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烛,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少数分布至西南地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台州风景的文章,人文台州南烛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台州风景的文章,人文台州南烛叶

台州风景的文章,人文台州南烛叶

南烛,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少数分布至西南地区。

清明后的第一个周末,应龙泉友人的邀请,我们赴龙泉之旅。当晚,朋友安排在一个四面环山,环境十分优美的山村农家乐就餐。上的菜都是山珍野菜,有我们常吃的香菇、土豆、卤水豆腐,还有盲菜(败酱草)、酸苋(马齿苋)等野菜。一份装在竹制小蒸笼里的乌米饭,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开始时我以为是黑米饭,在听了龙泉友人的解释后,我才恍然大悟。

乌米饭和黑米饭,两者都是乌黑的,真的难以分辨,但两者性质完全不同。黑米饭,是由天然种植的黑米蒸制而成,黑不掺假。乌米饭,本身却是白米,通常是糯米,染色而黑。用来染色的是一种叫做“乌饭树”的叶子,榨成汁,糯米浸泡其中,染成黑色后,再蒸熟。所以,乌米饭的黑,是掺了“假”的。

农历四月八日吃乌米饭,是我国南方,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普遍习俗。目的只有一个,治病防疫,增强体质。台州到处是山地丘陵,有山便有乌饭树。台州人将吃乌米饭改良成了吃乌饭麻糍,既改善了口感,又便于携带。做乌饭麻糍的方法是,采摘乌饭树嫩叶,洗净捣汁,拌入糯米浸泡一夜,用饭甑蒸熟,再捶捣成麻糍,压成一定厚度,同时撒松花以防黏手。为了增加味道,撒上芝麻、糖浆,再切片。

被称作乌饭树的树木,学名“南烛”,也叫“青精树”,确实具有强精固本的功效。它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广泛生长于南方各地山林中。夏开白花,秋结圆紫果,味甜,称为“乌饭珠”,我在孩童时常摘来解馋,弄得满嘴乌黑。立夏前后,乌饭树叶正嫩,用乌饭树叶捣汁浸米做的乌饭,被道家认为是养生之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乌饭有“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的作用。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好颜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乌饭乃仙家服食之物,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供于佛。原来农历四月八日还是传说中的佛陀生日,但佛教是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远远晚于本土道教的流行传播,因此乌饭用于佛诞日供佛,应是顺便之举。

民间传说,农历四月八日是神牛节。《黄岩民俗大观》一书云,这天是《西游记》人物牛魔王的生日,民间视为神牛节。给牛过生日,放轭歇耕,给它吃乌饭麻糍以补充体力,还说牛吃了后,牛虻就不来叮了。

其实,农历四月八日,阳历已是五月中,立夏已至,夏日来临,气温已高升,是人们容易体乏神困的季节。而此时,南方稻作地区,小麦要收割,水稻要下种,又是农耕大忙的时候,不仅牛要补充体力,农人们更要补充体力。与其说吃乌饭麻糍是给牛过生日,不如说人们给自己找一个吃食的借口。

小时候,每到立夏时节,母亲也做乌饭麻糍,摘乌饭叶的任务就落在我们兄弟几人头上。我们便随三叔屁股后,上老家东边的馒头山采摘乌饭叶。馒头山因形状像馒头而得名,山不高,仅一百多米,半山腰有我们螺洋余氏开山始祖的坟墓,村人习惯称做“老太公坟”。

立夏前后多雨天,山路杂草丛生,放过牛的山坡上,牛屎、烂污泥遍地。乌饭树都长在半山至山顶处,爬上山,常弄得鞋子泥汪汪,衣裤湿漉漉,但我们乐此不疲。按照三叔教给我们的办法,认准三四十厘米高的灌木丛,椭圆形或菱状椭圆形叶片,顶端锐尖,嫩叶红黄色,老叶渐次嫩黄、青黄色的,便是乌饭树。左手提篮,右手捏住树枝一部,一捋,就是一把乌饭叶。

母亲做乌饭麻糍,省去了浸米这一环。她直接将去渣的乌饭叶汁,拌入糯米粉中,挼成团,再摘成一片片,放在铺有纱布的饭架上,放大锅里蒸熟,再捣成麻糍。

近年来,自做乌饭麻糍的人少了,但时令一到,叫卖乌饭麻糍的摊贩就会出现于街头巷尾,给喜好此物人的舌尖带来一丝怀旧的味道。居住黄岩城区多年,常听一些摊贩口齿不清,将乌饭麻糍说成“乌岩麻糍”。黄岩西乡曾经有个较大的集镇叫乌岩,历史上很是有名,修建长潭水库时被埋入库底,但地名仍刻在许多老辈人的记忆里。“乌岩麻糍”的叫法,让一些不知其物来历的人,误以为乌饭麻糍原产于乌岩一带;如果年轻人受此误导,信以为真,谬误大矣。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