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可以穿和服(景区穿和服这样的)(1)

(大理)

在哪儿可以穿和服(景区穿和服这样的)(2)

(辽宁盘锦)

最近在不同渠道两次看到关于有女孩在大理景区穿和服拍照、拍视频被围观群众痛斥,并引发争执的新闻(后文简称“和服门”)。本以为这只是孤立的偶然事件,结果我上网一搜,这类的事件还真不少,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此跟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说我的主要观点:有人说穿什么服饰属于个人的自由,要我说穿和服这样的“服饰自由”真要不得!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我一层层剖析。

一、服饰有什么意义?

1.物理意义。遮蔽身体、保暖御寒,这是服饰最为基础的价值,这个层面的意义显而易见。

2.身份意义。一些类别的服饰具有样式和外观方面的典型特征,其重要作用在于在视觉上直观表达穿着这类衣服的人的身份,比如军服、警服、无尘服,我们一望而知他们是军人、警察或者医务工作者。

3.审美意义。我们常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穿着漂亮服饰的女士,也常被说成是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可见,色彩搭配妥当、质地优良、样式新颖、剪裁合体的衣服给人以良好感受,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对于个人形象的提升,也显然具有突出的作用。

4.符号意义。

(1)文化符号。由于所居住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的服饰也会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差别,比较典型的是阿拉伯长袍,像国内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带有典型的差异化特征。一个人穿着有这类特征的服饰,你大约就可知道他来自于哪个地域、哪个国家,属于哪个民族。

从文化角度而言,除了现今广为穿着的所谓“西服”这个特例之外,大部分服饰总是跟你所在国家、民族、历史相关联,它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纺织材料)、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等。因此服饰也是民族学、考古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线索或者说是依据。

(2)地位符号。这里说的“地位”与前述的“身份”有所差别。这里讲的地位,主要是从社会地位而言,比如中国传统服饰中,对于官、商、农等群体,在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配饰上都有严格的区别,就连不同等级的官员的服饰也有严格的规制要求。现如今服饰所能反映的这种阶级化的地位差异已经比较淡化,现代服饰更多是从服饰的材质、量产亦或高定、款型设计、价格的差别上反映社会地位,这也是一些奢侈品牌服饰高溢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和服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对于和服的理解和联想总是与90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相联系的,它总是会唤起中国人共同的苦难和屈辱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跟日军的军装一样的象征意义,所不同的是,日军的军服、饰品(远一点说,还有德军的军服和饰品)因为与军国主义、纳粹主义相关联而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被一些国家的法律禁止生产和穿着。

和服(包括男士和女士)虽然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看似中性且无害,但由于上述原因,你可想见,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国土上穿着和服,不论是从情感上还是历史记忆的角度,都是难免让人产生反感、厌恶乃至愤怒情绪的。

三、穿和服与人身自由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审美、价值取向上越发的自由和多元,我们的社会对很多另类,甚至出格的服饰也愈发的包容。我想这也是在年轻人当中哈日风盛行,乃至于本文开头所讲的“和服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事件中穿着和服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反对斥责者的理由是人身自由以及斥责者是在道德绑架。有没有道理?我们逐一分说。

1.我们先说人身自由,我想在此事件中更多的涉及的是审美自由。女孩子们以穿和服为美、为荣,认为这只是审美上的取向。但审美是怎么形成的?它源于你受到的教育,常听、常看的各种视听媒介以及所消费的文化产品、艺术作品,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说白了,审美是被引导和驯化的。你爱穿和服,是因为你以之为美,你之所以以之为美,是因为你经常消费日本的文化产品,你的审美观念因此被其引导和驯化,你以为你是自由的选择了和服,其实这中间的“自由”只是被日本文化侵袭和驯化的结果,这才是中间的内在逻辑。

2.再看道德绑架。什么是道德?“道德是隐性的法律”,它是一个社会中为大多数人所共同接受并遵循的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之所以说他是“隐性的法律”,是因为它不需要或者暂时无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呈现。人类确实有一些共同的道德层面的价值观,但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形成,必然与其历史、文化、情感相关联。如果你做出背离国家历史记忆,伤害民族情感的行为,如何能够在道德上站得住脚,又如何能以道德绑架作为反对理由?

四、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世界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愈演愈烈。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形中缩短、甚至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各种的文化产品藉由影视、书籍、电游等形式通过互联网迅速、广泛的传播。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的角度,我当然不反对这种“融合”,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吸收而不作鉴别。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西方一些国家借由文化产品,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和毒害我们的年轻人,这也是前几年网络上高唱宪政、民主高调的公知一度被热捧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决不能轻视“和服门”这类事件。放任这类事件的发展,其结果是把我们的年轻人与我们的历史割裂开,有句话说“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一旦年轻人陷入对我们历史的虚无认识,民族认同感便会逐渐削弱,社会也会逐渐瓦解,西方的“颜色革命”就会有可趁之机,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这一点上,我们能看到近些年国家逐步加大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于文化市场的监管也日渐严格和完善。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年轻人也必须提高我们自身的鉴别能力。国外的这些文化产品,都裹着糖衣,你要能分辨里面哪些是养分、良药,亦或只是毒丸。如果我们不这样作是非善恶的判断,那么所谓的文化交流、融合恐怕就只会沦为别人文化入侵的工具。而文化入侵的可怕之处在于,你被入侵而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