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流程及原理(古法造纸千年传承)(1)

“以前,在我们兴旺村,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是以制作白皮纸为生,我是从16岁就开始制作白皮纸。八十年代,我们生产的白皮纸很受欢迎,大多销往威宁。现在,只剩三四家了。”日前,在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兴旺村的贵州古法造纸生态博物馆见到了67岁的传统造纸技艺传承人蔡文举,见有客来,他打开了话匣子,介绍起古法造纸技艺来。

为了不让祖辈传下的技艺失传,多年来,蔡文举一边坚持造纸,一边靠务农维持生活。每当有来客,他总会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造纸技艺。

时光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精通造纸术的蔡伦后代因躲避战乱,途经兴旺时,见此地山峦层叠、森林茂密,溪流清澈见底、纯净无尘,是造纸得天独厚的一块宝地,遂决定在此定居,兴建作坊、水碾、窖子、水碓,蔡伦古法造纸得以在梵净山西麓沿河一带生根发芽。这门手艺从祖辈手里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已有15代人的历史。

沿着印江河两岸居住的木腊、坪楼、兴旺、坪楼、大昔村,鼎盛时期从事造纸生产的有六七百人。兴旺村上寨组的蔡文举便是其中一个,从小就耳濡目染就掌握了古法造纸工艺,从选料、打浆到晒纸等,整整七十二道工序全由手工制作。正因如此,用蔡伦古法造纸工艺生产的白皮纸,柔软、韧性好、防蛀,利于永久收藏保存。早在清末民初,就因纸质优良享誉四方,诸多书法家、画家也对其情有独钟,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常喜用白皮纸,还广泛用于契约书写、花灯制作、清明祭祀等。

但在2000年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造纸的兴起,使古法造纸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的作坊被遗弃。

“以前,村里各家各户都以造纸为生,一年有10个月都在生产纸,造纸是个力气活和耐心活,工序繁杂耗时长,从采集原料到晾干构皮、蒸煮、打浆等各道工序都需要尽心尽力,每个作坊至少要两个人才能加工,随着花样繁多的机器纸张进入市场,这门手艺挣不了钱,大部分会造纸的手艺人都改了行,出去打工了。”蔡文举感叹。蔡文举见证了印江白皮纸的兴衰变迁。如今,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这门古法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技艺。

为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2005年,印江将合水古法造纸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该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0年,该县对兴旺上寨、下寨、木腊桥头三个生产作坊区的76个作坊建筑及设施进行原真性维修。2012年9月,合水古法造纸工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古法造纸艺术之乡。2014年,贵州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建成,坐落于流经蔡家坳与木腊村之间的木黄河南岸,包括馆内展示、古法造纸作坊区及作坊遗址群。馆内设有造纸工序流程展示厅、古法造纸实物展示厅、蔡伦祖师像等,在此可详尽地了解到古法造纸的方方面面。蔡文举、田儒林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饶昌书、饶景科、曾长喜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已经把技艺传给儿子媳妇,只要有需要,他们随时可以制作,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手艺。”蔡文举说。

夏日的阳光倾洒在大地上,来到古老的造纸作坊群,20来间草棚沿河而搭,传递着千百年来的文明瑰宝。穿村而过的涓涓细流,潺潺的流水奔向远方,悠悠旋转的水车,岸边鹅卵石堆砌而成的低矮草棚,让人恍惚间跨过千年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