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候废除的(科举考了上千年)(1)

科举上榜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历经一千多年,应该说它有它存在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和弊端,@秦楚刊号前面讲到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中学课本上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等等,应该说他们都是封建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所以科举制度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最后转身退出历史舞台,那也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那么它是怎么被一步步的废除的呢。大致分一下几个过程。 ———杨正林

根据确切的历史资料分析,大约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科举内容的改革;其次,对科举中额的递减;最后,对科举制度全部的废除。鸦片战争失败后,传统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益形暴露,改革科举制度、加试实用学科,逐渐成为当时有识人士普遍的要求。到戊戌变法期间,曾一度明令废八股、诗赋、小楷取士制度,岁科各试一律改试策论,但因戊戌政变,这种改革全部落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后,清朝封建统治者迫于形势锐意改革教育,1901年第二次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和废除武试。科举的形式方面虽然有一些改变,但科举的封建性、束缚知识分子思想自由的精神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当时有应经济特科考试者,只因文卷有“卢骚”二字,而竟被除名。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在《会奏变法自强第一折》中,建议“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1903年,张之洞又与张百熙、荣庆《请递减科举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顽固的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压力之下,不得不于是年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起,科举制度曾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至此完全废止。这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儒学久已名存实亡,书院从1898年起逐渐改为学堂,从科举制度明令停止后过去封建传统的教育在形式上一笔勾销。

这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结束,新的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