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整个行业从年初到年终,一直激烈的内卷和竞争,结果这短短一两个月,突然来到了寒冬。就好像气温下降了,我还在穿短袖,毫无准备。”

这是马化腾在2021年底的腾讯年会上的一段讲话。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

彼时,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可能还算不上寒冬的来临,真正处于寒冬的,是曾经被炒得火热的房地产行业。

当企业困难的时候,最困难的却并不是企业,而是那些企业为了解决自身困难而裁掉的员工。

2021年的冬天,是房地产行业有史以来最冷的冬天,也是房地产人最为绝望的冬天。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2)

房地产市场的急转而下来的让人猝不及防,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大的动荡?

疫情长期持续之下,大多数人挣钱更难了,口袋里钱少了,能拿去买房的也就少了。

国家去杠杆政策的影响下,三道红线限制了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买房人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的紧张。

房地产企业为了撑下去,既然开不了源,贷不了款,那就只能节流了。

于是,拖欠工程款由下策变成了上策。

可是,建筑公司和工程材料公司也需要钱,这家房地产企业暴雷了,钱给不了了,它们只好赶紧向另一家房地产企业要钱,否则就停工。

市场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其他房地产企业也缺钱,一时半会也给不了。

想结工钱?优先拿房子抵吧,反正房子难卖,这就是行业里常说的工抵房。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3)

工抵房抵利润也就算了,连用工成本都要抵,那建筑公司和工程材料公司怎么给下面的工人发工资?总不能把一套房分成几份发给工人吧?

不行,还得停工。

停工之后,房地产公司能推出到市面上卖的房子数量又少了,进而又对收入端造成了影响,现金流就更加紧张了。

恶性循环,就是这么形成的。

还有什么办法自救?那就只好裁员了,减少自身的人工成本。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4)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房企陆陆续续传出裁员的消息,据一份未经证实的消息,恒大、阳光城、雅居乐、宝能、蓝光等房企裁员比例在30%-50%,华夏幸福、宝龙、荣盛、金科、中梁等房企裁员比例在20%-30%。

裁员之后留下的人员怎么办?那就是降薪。

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停工休假,每人每月发放最低保障工资2000元。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5)

在这般血雨腥风之下,不单单是私企自身难保,很多国企央企背景的房地产企业也同样艰难。整合组织、精简人员,可以慢一些,幅度小一些,但不可能违背市场大形势。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6)

2022年的春天,房地产行业的寒冬还没有被春风吹去,互联网行业的倒春寒却来了,仿佛应验了马化腾的话。

自从去年滴滴被制裁后,与滴滴相关的新闻少了很多。2022年2月,滴滴却因为一条新闻又短暂地上了热搜,这条消息却是:滴滴公司旗下网约车、货运、两轮车等业务将迎来大规模裁员,并且裁员规模高达20%。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7)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8)

在一些城市的滴滴公司里,个别部门的裁员比例显然被放大的更多,一度引发了员工吐槽。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9)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0)

很多人可能从滴滴被七部门调查的那一天,就预见到了滴滴早晚会有大裁员的一天。

但是,还有一些我们认为已经称得上是巨无霸的互联网企业,却也发出了裁员的消息。

还记得那个一脸严肃地说着“我们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京东CEO刘强东,哦,不,现在应该是前任京东CEO了。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1)

再看看2022年3月份的京东,难免让人唏嘘,我想,这既不是员工想看到的场景,也不是刘强东想看到的场景,只不过,大家都不想看的场景,终究还是出自刘强东之手。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2)

3月31日那天的京东总部大楼1号楼的SSC(员工服务中心),有着一种别样的热闹场面。

热闹是因为人数众多,别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大量被裁员工在办理离职手续,其中一位同事在下午取号办理离职时已经排至1000多号,据此推测单日离职人数不止1000多人。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3)

而京东显然不想背负“亲兄弟明算账”的名号,想到了更加委婉的裁员之名,美其名曰“毕业”

乍看之下,“亲爱的、快乐、顺利”这些字眼,似乎不是离职须知,好像是曾经的录用通知。这样的文字游戏,对被裁员工来说,无异于杀人诛心,满是心酸无奈。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4)

京东的热度还未散去,美团也来凑热闹了。

4月份清明节刚过完,就有人曝光称证实美团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裁员动作,并且此次裁员范围几乎涉及所有业务部门,引发的公司内外动荡颇为不小。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5)

美团本轮裁员或涉及到公司整体人员的15%-20%,三大核心业务板块裁员比例略有不同,其中“快买优”属于重灾区,也就是快驴、美团买菜、美团优选,这三个部门的裁员幅度约为20%。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6)

昔日里威风凛凛的互联网大厂,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代表,怎么也走到了裁员这条路上了呢?

互联网从流量角度来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膨胀式发展,已经到顶了,能够再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不难发现,身边的老年人都已经开始在网上购物、刷短视频、手机支付,还有多少空白人群能去拓展覆盖呢?

于是,互联网企业从外部扩张,开始向内部精细化运营转型,既然是内部动刀,裁员就是降本增效最直接的手段。

特别是那些随着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高龄高薪”的员工,自然就成了优先裁撤的对象,留下位置给新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实现人才的快速迭代和成本的替代性降低。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7)

在裁员这条路上,私企永远是走的最快、最坚决的,而身在私企的我们,该如何经营自己的职业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下两个朋友的情况,分别来自于房地产和互联网企业,应该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第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小张,毕业后一直在房地产行业工作,跳过两次槽,每次都实现了30%以上的薪酬增长。

就在去年年底,他被公司辞退了,虽然给了经济补偿金,却没有了年终奖,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无补偿裁员。

他在房地产公司里从事投拓岗工作,从最初的投拓专员,干到了投拓经理的职位。如果不是房地产行业的人,可能还不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

其实很简单,就是负责拿地和前端的开发手续办理。放在几年前,这个岗位的人是非常吃香的,待遇也非常可观。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8)

在拿到地就意味着赚钱的年代,小张除了基本工资以外,相当比例的收入是来自于拿地的奖金,他成为了我们这批同学中第一个买第三套房的人。

而他风光的日子在去年进入了冰点,在房地产公司连现金流都保不住的情况下,哪还有多出来的钱去拿地?

投拓岗成了房地产公司里最鸡肋的岗位。

用小张的话说,现在市面上“飘着”的投拓人员太多了,不光是投资经理,投资总监、投资总经理都是大把抓。一个岗位放出去,分分钟有一百来个人去面试。

而除了房地产公司,他好像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19)

第二位是我的亲戚小林,之前一直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教育板块工作。去年在国家对教培行业的强力管控下,小林所在的公司放弃了教育板块的业务,也裁撤了该板块的很多员工。

小林的父母一直想让她从深圳回家乡工作,还催她赶紧找男朋友结婚。趁着这次工作上的变动,小林决定听从父母的意见,返乡找工作。

家乡这边并没有互联网大厂,但这却没有影响她找工作。

小林之前从事了5年客户满意度调研和分析工作,离开互联网行业后,她转身跳槽到了一家快消品企业,仍然从事客户满意度方面的工作。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20)

小张和小林的差异,就是专才和通才的差异。

何为专才?

这里说的专才,不是指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而是自己的才能只是专一适用于个别行业。

就像小张做的投拓工作,当房地产行业上行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就业机会大,薪酬待遇高。

但是,一旦遇到行业低谷,想要换行业工作,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很难适用于其他行业。

何为通才?

通才并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会,或者是做过很多种工作,而是指所具备的工作能力通用于多个行业,对行业的挑剔度很弱。

就像小林所从事的客户满意度工作,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教育行业、还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都需要配备这样的岗位。

即便一个行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波动,跨行业找工作也不是难事。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21)

当然了,这里面还会出现一个问题,当行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专才可能会比通才的待遇更好。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专才和行业的贴合度更强,更能享受到行业形势带来的红利。

在市场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专才和通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风口行业的专才,才是高薪职业的代表。

但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通才的抗风险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相比专才,它拥有选择性更多的职业道路。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22)

另外,抛开专才和通才,每个职业都会面临生命周期的长短不同。

就像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员,行情好的时候挣钱很快,行情差的时候也不一定会被行业所限制住,仍然可以找到其他的销售工作。

但是销售工作的通病就是生命周期短,过了一定的年龄,求职者可能会面临专才和通才都做不了的窘境。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23)

这里面有人会有一个误区,是不是我做通用化程度越高的工作就一定越好呢?

不见得,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可替代性。

工作技能的跨行业通用,和可替代性不能划等号。

比如,如果你只是一个财务出纳,也符合通才特征,但是可替代性太强,随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都能替代。

所以,做通才,就要做有技术含量的通才。这个技术是广义上的技术,如果它具备了跨行业运用的特征,就属于一个比较好的通才类岗位。

那么,对于身处体制外的我们来说,是成为风口行业的专才,挣得一时的高薪?还是做通用行业的通才,求得长远的稳定?

经历了这两年很多行业的裁员风波之后,相信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盘算盘算,为自己未来的职场做出规划。

35岁你遇到裁员该怎么办(私企大裁员带来的思考)(24)


我是@职男有话说 一个热爱自媒体的职场人,冷眼看职场,热情写文章,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