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关注,带你感受知青年代的酸甜苦辣!

知青的心酸往事(当年放弃回城机会)(1)

今年6月份回来一趟老家,去看望了一下村里的老人,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到外面去了,留在农村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有时候想想心里挺难过,大家都喜欢繁华大都市的生活,可是在曾经那个年代,有一些人却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朱一鸣是唯一一位当年插队留在村里的知青,他退休前是我们村学校老师,把一辈子的青春都留在了陕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其实我挺敬佩朱一鸣老爷爷,当年他本可以返城,可是他却偏偏留了下来。

朱一鸣是六八届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能读到高中已经算是知识青年了,高中毕业之后,朱一鸣就插队来到了大河公社成了一名知青。

可能大家对知青这两个字有点陌生,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朱一鸣原本家境是非常不错的,爷爷和奶奶都是红军出身,爸妈都是大学老师,可是后来爸爸被下放到东北农村进行劳动改造,朱一鸣这才来到了比较偏僻的陕北大河公社插队。

来大河公社插队的知青一共有二十五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年龄最大的只有22岁,朱一鸣是这批知青当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大河公社一共有八个生产大队,因为知青人数少,有的大队并没有安排插队知青,有的大队只安排了一人,朱一鸣一个人去了第三大队,这是三队队长王长河特意向公社提出的,条件就是每年多交三百斤公粮。

王长河没做队长之前是村里小学的老师,后来因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被撤职了,因为有文化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了队长。

知青的心酸往事(当年放弃回城机会)(2)

王长河之所以选了朱一鸣就是看重他有文化,虽然他没有再做教师,但是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村里的孩子都能有书读有学上,可是想要找到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师太不容易了,因为地方偏僻,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来,即便是来了也坚持不了多久就走了。

这次知道有北京的知青要来,王长河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自己怎么也要找到一位有才华的年轻人,朱一鸣无疑是这批知青中最理想的人选。

朱一鸣不知道队长王长河为什么看上了自己,而且只要自己一个人,虽然不清楚,但是朱一鸣还是跟着队长王长河来到了三队。

村口已经聚集了很多老乡,见队长王长河来了,大家都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老乡的热情让朱一鸣很感动,队长王长河单独给朱一鸣准备了一间房子,里面的生活用品都比较齐全,队长让朱一鸣先自己收拾一下,如果有什么需要再给自己说。

来三对已经有三天时间了,队长也没给朱一鸣安排什么工作,每天吃饭都会有人送过了,这一下子弄得朱一鸣有点不好意思,朱一鸣找到队长王长河,希望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他这次来陕北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不管才辛苦的事情,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

知青的心酸往事(当年放弃回城机会)(3)

队长王长河对朱一鸣说“这里没有什么你可以干的工作,不过有一个工作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朱一鸣说道“不管什么工作,自己都能接受”,王长河说“我们村里刚好缺少一个老师,你愿不愿意去做老师”朱一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对于老师的工作,朱一鸣其实也很喜欢,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老师,让朱一鸣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学生居然没有课本,大家上课的地方都是在窑洞里,甚至连黑板没有,写字只能在地上撒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写字。

看到这样的情况,朱一鸣找到了队长王长河,王长河说“现在就这条件,自己可能努力改善一下,其他的事情要慢慢来”,朱一鸣来的时候拿了许多书,可是这些并不适合孩子们读,他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写一些课文让孩子去读,没有黑板朱一鸣自己动手做,朱一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们。

没想到朱一鸣当老师一当就是8年,当地的老乡和孩子们都很尊重他,县知青办还特意表扬了朱一鸣,给他授予了“优秀知青”的光荣称号,1976年朱一鸣接到了返城通知,接到通知那一刻,他有些激动又有些失落。

知青的心酸往事(当年放弃回城机会)(4)

他已经在陕北当了八年老师,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他舍不得离开,老乡知道朱一鸣要走,大家都来挽留他,孩子们一个一个也跑过来围住他,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朱一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还是留下来。

在决定留下来之后,朱一鸣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告诉了父母自己的想法,家里来信也表示支持,1978年朱一鸣和当地的一个姑娘王小雪结婚了,朱一鸣来之前他没有想过自己会留下来,这一切都是他当老师以后才改变的。

朱一鸣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了陕北,他帮助很多孩子走出了大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那个时代知青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