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慧的先进事迹先后在《承德日报》、《战友报》、《华北民兵》、《全军政工网》刊载,《燕赵都市网》传奇人物栏目转载。

题记:他是一个用自己的信念、品格与血汗诠释着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楷模;他是一个时时刻刻情系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忠诚卫士。他10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他的足迹昭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旦将人生信念转化成自己的性格品质,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就会无怨无悔地走向忠诚、博大与崇高。

现年45岁的邢海慧,曾是一名服役17年的军人,2004年10月转业后被安置到了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森林公安局,2006年12月任该局森林消防大队大队长、民兵森林扑火排排长。

在部队服役期间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军事训练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任职10多年来,他所带领的森林消防大队连续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森林草原防火先进集体,先后9次被市、县两级森林公安局评为工作先进单位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他本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8次被市、县两级森林公安局评选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年6月,在参加河北省军区组织的民兵分队专业技能比武中,他所带领的民兵分队取得承德军分区理论知识第一名、专业技能第二名。2017年1月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消防执勤训练先进大队事迹(用血汗诠释忠诚)(1)

10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何以获得如此多的殊荣?为了一探究竟,日前,笔者走近了丰宁森林消防大队长——邢海慧。

走进邢海慧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一大摞奖状和许多锦旗堆放在门后的资料柜上,随手取下一看,这些奖状和锦旗都是近年来上级颁发和被施救单位送来的。

“为什么不把这些奖状和锦旗挂起来呢?”笔者疑惑地问。

“那些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挂在墙上,容易让我和队员们沾沾自喜,我们想要的永远是下一场‘战斗’的胜利。”邢海慧的话语里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1、“要干就干出个样来,要不就别干。”

2006年12月,邢海慧从丰宁森林公安综合执法大队,被一纸命令调到丰宁森林消防大队任大队长。

这对邢海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丰宁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4.4%,风多雨少,气候干旱严重,最容易发生山火,是河北省一级森林火险县,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5月31日8个月的时间都是森林草原火险期。

但与险情极为不相称的是,当时森林消防大队队员组成较为复杂,有林场职工、林业站的护林员,还有从社会上招录的人员,退伍军人没有几个,消防专业知识贫乏,管理也比较松散,由于工资待遇低,部分人员甚至还存在着想退出消防队伍的想法。更令邢海慧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集合队伍竟用了近10分钟才把人员集合起来。这是县里组建的唯一一支扑救森林山火的专业队伍,但这样的队伍怎能执行突发任务?邢海慧坐在办公室里陷入沉思。

要干就干出个样来,要不就别干。经过深思,邢海慧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支队伍带出个样来。

制度,是管人的最好方法。邢海慧是一名有着17年兵龄的退伍军人,他深知严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于是,他针对队伍的现实情况,建立健全了关于训练、学习、考勤、奖惩等一系列综合管理制度。

制度制定出来后,邢海慧要求中队长、班长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处处走在队员前头。他本人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早操,他第一个到;训练场上,装备操作他第一个练;脏活累活,他第一个干;学习内容,他第一个先学会;队伍面前,他总是衣冠严整。

经过几个月的严抓细管,消防大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日常管理变得井然有序,学习态度变得认真端正,训练热情也变得高涨起来。集合哨音响后,2分钟队伍就集合完毕整装待发;同时,凌乱的内务卫生,变得干净利落;训练结束后,使用的装备器材也摆放得整齐有序。

2、“不能因指挥失误、不懂防火知识让队员无辜受伤,那样我就是罪人。”

“现场所有扑火人员分成四个小分队:专业队员为第一小队,专门扑打西线火;林场的半专业队员分成两个小队,分别扑打东线和北线火;义务扑火队员请负责清理火边……”

2011年4月18日夜晚,凤山镇达来沟突发森林火灾,由于植被茂盛,春季风干物燥,当夜火场风力又达5—6级且风向飘忽不定,火势不断蔓延扩大,西线已威胁国有林场。

19日凌晨1点44分,森林消防大队接到指挥中心救援指令后,邢海慧奉命带领40名队员快速赶到现场。在详细了解火场情况后,他干脆利落地发出了这样一长串指令。在他的指挥下,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奋斗山火终于被成功扑灭,西线国有林场没有遭受任何经济损失,扑火队员也无一人受伤。

别看邢海慧如今指挥若定,初任大队长时,他可是个名副其实的门外汉。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为了真正掌握防火、扑火知识,他一上任便把一大摞关于防火扑火知识的书籍搬进了办公室,一看就是半天,晚上一学就到深夜;一有空闲他就往队员宿舍跑,专找那些有扑火经验的队员了解扑火知识;为积累扑火经验,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到武警消防支队和其他县区的森林消防大队请教学习;为了提高队员们的防火、扑火能力,他定期邀请消防专家来大队上课并现场组织指挥。

在他的书柜里存放着十几本学习笔记,防火扑火知识、灭火器材的使用、自救常识、如何组织指挥、每次扑火后的心得体会……每页都记得密密麻麻,一些重要内容还又做了特别的注记。

见他学习如此痴迷,曾有人劝他:“你是大队长,学得差不多就行了。” “不能因指挥失误、不懂防火知识让队员无辜受伤,那样我就是罪人。”邢海慧仅说了这一句,前来劝说的那个人便满面羞愧地离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邢海慧已是一名非常称职的大队长,在他的合理指挥下,在队员们的密切配合下,森林消防大队不仅多次成功灭火,而且至今队员们没有一次因指挥失误或扑火不当而受伤。

3、“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

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火情最重,哪里就有他的团队。

这个哪里不仅仅指的是丰宁,还包括承德的其他县区甚至是与丰宁相邻的外省市。

2012年4月9日下午,承德县、兴隆县、营子区交界处发生火灾,三条火线分别向营子区、兴隆县和承德县境内蔓延,附近就是寿王坟国有林场,2公里处还有一处矿井,井下100多名矿工正在作业。情况十分危急,当地扑火队经过几小时的扑救还是无法控制火情,急需救援。

承德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下达指令,要求丰宁、滦平、宽城县及驻地部队前来增援。丰宁森林消防大队接到指令后,邢海慧带领60名扑火队员迅速出动前往支援。

当邢海慧带队赶到现场时,已是10日凌晨,指挥部承德市森林公安局的领导紧紧握着邢海慧的手说:“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

当时,由于山势陡峭,风力较大,火势蔓延较快,过火面积已达2平方公里,受风力影响,火苗蹿起2米多高,燃烧的柴木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天空中腾起的烟雾几十米高。如果火情得不到控制,附近的寿王坟国有林场和井下100多名矿工的生命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邢海慧勘察火情和地势后,主动请缨到最危险的矿井附近进行扑救。指挥部同意了他的请求。赶到火场后,队员们用灭火机和高压细雾对准火苗猛喷,顿时山谷中响起一片机器的轰鸣声。邢海慧一边指挥,一边手持灭火机和队员一同灭火。山火烤得全身发烫,脚下的余灰烫得脚掌生疼,但他无暇顾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队员们累了、渴了,就轮流换班喝口水、啃口面包。经过一天的艰苦战斗,10日傍晚大火终于被扑灭,矿井下的工人也安全脱险。此时的邢海慧和60名队员早已“弹尽粮绝”、精疲力竭。

2012年5月4日晚上10点钟,正在休息的邢海慧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催醒。上级指示,张家口宣化县洋河南镇殷庄子村发生森林火灾,已蔓延到涿鹿境内,严重威胁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安全,请迅速前往增援。邢海慧接完电话二话不说,立刻起床集合队员向三百公里外的宣化赶去。

2016年4月9日,秦皇岛昌黎县发生火灾,火场地点碣石山主峰仙台顶背后谷峪。这是一个当地著名的风景区,火场就在山顶背后的一道谷峪里。行车距离长,山高坡陡、沟深林密,地形非常复杂,30多年无人进入该区域,这里的火情一旦得不到控制,国家财产将受到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承德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指令:丰宁森林消防大队迅速出动60名扑火队员前往支援。邢海慧迅速集合队伍,带队赶往现场。赶到火场后,队员们用灭火机和高压细雾对准火苗猛喷,顿时山谷中响起一片机器的轰鸣声。邢海慧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挥刀开路,英勇扑救,成功扑灭林火,挽回了国家财产,避免了更大损失。经过一天的艰苦战斗,10日傍晚大火终于被扑灭。

邢海慧说,他每次带队到外面去支援,都不觉得轻松,因为在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主场”和“客场”之分,所以每到一地,他和队员们都像在丰宁一样拼了命地干。“因为水火无情人有情,人家请我们来支援那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了人家对我们的信任。”

4、“大队长待我们就像亲兄弟,他对我们的关心,我们永远记得。”

以情带兵。一直是邢海慧带兵的原则。

邢海慧既严格管理队员,又把队员们视为亲兄弟,关心呵护着他们,特别是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把队员的生命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每次执行扑火任务,他都要叮嘱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日常生活中,他对队员关心倍至,谁的身体不舒服了,他上前问寒问暖,谁的家人生病了,他都带着营养品前往慰问。

队员马骉讲起那次执行任务的情景,眼里就含着泪水。“大队长待我们就像亲兄弟,他对我们的关心,我们永远记得。”

一次执行扑火任务,由于山高坡陡,队员马骉背着20多公斤的扑火工具爬到山上,实施扑火任务,等任务完成后,马骉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再加上由于山高路险,给养一直没有送上来,一整天,大家只吃了一个面包、一根火腿,又累又困又饿的马骉躺在山坡上死活不想起来。邢海慧知道,虽然明火已扑灭,但燃烬的余灰有时因风力作用会产生浓浓烟雾,甚至还会复燃,除留下看守人员外,其他人必须尽快撤离,不然会被烟雾窒息。邢海慧上前拉着筋疲力尽的马骉说:“我把你带出来,必须把你安全的带回去,背也要将你背回去。”邢海慧和队员们硬是将体重180斤的马骉从几百米高的山上背了下来。

中队长刘永生讲起邢大队长关心自己家人的事,有说不出的感激之情。

刘永生的父亲得了肺病,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刘永生为此整天没精打彩。邢海慧看在心里,了解情况后,他因队里任务离不开,就多次派人带着慰问品到承德市医院看望老人,转到丰宁医院后,他亲自几次前去医院看望。由于病情严重,经治疗无效去逝后,邢海慧亲自到家吊唁。刘永生一讲起这些就说:“邢大队长对我们如此关心,我们没有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

队员们的事,就是他的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关心。

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微谈起邢大队长一个劲说:“我们邢大队长那可是个大好人,心也细。”前几天,张微的母亲得鼻窦炎做手术,正在陪护的张微怎么没想到,这么一个小手术,大队长还专门去医院进行了看望。

当笔者对邢海慧说:“你的队员对你评价如此高,你差不多是个完美的人了。”邢海慧却笑了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几年来,他把队员的冷暖始终挂在心上。队员的工资从起初的600元,在他和局领导的关心下,涨到2100元;起初,队员都没有上保险,邢海慧和局领导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每名队员都上了5项保险,消除了队员的后顾之忧。

5、“家里的事,他一点也顾不上,森林消防大队就是他的家。”

邢海慧当年在甘肃当兵,17年的军旅生活,妻子饱尝了两地分居的痛苦。谁知转业回家后,这份森林消防的工作还是没能让他们一家人团聚。

森林消防大队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从早晨出操到晚上就寝,全天都生活在大队里,24小时备勤。邢海慧从到任的那一天,就吃住在大队,由于任务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军人出身的他,养成了机警、敏锐的性格,随时出现情况,他们就得随时出动。据他讲,只要办公室的电话一响,他的神经就高度紧张,生怕出现突发情况。由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和繁重的任务,几年来,年仅45岁的邢海慧已是满头白发,只好染发。

邢海慧家的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白天在学校上班,回到家,干家务、照顾老人孩子都是他一个人的事。邢海慧的父亲患肺气肿病多年,走路多了喘气都困难,长期住院治疗。起初邢海慧在部队照顾不上,转业后本想好好照顾一下父亲,分配到森林消防大队后,他的时间更紧。

2007年10 月住院的父亲,多么希望邢海慧能够腾出时间来医院陪他几天,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心愿也没能实现。几次答应一有空就去陪父亲的邢海慧,却在迎接着一个又一个任务。

邢海慧弟兄六个,他排行老六,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弟兄六人都是他父亲一手拉扯大的,邢海慧深知父亲的艰辛,对父亲有着万分的感激之情。父亲生病期间,都是他的其他五个弟兄轮流照顾,由于工作太忙,他唯一做的就是拿出点钱来作为补偿,虽说弟兄们都有自己的家事,但从没有埋怨过他。

那一天,邢海慧终生难忘,没能照顾父亲也成了他终生的遗憾。住院的父亲突然病情恶化,喘不上来气,脸憋的发紫,其他器官出现衰竭,生命垂危。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让邢海慧立刻赶到医院。与此同时,邢海慧也刚刚接到上级的指令,让他带领人员迅速到一处山林火场进行施救。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父亲,一边是熊熊燃烧的大火。邢海慧心如刀绞,矛盾重重,在纠结中他最终选择了奔赴火场。

途中,他拔通了家人的电话,说明情况放下电话后,他已泪流满面。他的内心里一个劲地重复着一句话,对不起父亲,儿没能尽孝。

医院用尽了全力,还是没能挽救回父亲的生命。父亲走了。

当邢海慧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时,父亲的遗体已经入棺,他爬在棺材上嚎淘大哭。

年迈的老父亲照顾不上,孩子生病需要照顾时,邢海慧同样也照顾不上。一次女儿感冒发烧到39度多,全身热的烫手,喉咙发炎话都说不出来,妻子多么希望邢海慧在身边帮她一把。但是,此时邢海慧正在执行紧急任务,抽不开身。妻子只好一个人,抱着女儿跑到医院打针输液,陪护了三天三夜,孩子才退了烧。

邢海慧的小儿子刚刚6个月的时候,被医生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北京、天津的大医院都跑遍了,还是不见好转。他托人与北京医院的专家联系,想让专家再给儿子进行一次会诊。正在等待专家消息的时候,一项扑火任务却又来临了。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邢海慧接到家人的电话,给儿子联系好的医生让去就诊,此时,他正在执行任务的路途中。他说明情况,放下电话后,泪流满面。一边是急需就诊的儿子,一边是熊熊燃烧的大火。此时的邢海慧心如刀绞,矛盾重重,好不容易联系好医生,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和妻子一起去给幼小的儿子看病,但是,他知道此时的他也决不能放弃扑火任务。妻子一个人带着儿子,赶往北京医院。路上妻子和邢海慧执行任务的车辆相遇,他们只好隔着车窗挥了挥手,邢海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任森林消防大队长以来,他把全部的身心和精力都用在了森林消防工作上,他那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着上级领导,感动着同事,感动着受灾群众。他的妻子对此又理解又有些幽怨, “家里的事,他一点也顾不上,森林消防大队就是他的家。”

面对妻子的伤感,邢海慧既心疼又无奈:“真的很对不起她,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我只能这么做。

采访结束,笔者再次捧起那些荣誉证书,一股敬意油然而生,虽然整个采访中邢海慧只字未提荣誉的事,但我内心深处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每份荣誉的来之不意。

笔者正要起身离开的时候,邢海慧办公室的电话铃又响了起来,一项新的任务来临了……

供稿:丰宁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