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张 勇,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言马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三言马周(不拘一格用马周)

三言马周

读史札记

□ 张 勇

马周出身很不好,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家里非常贫寒。尽管家庭条件差到极点,但这个孩子从小就喜好学习。唐武德年间,马周任博州助教,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不得志,于是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羞涩,住在客店里,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久不下雨。唐太宗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自己,需要检查自己为政中的不当之处,于是就下诏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不善文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武将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难事。常何就是如此,他愁眉不展,回家给马周讲这事儿。不料马周对此胸有成竹,对常何陈述了20多条应办的事。常何虚心纳言,依马周所说,写好奏章送给太宗。唐太宗看了常何交上来的“作业”,大为吃惊,这些建议有根有据,“事皆合旨”。但太宗又奇怪了,常何平时并不谙熟为政之道,怎么转眼之间有如此惊人的才能?就拿奏章里写的意见问他,常何是个老实人,便说了实话:“我哪有这本事,是臣的家客马周教我这样说的……”太宗听了常何的汇报,十分惊喜,没想到你常何门下竟有这样的奇才,当即下令:朕要马上见见这个马周。

太宗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及至见面,便和颜悦色地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得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力很大的监察御史。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出现这种“柳暗花明”的转机,似乎带有某种戏剧性。

太宗发现并重用了马周,马周也没有辜负太宗。比如贞观六年时,马周反对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但他不直接说您这样干不好,而是以“孝”的名义来劝阻李世民:“太上皇岁数大了,陛下应该多照顾他老人家。现在九成宫离京师三百多里,太上皇要是思念陛下,陛下怎么来得及赶回来呢?”然后道出了自己的意图,请李世民颁布回朝之期,“以解众惑”。他请求李世民尽孝,李世民总不能因为这个而处罚他吧,所以只能是一点脾气没有,“深纳之”。

马周不但文章写得好,最令人叹服的就是他那经世致用的能耐,不像有些读书人,都成呆子了,马周不但活学活用,还很有创造性。

比如在长安街道设警鼓。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街道上设置很多小鼓,一有警报,比如有抢劫之类的恶性案件,大家立即击鼓,鼓传鼓,很快就有治安官兵赶到现场,这不就是最早的传呼机吗,110的始祖啊。

他还制定最早的交通规则。大家现在出门都选择靠右行,这是谁先发明的,也是马周。马车和行人都靠右行驶,避免了拥堵,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

他提议将官员服装按颜色分等级,这也是管理上的创新,三品穿紫色,四品五品穿朱红色,六品七品穿绿色,八品就穿青色,大老远一看就知道你是多高品级。大家想啊,当时那么多的官员,皇帝是不可能全部认识的,有了这一招,指挥起来就方便多了,这也算是变相的军衔制度吧。官府驿站的马匹老丢,不好管理,马周一句话:把马尾巴剪短。这虽然看似简单,但作用也很大,思维也很超前,政府的马都是短尾巴,民间谁也不会把自家的马整得跟个秃屁股妖怪一样,一下子就区分开了。

《新唐书》称誉马周道: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也就是说,当时上至皇帝,下至同僚,没有不喜欢、不佩服他的。

贞观十二年,马周进入中书省,成为中书舍人,相当于副宰相。贞观十八年,成为中书令,执掌中书省,负责帝国决策,正式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同时他还是太子李治的老师。至此,马周这个社会底层的知识青年,终于一步步提升到了大唐王朝高层,成为那个时候上层社会的重要一员。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在长安病逝,享年48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让他陪葬昭陵。马周去世之后,唐太宗非常想念他,一度让术士求得显现他的身影,由此可见他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