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1)

唐国强版诸葛亮:网图·

1《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诸君记不记得《三国演义》是怎样描写诸葛亮的外部形象的呢?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38回)

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刑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52回)

孔明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乘驷马车,左右众将簇拥而出。(89回)

孔明乃执羽扇,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95回)

《三国演义》中还有若干处类似的描写,诸君喜不喜欢“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的诸葛亮呢?看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的诸葛亮,诸君有没有好奇地想过《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写成这样一幅样子呢?在此,略陈一下自己的愚陋之见,供各位开心一笑。

01 “羽扇”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可以遮阳隔暑。晋代《语林》一书描写诸葛亮“持白毛扇,指靡三军”。于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羽扇”除了消除暑热的实用价值外,又被赋予了闲适、超脱、旷达等文化意蕴。如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诗中说:“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

02 “纶巾”

“纶巾”是用青丝带编织的头巾。“纶巾”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意味着闲适、超脱与旷达。如白居易《题玉泉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心,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

03“鹤氅”

“鹤氅”是用鹤的羽毛做成的衣服或上面绣有云鹤的袍子。陆游《南唐书·史虚白传》载:“元宗南游豫章,次鑫泽,虚白鹤裘黎杖,迎谒道旁。”史虚白,南唐时人。曾屡次向李昇(注:南唐开国君主)建言献策,不被采纳,遂辞官隐居九江落星湾。其“鹤裘黎杖”的装扮宣示的是他隐士的身份和脱略世事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鹤氅”也是和风流、旷达之意趣相联的。《世说新语·企羡》记载: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披鹤髦裘。于时微雪,昶於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综上可见,“羽扇”“纶巾”“鹤氅”作为文化意象,皆有闲适、超脱、旷达之意。因此,当罗贯中把三者组合在一起,并与“四轮车”相连时,他笔下的诸葛亮便有了一种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范。

2“儒者气象”与“道家风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2)

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诸葛亮:网图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道德”人格和道家“自然”人格的完美结合,两者相济互补、相辅相成。

01 “儒者气象”

《论语·泰伯》中曾子说过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先秦儒家一再强调“士志于道”,即志于仁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身上,便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以道持守”的人格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3)

第一,隐居以待明主

诸葛亮身怀管仲、乐毅之才,却不轻仕于人,其“躬耕于南阳”,其实并非绝意于世事,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隐居以待天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特别注意凸现这一点的,诸葛均所唱之歌中已透出了个中消息:“凤翱翔于千初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作者安排诸葛均拥炉抱膝而歌作为诸葛亮的映衬,其用意正是为了突出诸葛亮“非主不依”、“以待天时”的以道持守的人格。书中所引后人诗句有:“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所以当有“忧国优民之心”、“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刘备三顾茅庐相请时,诸葛亮便草庐献策,为刘备定下鼎足三分、以图中原之大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4)

古隆中的景象:网图

第二,修身以明志

淡泊宁静是诸葛亮的修身之道。《三国演义》中诸葛草庐的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素材来源于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虽有管仲、乐毅之才,但必须依附于人主方可施展。当时天下扰攘,群雄并起,“士喜功名,乐权变,见利则趋,无廉洁之操;炫长自用,鲜有容之度”(清·彭始抟《重修诸葛书院碑记》),《三国演义》中贾诩、许攸等人皆是如此。而诸葛亮并没有匆匆忙忙地投身于貌似人主的各路英雄魔下,其“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于罗贯中笔下真是闲雅之极。正是淡泊宁静之操守使其能够寡欲去私,严于去就,非明主贤君不依。自遇刘备以后,竭忠尽智,以国家大业为重,临死之际,还上表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天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一生功勋卓著,却没有尺寸长物,也不为子孙谋衣食,且要求“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廉洁约己之节,令人无限敬仰。穷与达,生与死,处处体现着淡泊宁静的修身之道。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5)

四川奉节诸葛亮雕像及《出师表》石刻

第三,躬身以行道

先秦儒家认为“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安人”“安百姓”,为了“泽加于民”,为了“兼济天下”,为了行“仁义”之道。诸葛亮出山以后,便开始了其躬身行道的努力。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赤壁一战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占西川,取汉中,鼎足三分的局面终于形成。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充满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崇高精神。

诸葛亮的道德人格,几达于完人境界。他不仅“以道持守”,而且从不居功自傲,对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无限忠贞。他勤政爱民,赏罚严明,可谓“贤相的楷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被赋予卓越的军事智慧,他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察阵图、明兵势。有学者指出,诸葛亮是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的光辉典范。特别说明一下,“内圣外王”之“王”,读wàng,意指实现儒家“仁政王道”的社会政治理想。“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与外在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的人格理想,此人格理想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02 “道家风范”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理想人格是顺天道、法自然。庄子的理想人格体现于超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其《逍遥游》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吟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是出世的,而诸葛亮是入世的,他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功业理想,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追求,但诸葛亮的理想和追求超越了一己之私,他没有不可遏止的权力欲望,不汲汲于个人的贫富贵贱。因而,其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超脱的,与庄子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圣人是相通的。其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气质和风范便是其自由超脱精神的自然流露。诸葛亮“羽扇纶巾”、“鹤氅道袍”、乘“四轮车”的外部形象会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庄子· 逍遥游》中“不食五谷,吸风吟露,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

结语

诸葛亮是一位被后世逐渐理想化了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尤其如此。罗贯中按照自己所尊崇的人格理想,把诸葛亮塑造成了“名高万古”的“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因而,在诸葛亮形象史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其兼具“儒者气象”和“道家风范”便具有了经典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