,当这些孩子成长之后,依旧会重复父辈们的老路;

从国产电影的套路来看,一般会来一个happy ending,而在韩国,政z正确似乎显得不是那么必要,相反,真实、夸张、自黑、反省似乎成为了这个国度的特色;

电影可以改剧本,而生活不会;

或许这种渴望,在开头的这个镜头就可略知一二;

荧幕的背后,更是值得你我深思。

地铁有虫子(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