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国外学者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型。

(1)同心圆模式

由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E. W. Burgess)于 1923—年提出。城市可划分为 5—个圈层。过渡区原先为高级住宅区,各类政府机构多位于此,后来因商业、工业等不断侵入,环境质量显著下降。通勤居民区是沿交通干线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上下班。

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6种模式及代表(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1)

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6种模式及代表(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2)

(2)扇形模式

由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H.—Hoyt)于 1936—年提出。在同心圆学说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连接中心商务区的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由中心商务区向外放射而形成不同职能的楔形地带。交通干线两侧地租地价较高,楔形外部为低收入住宅区。

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6种模式及代表(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3)

(3)多核心模式

由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提出。大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但城市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支配中心,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城市的多核心构成城市众多的生长点,交通区位最好的地域可形成中心商务区。

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6种模式及代表(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4)

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的6种模式及代表(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