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络上闹得比较凶的一个事件,就是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那这缘起一个小伙子把老人扶了,最后被讹了。那这个事件的背后,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扶不扶老人,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的事情,是最后的后果让大家想不到。那正好说明什么呢?大家对善的认知,还是有一个共知的,也就是说服务老人是对的。那反而说明呢,这个世界上恶的事情已经很多了。

老子无我的境界(老子的心事二无为中)(1)

那道德经里面就讲了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很多人就理解这句话,就是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就产生了邪恶;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善。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这么理解的,这句话的理解的真意是: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实际上恶行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其实丑行已经在社会泛滥了。

那这个案件就说明,当我们知道扶老人是对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说明很多恶的事件正在发生。所以要理解这句话的背景,首先要知道老子的生活的背景,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春秋战国天下大乱,整个社会都是以战争为主。

所以整个社会,包括老子的倡导都是要向善,正是因为当时天下不善太过于普遍了。所以如果大家都生活很好,那么,大家就不会感觉美这个东西就很珍贵。所以回到这个案例,当你认为扶老人这个事情是很普遍的时候,那大家就不会觉得很珍贵。只有当这个行为被定义为恶的时候,那么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子无我的境界(老子的心事二无为中)(2)

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个事件背后折射出一个社会的规律,对和错到底谁说了算呢?所以任何的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比如说你交往了一个女朋友,你认为她很漂亮,但是时间一长呢,肯定大家在一起总会多多少少闹矛盾,那闹矛盾多了,你就会认为她就是黄脸婆,跟你当初想的不一样,甚至你可能会认为她是母夜叉。

就算在二战时期,德国士兵杀了大量的犹太人,但是德国士兵回到国内,仍然得到崇高的敬意。但对于犹太人来讲,德国士兵就是他们眼中的恶魔。所以美丑善恶总是相对相互转化的,所以老子希望大家看破这种相对的概念,因为它们不是本有的,所以大家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让它污染你的内心。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无分别心,其实佛家就有缘起性空的说法,所以这个道理跟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是一个道理,就说任何事件都是相互转化的。比如说有生无、无生有,都在不断的转化,善与恶、美与丑,这种转化呢,也是相互的。而且这种转化,并不是两者之间的对立,而是两者之间的统一。

老子无我的境界(老子的心事二无为中)(3)

就像你创业一样的,刚开始你创业你认为很艰难,但是呢当你一旦成功之后,你回头去看的时候,你就发现创业其实并不是很难。当然最后你失败了,你认为创业真的是很艰难。那么为什么成功之后,你会感觉它比较容易呢?因为容易是因为你把创业,分解成一步一步,分解成每一个小目标去完成了,所以你总体认为并不是很难,你就把小目标做好就行了。而失败就因为你的妄念太多,你总想一步登天一步发财,所以呢最后,你需要达成那个最难的目标的时候,你就认为非常的难。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从0开始,慢慢的走向成功,所以0和成功它不是相互对立的,是相互逐步转化的形成。而且成功和失败,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对的,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它。有些人认为成功,有些人却认为你是失败的,就像有些人认为一些事情比较难,有些人认为这些事情很容易,因为他有那方面的专长。所以呢他就认为容易,你没有专长,你相对于别人来讲就是你的短板,所以你认为就很难。

庄子里面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有棵树长得很大,但是呢整棵树呢虽然很软,木质也不大行。所以有一天木匠走过就感叹说:哎呀,你这棵树活了那么久长那么大,到底有啥用?但树心里面可不是这么想的,因为它就说:如果我真的有用的话,我就活不了那么久了,早就被砍去做柴,甚至拿去做家具,做起房子用了。所以正是这种无用,才成就它的大用。

老子无我的境界(老子的心事二无为中)(4)

所以你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才能理解,缘起性空和有无相生的这个道理。所以在你观察各种现象的时候呢,它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你要破除你的分别心,要破除你的偏见跟执着,这样子你才能进入最高的境界。那很多人说为什么要破除执着呢?实际上一旦你有了执着,你容易就有分别心,你就有偏见,你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有杂念,你的压力就自然而然会非常的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对于常人来讲,一定要解除压力的话,就要做到无欲无求。所以因此你才能安在妙境之中,最终成为圣人。所以我们就知道,圣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无为,那很多人说那无为是什么呢?是什么都不做吗?实际上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呢就是无执着的为,也就是说没有欲望,没有偏见的积极做事情,所以无为本体就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种行为。所以如果你无欲无求也不做事情,那么你自然而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那么你只能是一个懒汉,所以说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那么这里问题就来了,那到底做事该怎么去做?那做事呢,我们说要行不言而教,也就说做任何事情要自己亲自去做,而不是号召别人去做,只身教不言教。就比如说我特别想让小孩去看书,让他爱上学习爱上看书,不是你通过嘴巴去跟他说的,是首先让你自己爱上看书,做给他看,在他旁边看书。那自然而然他认为看书是对的,那自然而然他就会学习你的行为。

老子无我的境界(老子的心事二无为中)(5)

而且做事呢一定要不求功利,要为而不恃,而且事成之后不要把功劳归为自己,要把功劳归为别人。那历史上韩信就吃了那么一个大亏,那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为自己,就因为他的居功自傲,所以惨遭灭族。、

那我们记得曾有一段对话,就是刘邦问韩信你到底能带多少兵,那韩信呢就脱口而出多多益善,那你不是功高盖主吗?然后历史上最聪明的就是张良跟萧何,得到了善终,因为他们是居功隐退。所以历史上这些事情太多了,都是帮组织打完江山之后,大多都死于非命,正所谓鸟飞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老子无我的境界(老子的心事二无为中)(6)

所以这一节,我们从小伙子扶老人的这个故事说起,知道人间的善恶之间都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的本质也是一种相对的哲学。所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相互转化的,所以面临世间的这些变化,我们要做到无执、无分别心、无欲无求,也就我们所说的无为的境界,这样子才能解除你的烦恼。而且我们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执着的做事情,而且事成之后呢也不要居功自傲,把功劳让给别人,自己隐身而退,最后你才能善终。希望这一节对你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好的,感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