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在当下是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机载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七巧板在古代即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启发儿童智力的好伙伴。

近日,一本手绘的清代《益智七巧图》现身南阳,从书上可以看到,古人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了亭楼房舍、禽兽虫鱼、各种人物,还有咱南阳的“诸葛草庐”,读来让人脑洞大开、兴致盎然。

七巧板拼图案 最不常见的(清代益智七巧图手绘本现身宛城)(1)

《白蛇传》人物

清代唐河人,绘制“七巧图”

这本《益智七巧图》,是皇粮国税博物馆近日在唐河县一王姓家族中征集而来的,系古人在实践基础上编写并绘制的七巧图样集。

“七巧板”发源于我国,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18世纪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七巧板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是趣味与艺术的结晶,代表了智慧和动手的能力。清代陆以湉所作《冷庐杂识·七巧图》记载:“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现存最早有关七巧板的书籍是1813年出版的《七巧图合璧》。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七巧板的玩家编写专书。

“渔樵耕读”图

有趣有智慧,让人脑洞大开

古今的七巧板形状一样,叫法各异。

现今把七巧板的组成称作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正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具体是由两块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一块中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及一块平行四边形组成。这本书则介绍,七巧板的制法是由一正方形分成七块板组成,各块板的原始名称叫“大”两块,“小”两块,“中”一块,一方一斜。

书中400多个图样生动、有趣,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渔樵耕读”四幅图样,不但拼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还蕴含了4个古人努力进取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许宣、白蛇、法海、小青”四幅图样,讲述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白蛇传》的故事;被作者称为“两人对酌此七巧之化境也”的图形,拼出了两个对酌的形象淳朴的老人,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作者又补充了后续七巧图,分为石云山屋、人器阁亭楼台及杂类等,其中就有著名的南阳“诸葛草庐”。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草庐图,其拼图思路让人脑洞大开。

试想,一边与孩子一起拼着七巧板,一边给孩子讲着“拼出的故事”,该是多么地让人兴致盎然啊。

在玩中发现图形的奥妙之处,在拼对图案中学得知识,七巧板作为益智玩具之用途,古今一也。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