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

欢迎阅读聊诗词谈故事。

今天我们讲的是虞世南的蝉,首先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虞世南。虞世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唐代初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唐太宗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 ,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辞藻,五曰书翰”。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爱就不要冷冰冰(爱我就别揪蝉)(1)

话说虞世南在夏天的一天,听到窗外知了知了的蝉叫声,一时勾起了童年的回忆,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抓知了的快乐生活。并且还天真的认为抓住了夏天的蝉就相当于抓住了整个夏天。但此时的他已经上了年纪,也爬不了树,抓不了蝉了。可那份天真还在,于是他就叫下人去给他抓一只。

不一会儿下人回来了,他迫不及待的就问抓的蝉在哪?下人回答抓是抓了不过放了。这虞世南很不解啊。问为啥又给放了呢?下人又回答那蝉对他说“爱我就别纠缠”。得,这蝉是抓不了了。 可夏日炎炎总得干点什么吧。 对!写诗 ! 可他回头一想写啥呢?嗯就写蝉。既然不让揪,那写写总可以吧。

爱就不要冷冰冰(爱我就别揪蝉)(2)

这题目就叫《蝉》,这第一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本身是指古人系在下巴上的帽带,而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似帽带,所以就把蝉称为垂緌。“饮清露”是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所以说蝉“饮清露”。你看这蝉写的多么细致,把蝉的形状和食性都写出来了。可想而知虞世南小时候可真没少抓。

“垂緌”暗示达官显贵的身份,而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和“清”是有矛盾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把二者完美地统一在了“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流响”是指蝉鸣叫的声音时高时低而且时间很长像流水的响声一样,故称其为“流响”。“疏桐”就是指稀疏的梧桐树。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而且梧桐是高树,其前加一个“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

“流响”二字形容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了蝉鸣的响度和力度,这一句虽只写蝉声,但我们却能够从中见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爱就不要冷冰冰(爱我就别揪蝉)(3)

紧接着就写了第二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说蝉的声音传播的很远是因为居高而不是借助秋风。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然能向远处传播。这种独特的意境也为我们阐述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声名远播。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美的力量。

我们可以回头再看一下这首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所称道。也为唐代咏物诗开创了一个不俗的风气。

夏日炎炎,我只是只蝉,不爱别纠缠!

爱就不要冷冰冰(爱我就别揪蝉)(4)

,