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曹操背负了千古骂名。被董卓追杀的逃难途中,躲进吕伯奢家中,因为听到杀猪的磨刀声以为要遭不测,而误杀吕伯奢家人,明知误杀却为掩盖罪行又将吕伯奢也赶尽杀绝,俨然一副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做人如此,身为人臣,《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形容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白脸奸臣。可是,都说曹操要篡夺汉家政权,曹操却以汉臣的身份逝世,到死都没有称帝。那么究竟曹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是奸贼,奸臣,奸雄,还是真正的英雄呢?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是治世能臣还是乱世奸雄)(1)

曹操

曹操是宦官之后,小时候也是一个纨绔子弟,袁绍也是他的小伙伴之一。在这些纨绔子弟中,曹操的坏点子最多,主意最多。可见曹操小时候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汉朝实行察举制,曹操19岁举孝廉,没过多久从郎官做到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的一个区的公安局局长。就任后造五色棒,力行法制,秉公执法,棒杀权臣蹇硕的叔父蹇图。结果明升暗降迁至顿丘令,被调离京城。后来反复几次任职又被罢免,官场上几经沉浮,让曹操看到了政权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辞官回家,看书学习,练习武艺,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等待时机。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是治世能臣还是乱世奸雄)(2)

曹操

年轻时的曹操有几个人评价过,一个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见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说曹操你是拯救乱世的人。后来桥玄引荐曹操去找当时的人物评论家许劭,《魏书》中记载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关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治世是能臣,在乱世是奸雄。也可以理解为去治理国家,就是一个治世能臣,去扰乱国家就是一个乱世奸雄。看似一样,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这细微的差别取决于是否有曹操的主观态度。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曹操一开始是想匡扶汉室,做一个治世能臣。董卓之乱中,曹操冒死刺杀董卓,后装作献刀才得以逃生。后举义兵讨伐董卓,反董卓的十八路关东联军,在其他部队饮酒作乐的时候,曹操孤军前去追杀了洛阳西迁长安的董卓。对于汉室的态度,曹操的选择是拥立献帝,施行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对比之下,袁绍韩馥却打算劝刘虞称帝,另立中央搞分裂,袁术甚至自己称帝。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是治世能臣还是乱世奸雄)(3)

汉献帝

到了曹操势力做大,地位待遇方面和皇帝也没啥区别,但是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曹操到底想不想称帝,后世争论不休,我认为曹操对这件事是考虑过的,毕竟他想当皇帝随时都可以逼汉献帝退位。老谋深算的曹操,知道自己是从汉臣做起的,自己当了皇帝不就真的落下一个篡汉的千古骂名了吗?对外还有孙刘两个势力没有灭除,做一个半壁江山的皇帝有什么意思呢?况且给了刘备孙权口舌,不利于自己的基础稳固。倒不如将这个事情交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等到一统天下了,汉献帝逝世了再来个禅让,更合情合理。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曹操考虑再三之后,或者考虑了一半懒得想了,不如顺其自然,任由后世发展吧。至于自己,肯定是不要称帝的好。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是治世能臣还是乱世奸雄)(4)

曹操与汉献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本人是想做能臣还是做奸雄呢?首先曹操肯定曾经是想做一个能臣,可是很多事情不是曹操能决定的,汉室倾颓,曹操也知道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力挽狂澜的。所以我觉得,在主观意志上曹操是没得选的,或者说是做不了治世能臣的。乱世之中,能够守一方安宁,四处征战力求统一,结束乱世,造福百姓,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所作所为吗?至于曹操的奸诈,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的技能吧。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操是治世能臣还是乱世奸雄)(5)

曹操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在汉室风雨飘摇的时候,刘氏命脉能够延续三十年,实在是曹操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