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之前踌躇良久,竟不知如何开头,这对我而言是极少见的,只因每每回忆起个中音画,都搅得我死水般的内心掀起波澜。

对于小品模式改编、舞台演员参与、新人导演拍摄的电影,我向来极为抵触,因为有太多前车之鉴,往往形式大过内容,然而《李焕英》打破了我的成见。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1)

作品改编成功

原作小品在既定悲喜元素之外,通过简单的线性推进以达到情感升华,虽然略有新意,但整体框架松散,矛盾冲突薄弱,相较开心麻花的话剧,小品《李焕英》改编电影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然而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喜,也不枉贾玲为此筹划四年,改编之后确实具备了一部电影所应拥有的复杂度和完成度,无论前后呼应亦或角色塑造,尤其最后的反转,真真是谁看谁破防。

对于喜剧的编排,贾玲拿捏得极有分寸。在观众对笑声越发吝啬的当下,幽默很容易沦为尴尬,就如同春晚的小品,处处充满了刻意。正因此,影片能够对喜剧桥段做到多一分显腻,少一分嫌淡,足见创作团队在细节上的打磨。

其实很多时候,喜剧并非一定要捧腹大笑,节奏张弛有度,表演收放自如,才是最令人舒服的状态。这点上得益于贾玲等人多年的舞台经验,即使GET不到笑点,也很少会让人觉得生硬。

悲剧部分,由于前面埋得包袱自然而巧妙,结尾处把线一起抖出来的时候,瞬间成为引爆观众情绪的导火索。穿越前早已注定结局,兼且中途不断发酵升温,最后的催人泪下则顺理成章,当情感不断积压后破堤而出,眼泪的崩塌,自然成了必然。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2)

《李焕英》作为一部女导演、女编剧执掌的双女主电影,兼有主创亲身经历在场外提前“加成”,本身便颇具话题性;但这也是双刃剑,稍有不慎就会落人口舌,甚至陷入女权主义的争执之中。

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处理恰到好处,发挥了女主创的细腻和温馨,却没有攻击性,在追求女性独立的过程中没有过分强调独立,润物细无声。与之相较,另一部女性团队创作的电影《春潮》,虽然在艺术成就与内核探讨方面高出一筹,但我根本喜欢不起来。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3)

演员表现出彩

不得不说,演员真的好。不止贾玲、张小斐、沈腾等几个主要人物,而是所有角色都进入到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对于喜剧电影,演员表现会同时放大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此时,正经演戏,将显得格外困难。

郭德纲、岳云鹏的喜剧电影有多尬就不说了,即使是本山大爷,大荧幕上出彩的也不是喜剧片。一方面源自本身的悟性,一方面需要导演的调教,这也更彰显了贾玲和沈腾的不易。

沈腾能够在舞台和电影中自由切换,游刃有余,单一句台词一个表情便可引人发笑,当今国内已无出其右;贾玲演小品不在话下,跨界电影后虽称不上惊艳,但由于角色较为浅显,且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因此整体表现令人满意。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4)

重点说下张小斐。以前对其印象仅是贾玲的跟班或者“女儿”,不明白为何贾玲那么看重她,可经过此番电影,我现在看见张小斐就想喊妈。只因她,太美了!

漂亮是形容花瓶的,而张小斐在电影里呈现了一种有血有肉的美丽。如果仅以文革后工厂女性的青春和朝气来衡量,她演得算不错,把那个年代气质拿捏得死死的;可剧情反转后发现其内里藏了个年过半百母亲的灵魂,才意识到其眼角眉梢下隐而不发的情感与真实。

当她在电视机旁看着贾玲对众人说“她就是想让我高兴一下”,那个眼神,欣慰又骄傲,初看时不经意,回想之后仿佛心被揪了一下,那不就是母亲在看自己女儿时的样子么?张小斐演好了李焕英,更演活了母亲李焕英。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5)

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

不可避免的,影片也存在些许问题。虽然充沛的情感张力一定程度上感染了观众的情绪,但如果对电影技艺稍有了解(更遑论严苛的影评人),自会发现贾玲作为导演是差强人意的。

一方面,她的电影表现和镜头语言相对匮乏,场景调度时更多遵循了小品逻辑,转折显得生硬,以至节奏不够流畅;另一方面,整部电影留白太少,旁白太多,艺术不是学术,贾玲迫切想要展示情感的真挚和浓度,反而减弱了观众自我解读和感悟的余地。

这其实是新人导演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技术运用不够成熟,想要表达得又太多。但至少贾玲是真诚的,是纯粹的,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很难不被她打动,以至于我在观看片尾回忆时,虽然理性上清楚这几段拍得凌乱且割裂,但生理上却无法自已,不知不觉间已然热泪盈眶。

我始终认为,技术和情感,是任何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两点,尤其是后者。就如小学时老师朗读同学的范文《我的…》,稚嫩的文笔,却能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到落泪。

这一点上,贾玲做得足够好,但也应明白,导演这条路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尽快弥补不足,毕竟如此贴合自身、能够恣意疏狂的剧本很难再有第二回了。

至于有些人说剧情逻辑不通,什么贾玲从天上掉下来为何没有摔死,母女俩同时车祸为何一个进ICU一个嘛事没有,我想说,谈逻辑前请先搞明白逻辑和设定的区别,若照此说法,《黑客帝国》就是一坨粑粑,《星际穿越》就是一泡稀屎,那咱还是别看电影了,扯扯闲淡追追综艺搞搞政治它不香么?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6)

子欲养而亲不待

“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中年妇女的形象”。

谁说不是呢?作为八零九零后的我们,父母年轻那段动荡又激昂的时光太过遥远,留下的也仅有几张黑白照片,使我们几乎忘记了爸妈也曾年轻过,如我们一样朝气蓬勃。

生命是无尽的循环,爱永不落幕。

《李焕英》是贾玲献给母亲的作品,也致敬了父母年轻时那段八十年代的岁月。在我国诸多旧式小说中,习惯将孩子比作上一世的“冤家”,但影片中贾晓玲和李焕英多次表达:下辈子换我当妈、你当女儿。

那个年代里,如李焕英般要强的女性还有许多。

男人在外地工作,女人凭一己之力,家里家外张罗的井井有条,更培养了几个大学生。当年的她,麻花辫子,高挑俊俏,整天笑啊笑的,工作样样争先,标兵比武,没有不参加的。

那些乐观的、坚强的、善良的、美丽的李焕英、张焕英、刘焕英,那是千千万万个曾经回忆里的中国独立女性,只不过,作为子女的我们不知道罢了,又或者觉得理所当然或者无关紧要,直到她们的峥嵘岁月渐渐成了沉埋在抽屉里的一摞泛黄的奖状和照片。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7)

母女俩喝酒那段戏堪称全场点睛,贾玲那句“来世我做你妈”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既是她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想必也是很多人想说却始终没敢或者再无机会去说的一句话吧。

晓玲是带着无比自责“穿越”过来的,她认为自己一辈子没能做成一件让母亲骄傲的事,如果母亲没生她一定能活得更幸福。这世上没有什么比“希望自己未曾出生”更让人心疼的话,而母亲一句“下辈子,还是我当你妈”则令人彻底陨泣。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8)

相比于穿越,我更倾向于把电影理解为中年李焕英弥留之际对过往的回溯,而晓玲则走进了这场母女俩共同织就的梦中。

开头时,母亲濒死回看到的世界一片黑白,从天而降的女儿却为其注入了颜色;结尾处,随着晓玲洒泪狂奔,现实中的李焕英快撑不住了,身后景物再次褪色。这也是为何影片前后两次,在医院里专门用旁白提及“摄影师为黑白电视增添色彩”。

晓玲奇怪为什么离开得这么慢,那是因为李焕英不想她那么快面对现实啊!但再美好的梦,也终有梦醒时分,这一刻往往就是当我们有所意识的时候。对晓玲来说,让她意识到这是梦而不是穿越的,就是母亲为她打的补丁,所以她重复着“可我妈还不会打补丁呢”时突然泪奔,因为她知道梦醒之后,母亲将会永远离开她,所以她拼命往回跑,想在梦醒之前,再见母亲最后一面。

女儿以为自己在偿还母亲“我来你高兴吗?我想让你更高兴!”殊不知母亲早已知晓她的真实身份:“女儿健康快乐,就是我最高兴的。”

这是一部彼此怀念的电影,而不是改变命运的电影,李焕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女儿开心,晓玲的想法也很简单 就是希望母亲开心。令我们开心的是,贾玲想给妈妈的东西,电影里有了,而值得我们深思的,却不知有几人能够明白。

人的心弦,无论多么坚硬,亲情的那一根,总是柔软又敏感。

说一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叙述方式(泪水与笑容同样有力)(9)

本来还想捎带着骂骂春节档另外那部史诗级烂片,没办法鄙人就是嘴贱,但写着写着眼睛越来越酸,索性用首诗早早结尾吧。

感谢知乎Alex的分享(出自香港中文大学戴畅的《你还在我身旁》,央视公益广告也曾使用),抛开原始创作意图不谈,至少以我浅薄的浪漫来看,这首诗能勾起我心底某些沉甸甸的东西,或许就是和电影的共鸣吧。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

你还在我身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