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在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公纳村,苗族同胞欢度每三年一度的芦笙节。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

芦笙节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二月至正月和九月举行,每个村的芦笙节历法不同,并不是同一天,公纳村的芦笙节每五年的腊月初一举办两次,故三年一度。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2)

芦笙是一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少数民族同胞聚居的众多村落,均喜爱吹芦笙。芦笙节是苗族人民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村里“空巢老人”们勤切地期待孩子们节日前的归来,妇女们早几个月就开始染布、制衣、绣花给儿女们做节日新衣,到了芦笙节,未婚的男女必须返乡。在公纳村能在芦笙会上穿着盛装表演芦笙舞的只能是男子,尤其是未婚的青年“罗汉”,中年组、老年组的芦笙好手们大方的把舞台传承给青年人。芦笙节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作为未婚青年男女在芦笙节借音乐传情、结识、约会的契机,盛装打扮的青年男女,当天会一改平常害羞羞含蓄的作风,大方地邀约对方或接受对方的约会邀请。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3)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4)

芦笙节现场我们看到了可贵的苗族文化的精神——“团结”、“守护”和“传承”。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5)

“团结”是苗族文化沿袭向心力。在世代聚居的苗族同胞心里,只有团结才能民族兴旺、农业丰收、生活幸福。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6)

“守护”是苗族文化沿袭的根基。在公纳村芦笙节现场,年逾古稀的几位寨老在芦笙舞一旁拄着拐杖观看着、老母亲上前为吹芦笙小儿子整理头饰这些就是“守护”的感人画面。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7)

“传承”是苗族文化沿袭的动力。“90后”为了过芦笙节长途返乡,“00后”“10”后为了要一件苗衣向母亲撒娇,年轻人对文化的看重是民族文化不断传承的动力。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8)

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在21世纪的今天,纵使少数民族文化多多少少被汉族文化潮流冲击、削弱,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还是深知节日传承的意义,不断守护和传承着灿烂的文化。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9)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0)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1)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2)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3)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4)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5)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6)

从江苗族芦笙节盛会,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三年一度芦笙节(17)

王雅楠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杨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