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牧第一次提起“不想死”这个话题,是两年前,他快三岁,读《一片叶子落下来》——一本关于生命的绘本——的时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5岁掉进山洞反映了什么人的本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5岁掉进山洞反映了什么人的本质(与孩子探讨生死的另一种方式)

5岁掉进山洞反映了什么人的本质

阿牧第一次提起“不想死”这个话题,是两年前,他快三岁,读《一片叶子落下来》——一本关于生命的绘本——的时候。

那时候的他懵懵懂懂,是听到书中的弗雷迪说不想死,随口也说出“不想死”。

我也只是沿着书里的思路偷偷换下概念告诉他:

时候到了人才会死,但是生命会永存。我们大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现在是不会死的。

懵懵懂懂的孩子便不再追问。

最近跟阿牧一起看了《心灵奇旅》。

动画片显然比绘本阅读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震撼。

看完电影之后,阿牧开始“认真”思考生死问题并时常发喟:“我不想死怎么办?”

开始我以为这是他无意义的闲话:有了弟弟以后,多多少少对他有些忽略,他这么感喟生死大概只是用大人的语气引起关注。

所以我就事论事地回答他:

“《心灵奇旅》这部动画片并不是讲生死的故事,只是探索生的意义。

而且那个乔伊并没有死啊,他的灵魂找到生命的意义(乐趣)——也就是活好当下,享受当下——之后不是又活过来了么?”

“可是他是外国人啊!这故事发生在外国,在我们中国会不会死?我想永远不死怎么办?”

“啊?你想长生不老啊?在中国大概只有传奇的办法了——你想想都有哪些?”

“比如吃’唐僧肉’!”爸爸说。

“还有吃嫦娥一样的长生不死药!”阿牧说。

“嗯,这是两种方法,你可以再想想其它的方式。”

然而转天,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并不能“忽悠”这孩子了。

我又问他:“你知道李白吗?”

“知道,我们背过好多他的诗!”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李白已经死了一千多年了,但是大家还都知道他、喜欢他的诗。也可以说他的生命通过他的诗一直在延续。”

阿牧好像并不理解,但对生死的愁思似乎更重了。

他幽怨的说:“都怪你非让我看那个电影。”

确实,这孩子不爱尝试看新的东西,看这部电影确实有“强迫”的味道。

我只能郑重地向他解释:

“每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都有限,但是宽度无限!在你活着的时候做更多有意义的、自己喜欢的事情,生命的宽度便会无限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就不会死了。”

我继续说:“你还记得《人山》里的那个小孩和爷爷吗?”

“记得。”

“你觉得小孩的爷爷最后死了没?”

“死了。”

“他留下了什么?”

“一座山。”

“对!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总会留下一座山让别人永远看见、永远记得。

想要更多的人记得,就需要让自己的山长得更大!”

“嗯。”

“你还记不记得,小孩在拜访最厉害的风的旅程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么?”

“他头上了山长大了!”

“对!那是因为他生命中的经历多了一点,所以他的山就长大一点。你也一样!”

寒假第一天,我开启一拖二的生活。

爸爸有事去公司。

我建议带上阿牧。

阿牧表示拒绝,原因是:我会害羞。

我鼓励说:“害羞是件正常的事,但是我觉得你应该克服一下。”

最终,阿牧勉为其难跟爸爸出了门。

回来后我惊讶的告诉他:“阿牧,你猜妈妈发现了什么?”

“什么?”

“你头上的山峰又多出来一个尖尖!”

阿牧兴奋不已。开始时常比划着自己脑袋上虚拟的山峰与我相比较。

也不再提起怕死的话题,而是想着如何克服自己的害羞、害怕,如何再前进一步让自己的山长得更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