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并列的说法,最早以前的提法是四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稍后不久又将开封加入,于是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说法。1930年代开始把杭州纳入古都之列,于是又形成了六大古都的说法。“六大古都”这种说法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到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将安阳列为古都。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

2004年11月5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宣布:古都郑州可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至此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就有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古都。郑州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很难将其与古都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郑州建都的历史距离我们当今实在是太过遥远了。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

《大明一统志·古迹》记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内。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广舆记》记载:“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明朝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古迹》记载:“轩辕丘在新郑境内,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可能出生在郑州境内的新郑市轩辕丘。郑州从传说时代算起有5000多年历史,如果从史书和考古发掘已证明的夏朝算起也有4000多年历史了。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3)

历史上郑州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夏、商两朝均曾一度建都于郑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在今天的郑州新郑市建都。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后迁都于新郑。然而郑州建都的历史确实距今太过遥远:自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以后郑州再未成为过都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古都都有很多留存至今的历史遗迹,然而郑州实际上是缺乏这样的历史遗迹的。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4)

自秦以后的两千余年间郑州再未建都,所以时至今日郑州已几乎很难再见到古都的气象,直到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对郑州境内的商代王宫遗址、郑韩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才将其确定为第八大古都。事实上普通老百姓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古都还是会看有没有大雁塔、故宫、明孝陵这样一目了然的历史遗迹,至于博物馆里的考古文物有几个非专业人士会去关注啊?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5)

郑州恰恰缺乏那种让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古都气象的历史遗迹,所以郑州与同属河南的洛阳、开封比起来在很多人眼中是欠缺一丝古都气韵的。1954年10月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发生了一件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大事:河南的省会由开封迁到了郑州。郑州尽管在上古夏商乃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自秦一统以来郑州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洛阳和开封这两个邻居。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6)

如今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以东地区在古代称为“河东”,黄河以南的区域则称为“河南”,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区域称为“河内”,由此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现今河南省的核心区域就是古代的“河南”。尽管今天河南省北部也有一部分地区延伸到了黄河以北的古“河内”地区,不过洛阳、郑州、开封等河南省的主要城市都分布于黄河以南。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7)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版图中古“河南”居天下之中。一个古代帝国选择这里作为政令之所出可以保证各方面的消息差不多同时传达,从而便于统治者及时统筹调控局势。在这样的中心地带里相对更具有运输潜力的城市就会自然而然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位于河南中部一线的洛阳、郑州和开封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在地理位置上居于三者中间的郑州似乎应当有更大的地理优势。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8)

然而现实却是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郑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比不上洛阳和开封。这与黄河这条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息息相关: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都对黄河以南的洛阳、郑州、开封三城造成了深远影响。在黄河没南侵之前是经过今天的鹤壁、安阳西、濮阳进入华北。那时的郑州距离黄河水道的距离相当遥远,而淮河流域也在东南侧太远的地方,所以郑州在当时的水上交通难以构成体系。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9)

相比之下洛阳在当时的地利优势则很明显:洛阳盆地是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突出部,控制着通向陕晋的主要通道。北临黄河、东临洛水的洛阳不仅水运交通便利,而且周围还有太谷、广成、伊阙、旋门、孟津等八个关口作为天然的屏障。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洛阳建都或以洛阳为陪都。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0)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然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却是向长江流域倾斜的:当秦始皇混一华夏之时如今的江南地区还是山越民族聚居之地。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也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1)

尽管在隋末唐初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但北方依然还是略占优势。不过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南北方之间人口比例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也就是在这时中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至此帝国的经济重心已全面转移到江南地区,长安、洛阳的粮食已完全依靠江南的输入。这时洛阳的劣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2)

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随着唐末战乱、小冰期出现和降水线的南移使长安、洛阳这两座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自宋代以后再没朝代建都于长安、洛阳。在经济重心南移和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长安、洛阳距离越来越富庶的江南显得有点远,长安、洛阳要获得南方的财力支持需要付出比开封和郑州更多的转运成本。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3)

在长安、洛阳衰败的同时位于汴河到黄河入口处的汴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朱温以此为基地发展壮大,最终篡夺了大唐江山,建立了后梁王朝,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汴梁取代长安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赵宋立国后承袭五代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前往西京洛阳祭祖后便在洛阳行宫住下,丝毫不打算返回东京汴梁。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4)

随行的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向赵匡胤进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若虑迁都,臣实未见其便。“这话说的直白些就是:东京汴梁纵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对,但毕竟得运河漕运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京师数十万大军就指着这个吃饭。陛下如果迁都,又从何处去弄这么多粮食?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5)

宋朝以前洛阳曾是“秦陇之咽喉”,然而在经济重心南移和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洛阳距离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已显得有些远了。宋朝连接中原东西方向的水陆道路是从扬州到开封,然后从开封到郑州后进入潼关。连接中原南北方向的道路则以开封和郑州形成了两个交通节点。洛阳作为交通中心的地位已被开封和郑州逐渐取代,不过这一时期开封显然比郑州更为强势。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6)

当时郑州所在的线路只是辅线,而开封至北京的官道才是中原大地的“黄金线路”。况且开封又是北宋的都城,所以这时的郑州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上都比不上开封。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建都史的开封被誉为八朝古都: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宋朝和金国相继在此定都。 从蒙元明清到民国乃至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封一直是河南首府或省会。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7)

开封相比河南其他城市在地势相对平坦,所以更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和工业设施布置,也能够承载更多人口。然而开封的致命隐患就是黄河水患:开封相对的平坦地势恰恰最容易受到黄河水患的冲击。开封段的黄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地上悬河的状态:不仅在交通相对较难通行,而且严重威胁到了开封城的安全。 开封的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开封低下因为黄河水患埋着七座城。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8)

开封的城摞城遗址尽管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观,然而这也充分见证了开封在历史受黄河水患影响之大。不断泛滥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给开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随着开封的漕运河道被淤塞也使这座城市的运输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黄河泥沙导致了开封附近肥沃的平原农地盐碱化。唐宋时期开封得运河漕运之便,然而元代定都北京后大运河已改走山东。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19)

黄河水患的影响、土壤盐碱化、失去漕运便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开封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杞县志》记载:“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最终近代化的火车汽笛声宣告了开封作为省城历史的终结。在晚清时期的河南地图上并没一个叫郑州的地方,那时这里还是一个名为郑县的小县城。就是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因为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0)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卢汉铁路的具体线路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以后则“由郑州、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1899年卢汉铁路全面开工,1906年4月1日卢汉铁路全线通车,随后卢汉铁路改称京汉铁路。小县城郑县就此搭上了铁路的春风,从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1)

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后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由此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枢纽。郑州的城市建设依托于发达的铁路交通而蓬勃发展起来,从而得以迅速超越开封成为河南省第一城。郑州借助铁路优势得以控制全国的棉花供应:当时关中棉区、晋南棉区、豫西灵宝、洛阳棉区、豫北新乡安阳棉区的全部棉花在运向武汉、天津、上海、青岛等终端市场前均需在郑州打包后转运。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2)

棉花贸易成为了当时郑州的支柱产业(一度占到全城产值的80%)。这么好的区位优势当然不容错过:商人们索性在郑州开办工厂就地把棉花纺成布匹衣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单在1932年郑州全年就转运输出了近万吨商货。巨大的商业客流人流也助推了郑州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京汉铁路通车之前郑州火车站附近及其与郑州老城之间的地区还是“青葱无际之田园”。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3)

然而到了抗战前夕郑州车站附近的大小商店已达到一千余家,全城的饭店已有七十多家,闹市区的每条马路都至少有五六家浴池。郑州大同路上的“中国国货公司”是民国时期中国北方的知名贸易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十几家知名银行都在郑州设有分支机构。这时的郑州已成为民国北方商业版图里耀眼的“大都会”。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4)

1920年5月完全采用美国设备的豫丰纱厂在郑州正式开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拥有5000多工人和五万锭纱锭的大型企业,成为了民国北方棉纺业“首树一帜”的强大品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本地的各项产业在棉纺业的带动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为棉纺业提供机器打包服务的“豫中”、“协和”、“大中”三大机器打包厂成了河南棉纺业的知名品牌。解放前的郑州已是一座轻工纺织业完备的经济强市。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5)

郑州在轻工纺织业方面的优势使之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深厚的轻工业改造优势。郑州自1948年10月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了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的一个关键因素。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6)

当时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之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省会的选择一般会参考人文底蕴,不过人文底蕴绝不是确定省会的唯一标准,省会应当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尽管人文底蕴深厚,然而在经济基础上却已被郑州赶超。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7)

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具备更为雄厚工业基础的郑州比开封更适合作为省会。同时中央和河南省还考虑到要选一个最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而郑州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其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是洛阳、开封这两座古都所给不了的。郑州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成为了河南的省会。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8)

如今在很多人眼中郑州是一座铁路带来的新兴工业城市。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与此同时人们又认为郑州是一座缺乏人文底蕴的城市。这种观念其实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郑州在远古的夏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郑州已由一座古都蜕变成为了一座小县城,所以今天人们往往很难在郑州直观感受到古都气息。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9)

郑州之所以在2004年被列为第八大古都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的,然而这些考古发现对普通人而言是无论如何不会像西安的大雁塔、洛阳的龙门石窟、北京的故宫一样显眼直观的。事实上郑州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即使政治地位得不到确认,也迟早会成为集中河南资源的大城市。在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以前已形成了两条从黄河以北南下长江中游的陆上通道。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30)

一条是延津县至开封府,再经朱仙镇、许昌等地南下至江汉平原的东线;另一条是由新乡至郑州,经新郑、襄城、叶县走南阳进入湖北境内的西线。东西两线的关键节点分别是开封和郑州。由此可见在京汉铁路通车以前郑州已具备交通枢纽的地位,不过那时郑州的地位尚不及同样也是枢纽的开封。郑州得以最终崛起超越开封的确离不开铁路的助力,那么当初京汉铁路为什么没走开封呢?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31)

铁路选址当然是希望地形越平坦越好,因为这可以减少翻山越岭的成本。京汉铁路筹建之初张之洞等人一度主张走开封线,然而开封附近黄河决堤太烈:历史上共泛滥过84次的开封一带是河南受灾第二重的地区。从今天开封东北的兰考到郑州东侧的中牟自宋朝以后就因水灾太重而从未有过修桥的历史。京汉铁路的重要中继点就是黄河大桥,所以铁路走开封其实并不现实。

开封洛阳七朝古都(河南拥有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32)

最终京汉铁路改走经过郑州的西线,后来修建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又恰好在郑州与京汉铁路交汇。郑州就这样成为了中国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也因此成为了河南省内的交通枢纽。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使郑州再次成为内陆交通中心。如今的郑州不仅是中国的十字路口,也已开始成为世界的路口:2013年07月18日首趟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始运行,从而开启了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