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两人关系非常要好,用东北话说,绝对是老铁。他们都出生在大历年间,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同登科第,俱授秘书省校书郎,自那时相识,两人便成为知交。正如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所说:“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

元、白唱和的大部分作品收录在《元白唱酬集》、《因继集》中,二集共十七卷,唱和诗数量达千余首,据李汉南《元白唱和诗统计分析》统计,目前可考的元、白唱和诗共 135组。两人歌咏牡丹的作品都不少,应该是有着许多共同回忆。

元稹在西京长安时,曾写过一首《西明寺牡丹》诗: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

西明寺位于长安城外郭城北部,是唐代长安赏牡丹的地方,日本僧人空海曾经在此寺居住。白居易也曾写过西明寺牡丹花诗,可见白居易和元稹都曾到西明寺赏玩牡丹。

元稹这首诗不是直接写牡丹的外貌姿态,而是将牡丹放在了月色之下,描绘出了一种迷离的意境。“紫云英”指的是牡丹花。诗歌大意是说在月光映照下,牡丹花好像是从光怪陆离的地上生长起来的,在明亮的风光中摇拂。天上明月中的仙女虽美,但与月光下的牡丹花相比,还是牡丹花更为光艳明媚。元稹用天上的仙女衬出牡丹花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写法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唐代诗人元稹有名爱情诗句(诗里看花元稹白居易酬唱诗互诉真情)(1)

永贞元年(805年),白居易在长安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他参观西明寺,写下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诗里提到的“前年”指的是贞元十九年(803年),也就是白居易和元稹登第那一年。芸香吏则是校书郎的别称。时光匆匆,牡丹花开了三次。“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白居易想起元稹去年冬天赴东都洛阳,春末尚未归来,此时牡丹花已凋落,不由心生感慨,不仅是叹息花落,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花开时节,他盼望与好朋友元稹一起欣赏,无奈等到春花落尽,好友仍未归返,对友人的情思,只能记录在字里行间。

元和五年(810年)春,时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的白居易又写了一首《重题西明寺牡丹》,元稹与他还是身处异地:

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

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

只愁离别长如此,不道明年花不开。

这首诗白居易自注曰:“时元九在江陵。”又是一年花开时,白居易忆起五年前,花开时元稹还在东都洛阳,当时便曾感慨。如今,元稹远至江陵,去得更加遥远,白居易只能独自惆怅,不知来年如何,此中伤感溢于言表。

除了西明寺,元稹、白居易还曾一同去崇敬寺赏玩牡丹。在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白居易自注云:“唐昌观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时多与微之有期。”足见两人的交情。

这一年春末,白居易还写了另外一首诗《微之宅残牡丹》,描绘了元稹家零落的牡丹:

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

诸处见时犹怅望,况当元九小亭前。

春天已经离去,花褪残红,雨打风吹,一片破败景象,让白居易不禁惆怅起来,想起元稹在自家小亭前的景象。那时虽然没有照片,但白居易脑海里早已浮现出元稹的身影。如若不是两人关系要好,白居易怎会到元稹家去?他怎会知道元稹家种植有牡丹?

唐代诗人元稹有名爱情诗句(诗里看花元稹白居易酬唱诗互诉真情)(2)

元和五年(810年)秋天,白居易在长安任京兆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当时元稹在江陵被贬为士曹参军,白居易面对秋日衰败的牡丹花丛,写下了《秋题牡丹丛》: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这首诗在白居易集子中被归为“感伤诗”,此时的白居易已经39岁了,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傍晚,面对秋日红艳久歇、碧芳已销的花丛,想起逝去的花季,时如逝水,满腹心事涌上心头,只觉心中倍感萧条。

后来,元稹和了一首诗,他在《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中写道: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

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

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元稹在静安坊宅院当中种有牡丹,自离家后便疏于打理,所以他说“别来长叹息”。如今读了白居易的诗,眼前仿佛看到了牡丹花颓败的景象。“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似在对白居易说,劳烦您帮我多看看我家的牡丹,也像是对自己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回去照料它们啊。

唐代诗人元稹有名爱情诗句(诗里看花元稹白居易酬唱诗互诉真情)(3)

元稹与白居易可谓“一生休戚与穷通,处处相随事事同”(白居易《醉封诗筒寄微之》)。牡丹花见证了两人深挚的友情,互相酬唱的诗歌则是他们心灵的寄托。他们的牡丹主题酬唱诗,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有的是绵绵不绝的深情厚谊,他们将对对方的思念记录在了笔下,记录在了不断的叹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