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的杰青基金项目和优青基金项目评选结果已经出炉,而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杰青和优青双青人才的获批项目,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荐资格?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荐资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荐资格

本年度的杰青基金项目和优青基金项目评选结果已经出炉,而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杰青和优青双青人才的获批项目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发布的信息,本年度北航获批杰青基金项目12项,优青项目11项,双双创造历史最好的成绩。今年北航在双青人才项目中可谓是硕果累累,12位新晋杰青教授分布在北航的材料、自动化、航空、计算机、交通、可靠性、仪器、物理、航发等各个学院,实现了北航的均衡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江澜教授

水江澜教授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先后在中科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研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教授在锂电池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包括质子膜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 氧还原催化剂、先进微纳结构等。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28篇。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任磊教授

任磊教授是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制造与仿真技术实验室副主任,云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系统仿真与智慧制造系副主任。任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工业互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玉丽教授、潘翀副教授

陈玉丽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尺度复合材料力学、先进材料结构设计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包括JMPS、IJP、CSTE等国际顶级期刊。

潘翀副教授可以说是北航土生土长的优秀人才,本硕博均就读于北航。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主要研究高雷诺数湍流边界层中的湍流结构与湍流减阻、复杂流场的光学测量与低维分析方法、漩涡运动与稳定性等,研究成果在流体力学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200余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

计算机学院:李建欣教授、罗洪斌教授

李建欣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李教授在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机器学习和可信计算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罗洪斌教授是北航计算机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教授主要在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空天地海网络一体化、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和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于滨教授

于滨教授是北航交通运输工程系主任,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教授主要从事于城市交通、 交通流理论、交通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之一,10余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

可靠性学院:李大庆教授

李大庆教授是本年度北航入选最年轻的杰青教授。李教授在复杂系统可靠性、安全性 智能 大数据 交通、医疗,国防围绕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弹性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李建利教授、郑世强教授

李建利教授是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李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机载高精度光学陀螺位置姿态测量系统(POS);高精度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微小型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MGNC);硅MEMS陀螺仪;核磁共振原子陀螺仪。

郑世强教授是北航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院副院长。在航天器姿态控制执行机构、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等领域有着深入且持续的研究。

物理学院:刘利民教授

刘利民教授是国家基金委首届优青基金获得者,在能源材料物理,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探索能源材料设计和服役中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李海旺教授

李海旺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冷却技术领域,研究形成了以旋转换热为特色、与微尺度交叉融合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研究方向,为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本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12位新入选的杰青项目教授,年龄最大的45岁,年龄最小的李大庆教授40岁。除了这12位入选杰青的教授外,11位入选优青项目的教授,2位来自材料学院,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医、环境、土木、网安和管理学院各有1位教授。

再次祝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祝贺这23位教授,将助力北航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