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充分挖掘广东乡村优秀文化实践成果,弘扬岭南文化,响应建立文化自信的号召,广东海洋大学岭南文化小分队扣住精神内核,于7月8日乘车前往茂德公鼓城实地调研雷州文化的相关内容。

鼓城之大,兼收多元文化

茂德公鼓城内的街铺和戏楼具有雷派建筑特色,雷剧文化街有随处可见的灯饰与定妆彩绘,雷州换鼓在街道各处摆置着,浓郁的雷州文化气息氤氲在鼓城中。城内还有很多传播其他彰显雷州文化特色的店铺,比如手工蒲编、柴烧和鼓等,手艺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传统技艺,成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纽带。队员们在鼓城的街道来回穿梭,近距离接触眼前雷州文化的产物,感受雷州文化的浓厚底蕴。

湖北学子三下乡红色歌谣(广海学子三下乡)(1)

图为团队队员欣赏茂德公鼓楼内建筑墙上雷剧画作。

聚焦雷剧,传承文化命脉

雷剧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城有一个显眼的大舞台,“茂德公戏楼”五个烫金大字赫然悬挂在舞台上方。队员们走入戏楼后台,见到了雷剧的表演服饰。正对着戏楼不远处是一面大照壁,照壁上雕刻的是在雷州倍受尊崇的三公雕像,他们分别是勤政清廉第一的陈瑸;万民景仰的雷州首任刺史雷祖陈文玉;学识渊博、著作宏富的陈昌齐。三公在雷州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他们的铸像尊奉于戏楼前,意为对三位名人的敬重,同时也有三公对雷剧的认可之意。

为了解雷剧更为详尽的内容,队员们联络了一位常驻于此的志愿者姐姐。志愿者告诉队员们,雷剧是以雷州本地的语言来演绎古人口传下来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演员上完妆穿好戏服,就可以上台表演。雷剧演员有分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专业演员团队会有话本,按雷剧曲目的安排进行表演,业余演员则较为自由,一般以临场自由发挥、即兴唱和的表演形式为主。队员们向志愿者问询戏楼表演的时间,志愿者告诉队员们茂德公鼓楼每个月会开展一到两星期的雷剧表演,演员们穿好戏服化好妆在戏台上尽情演出,台下观众座无虚席。开展雷剧表演,既满足雷剧表演者的演出需求,又能让更多人接触、认识雷剧,从而达到宣传雷剧的目的。

志愿者身为雷州本地人,父母是雷剧演员,从小对雷剧耳濡目染。《陈世美后传》、《陈瑸放犯》、《哑女告状》等作为雷剧经典曲目,志愿者对它们感到熟悉,用雷州话演绎让人感到亲切。在交流过程中,志愿者还提到雷剧的一大特色是朗朗上口,容易哼唱。如果能将这一特点灵活创新,雷剧在表现张力上会有更出彩的地方。

湖北学子三下乡红色歌谣(广海学子三下乡)(2)

图为团队队员采访志愿者相关问题。

当谈及雷剧发展现状时,志愿者表示当地年轻人因生活的时代与老一辈不同,对雷剧可能并不太了解,但是老一辈人对雷剧还是有许多情结和牵挂。志愿者告诉队员们,让文化遗产走到大众面前,宣传是必不可缺的关键一环。虽然当地有试着向大家普及雷剧等相关文化遗产的内容,比如利用公众号进行宣传等,吸引到湛江本地人前来参观,但仅靠这种方式很难让雷剧走远走宽。雷剧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会不可避免地遇上较大发展阻力,受到的关注度不足以让雷剧走出文化小圈子。

“想要让雷剧得到传承,焕发新生活力,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生力量,能发自内心投身到雷剧中。”雷剧是雷州人民几百年来传承、创新的文化瑰宝,作为广东四大名剧之一,它丰富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为文化添上一道色彩,因此雷剧需要有它的接班人。当问到志愿者是否愿意传承这份文化,志愿者表示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发扬雷州本地文化,尝试在雷剧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湖北学子三下乡红色歌谣(广海学子三下乡)(3)

图为岭南文化小分队在茂德公鼓楼门前大合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本次茂德公鼓城之行,让队员们对雷州的文化从初步认识到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独到的理解。雷剧、蒲织技艺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雷州文化的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我国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智慧让现在的人们叹为观止,部分技术操作甚至仍沿用以往的经验。如何发展、传承非遗,让非遗在现世再次闪耀,青年人有义务挑起这份大梁,尽自己的一份力将优秀文化的血脉延续下去。(通讯员 郑子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