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后感的特点

所谓读后感,是在阅读了书籍、文章或图画等之后写出自己感想的一种文体。读后感是中考作文中最常见、最传统的作文形式之一。近几年随着中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读后感作文表现出淡化趋势,但不能因此否定读后感作文的优点。在中考作文中,写读后感是最基本、最真实、最能反映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命题形式。

读后感中“读”的含义很广,形式多样。中考对读后感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作文提供的材料(文字或图画)来写感想;二是以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文章为考场作文材料来写感想。写作时,可以抓住所提供材料中的一点,如一句名言、一个细节、一个问题等进行一“点”一议,一“点”一感。只有抓住重点,才能说深说透。

(二)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

写读后感,要在理解原文、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见解。要正确处理“读”和“感”的关系,避免有“读”无“感”,并注重对文章的加工润色,力求灵活多变。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即”——对所读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离”——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读”与“感”互相作用,不可脱节。

“读”和“感”的结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一般而言,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同学们选用。

新初一写读后感要看范文(直击初中语文试卷)(1)

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知识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1)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确立感发点感发点既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思想、品格等或最有价值的言论、行为;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个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所读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与此大同小异。

(3)述读与发感述读,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感发点等方面所作的交代,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描述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所读原文的材料与联想和引申的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4)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引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形式结尾,要根据读后感的类型而定。

(三)写读后感的一般格式

(1)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

(2)掌握读后感写作的一般方法:引、议、联、结

①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②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③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④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的,也可以是劝勉式的,还可以是鼓动式的,这要视行文内容而定。

新初一写读后感要看范文(直击初中语文试卷)(2)

点击以下链接,解锁更多知识: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2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3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4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5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五)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6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六)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7 易混近义虚词辨析(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8 易混近义虚词辨析(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9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成语(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0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成语(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1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成语(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2 怎样判断病句(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3 怎样判断病句(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4 怎样判断病句(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5 怎样仿句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6 古诗词初赏析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7 把握古诗词情感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8 题目演练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9 古诗词意象典故总述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0 文体常识(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1 文体常识(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2 文体常识(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3 文体常识(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课外知识拓展:24 需掌握的中国古代作品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5 记叙文阅读(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6 记叙文阅读(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7 记叙文阅读(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8 记叙文阅读(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9 记叙文阅读(五)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0 文言文阅读(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1 文言文阅读(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2 文言文阅读(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3 名著导读(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4 名著导读(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5 名著导读(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6 名著导读(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7 名著导读(五)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8 名著导读(六)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9 名著导读(七)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40 名著导读(八)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41 名著导读(九)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42 名著导读(十)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3 修辞方法(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4 修辞方法(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5 审题及立意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6 书写题目的方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7 作文开头的巧妙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8 作文结尾的巧妙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9 过渡照应的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50 记叙文的写作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51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52 话题作文的写作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53 话题作文的相关题型(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54 话题作文的相关题型(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55 材料作文的写作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